我“型”我“筑”
随着大班组《客家围屋》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在搭建活动中,逐渐对客家围屋内部结构、房屋特点产生了一些疑问,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引发了一系列围屋结构探究活动,从中让幼儿了解客家围屋的独特结构和建筑文化。
一、初访客家屋
问
分享初访的发现
皓然:客家围屋的外围是梯形的,有天井、房顶是用黑色的瓦盖的。
沐菡:围屋里面有课室和长廊、大厅。
雅萱:围屋里有好多房间,一个接着一个。
柯豪:围屋很大,可以住很多的人。
义恺:围屋门口有半圆形池塘。
亲子参观记录
亲子参访客家围屋后,孩子们用谈话、绘画设计、陶泥制作、积木搭建等多种方式表征自己看到的围屋结构。
在孩子们的作品中常常也会出现关于自己家房楼结构的经验,比如家里的车库、阳台、花园、看电视的大厅等。
教师思考
通过初次参访活动,孩子们对身边的客家围屋有了初步感知,在交流分享中渐渐形成了关于客家围的共同经验,为之后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但关于客家围屋结构特点,以及与生活中房屋的不同,孩子们产生了许多疑问,因此,开启了探秘“我家房楼结构”的活动。
初探“我家”房屋结构
我们从孩子最熟悉的房屋——“家”入手,通过调查、建构、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深入探究房楼的结构、特征、布局等。
调查与分享
通过调查孩子们了解到房屋一般有客厅、厨房、阳台、睡房、卫生间等结构
搭建“我家”结构
经过孩子们的推选,最终决定以圳熙、宇恩、皓然以及一凡的房屋结构图展开了小组搭建活动。
问
客家围屋与“我家”房楼的不同?
#结构布局不同
诗霈:我们家的房子是一层一层的、有电梯、房楼很高。
承轩:客家围屋的房楼是一间间的,顶是瓦盖的,围屋里面没有厕所。
芷伊:围屋的房子很旧、还有天井,我们的房楼新一些,没有天井,有阳台。
#功能不一样
紫宸:围屋里可以住很多人,而自己家的房楼只能住几口人。
博语:围屋里游玩的地方很大,我们游玩只能去户外。
教师思考
在参观自己家房楼、绘画结构图、小组搭建等一系列活动之后,孩子的观察能力、多元表征能力、空间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关于活动,孩子们更清楚地了解客家围与自家房楼在外形和布局上的不同,并初步感知到房子的功能。“结构”成为探究的主要问题。
问
关于客家围屋,我还想知道…….
二、深入探究客家围屋结构
初步探究之后,孩子们的兴趣逐渐聚焦在客家围屋的各处结构和功能上。
带着许多的兴趣和疑问,老师和孩子们决定再一次参访身边的客家民俗博物馆。
第二次实地参访
问
第二次参观的新发现?
兴趣聚焦:搭建围屋住房结构
通过参访和实地写生,孩子们对围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兴趣。区域时间,一组孩子开始自发在积木区搭建围屋里的住房。
梓萌:住房有天井、书房、客厅、厨房和睡房。
博语:我们可以先搭建住房的外墙。
一凡:外墙要和里面的房间一起搭建。
承轩:我们要分工合作的完成,有人搭建外墙,有人搭建里面的房间。
沐涵:搭建前还要把住房的结构图绘画出来,再搭建。
小结·反思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它很好,因为……….
海茹:阁楼搭建的很像,很好看。
依琳:住房里的小房间都搭建出来了。
承轩:大家是合作分工搭建的。
皓然:我会搭建大厅上面的阁楼。
#它还可以更好,因为……..
楷彬:门可以搭建的大一些。
温研:材料不同导致墙壁总是倒塌。
霆石:围墙一边高,一边低,这样不好看
柯豪:因为积木太少了,都不够用。
第二次户外搭建 “客家围屋住房”
结合孩子们第一次搭建提出的材料太少、搭出来的门很小、墙不整齐等问题。老师提议到材料充足、宽敞的天井建构区,再一次搭建住房,于是孩子们开启第二次搭建客家围屋住房。
搭建中孩子们发现,用圆柱体支撑长形积木,搭的三角形房顶立不稳,怎么办?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问
怎么让房顶更稳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利用参访时留下的影像资料,和孩子们共同观察围屋房顶的结构。观察和讨论之后,大家提出4种改进房顶的方法…….
经过对比和试验,用长条积木做房梁比用圆柱体积木支撑更稳固,大家一致决定使用这种方法搭建屋顶。
教师思考
在搭建住房活动中,孩子们从室内搭建到户外搭建,建构技能得到提升。老师适时的介入,通过转换场地,推动了学习深入,使孩子完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在面对“屋顶不稳”问题时,老师及时提供资料,丰富孩子的经验,使孩子们能进行观察学习、迁移经验、积极开动脑筋、选择最优方案,形成有益的学习品质。
“客家围屋房楼结构搭建”成了孩子们最常讨论的话题,大家每天在区域里进行积木搭建、手工制作、绘画等各种活动,一起来看看孩子们的创作吧!
围屋里的课室
围屋里的药房
我们搭建的客家房楼
随着活动的不断进行,大家对围屋的结构和特点越来越熟悉,并产生了一个想法: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做的“客家围屋”。
从局部结构到整体结构——制作“地图”
怎样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客家围屋”呢?
集体讨论
馨颖:把我们看到的鹤湖新居里的地方画出来,拼在一起就是啦!
芷伊:还要标注名字和照片,这样大家才能知道这是鹤湖新居。
圳熙:鹤湖新居是梯形的,我们要做梯形的。
做“名字贴”
绘图组:
画出围屋各部分;
做名字牌
绘画围屋各部分
手工组:
裁切T形底板;找到各部分的位置并粘贴;贴对应的“名字牌”
辨别各部分的位置,粘贴图画;对应“名字贴”
初版主题墙
活动后的“地图”主题墙
教师思考
制作“地图”活动,是孩子们探索、了解客家围屋后的产物。从大门到后院,从侧院到天街,每一处都体现了孩子对客家围屋的认知和理解。在活动中,孩子的空间想象里、艺术表现力、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
从平面到立体——制作“模型”
基于”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客家围屋“这个问题,在”地图“完成之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地图“能让别人很清楚的了解客家围屋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制作一个模型,跟我们去参观鹤湖新居时看到的那样
我在售楼处也见过模型,就是和真的房子一样
实地参观记录房屋模型
1
讨论与分工
随着孩子们分工行动,制作模型活动在大家的协商讨论下,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皓然、圳熙和槿馨完成设计图;梓萌和一凡准备制作模型的底板;泽宇、彦序和承轩寻找核实的材料。
2
制作半圆形月池和墙
活动开始前,项目组商讨如何制作:先制作半圆形的月池,然后再制作围墙、围屋里的房子、最后盖顶。
用纸皮围成的月池总是不圆,怎么办呢?大家认为:要找软一点的、窄一点的纸皮,大小也要一样。最终,将一段段同样大小的纸片粘连成半圆形。
成功完成月池让大家士气高涨。接着,大家沿着T形底板的边缘,制作完成围墙。
让围墙立起来的发现:围墙要宽一些的纸皮,用热熔胶固定墙壁,其他的胶粘不稳。
3
继续制作墙和门
在制作围屋里面的结构时,怎么明确各部分的位置呢?孩子们探讨要用马克笔在板块上,按照每一条墙壁空间画上线线标注。接着大家开始做大门和墙。
在制作三个大堂时,大家在纸板上剪了长方形的洞作为门。安装完成后,发现其他地方还缺了很多门。圳熙在纸皮上画了有对联的门,并剪成长方形贴在墙上。门就这样形成了。
4
给围屋模型盖顶
围墙全部立起来之后,开始盖顶和装饰围屋。“孩子们选择有很多线线的纸皮盖顶,这样才像围屋。”结合自己的已知经验,把长形棱条纸皮对折,形成三角形房顶。
完成屋顶后,孩子们决定还要把围屋装饰一个古老的颜色,于是选择了水墨颜色开始装饰。
5
分享发现
客家围屋模型在项目组孩子们的共同合作下完成了,于是迫不及待的拿来给大家分享,结果在分享的过程中,柏川小朋友提议要给围屋的结构标注文字,这样大家才能更好的知道模型围屋的结构。 柏川的提议大家都同意了,接着孩子们开始探讨给围屋模型标注文字的讨论活动。
#讨论结果……….
柏川:把字写下来贴在墙上或走道上。
一凡:我们应该要做个指示牌一样的,把文字贴在牌牌上立起来,这样大家就看得更清楚了。
6
给模型结构标注文字
孩子们开始制作
文字标签
在孩子们的分工合作下,客家围屋模型完成啦!
教师思考
在“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客家围屋”这一想法驱动下,孩子们完成了从平面“地图”到立体模型的进阶学习。制作模型活动中,除了设计、表征外,在规划与布局、三维空间想象、精细操作等方面对孩子的能力有更高的考验。在活动中,老师通过适时的提问和材料支持来参与活动、引导学习。
三、展示与交流
客家围的探究活动随着模型的完工而进入尾声。我们计划通过展览会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举办展览会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准备“邀请函”
向左滑动
布置场地
布置场地小组商讨计划
设计场地规划图
展览解说组
班级的每日播报活动锻炼了孩子的演说能力。准备演说稿是第一步哦!
“ 总结与反思
客家围屋作为有特色的本土文化物,是我们重要课程内容。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客家围“主题活动,旨在使孩子感受家乡文化,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中,我们围绕围屋结构和布局进行深入探究,老师扮演好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使幼儿在观察、探究、讨论、设计、制作等活动中,了解了客家围屋的空间、结构的特点;规划与布局、三维空间想象、精细操作等经验获得了提升,也锻炼了幼儿的解决问题、协商合作的能力。
编辑:刘利枚
图文:大三班老师
视频:大三班彭梓萱爸爸
审核人:胡俊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深圳市龙岗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