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约 客 家
broken pieces of tiles
遇见
客家瓦
探索
瓦的秘密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龙岗本土资源,让孩子们走进客家围屋,体验客家文化过程中,别具特色的房屋结构,整齐有序和精美图案的瓦片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幼儿园客家长廊“瓦片”引起幼儿探究的风潮。
快看,好漂亮啊!
好多好多瓦,一排排好整齐啊
这么坚硬,肯定是石头做成的吧。
我们可以试一试做好多瓦,盖在房子上。
教师思考:
孩子们参观客家围屋,走进客家长廊,对客家围屋中的“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把自己发现周围新奇的事物分享给同伴,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作为教师感到欢喜,真诚的接纳幼儿的好奇心,追随幼儿的兴趣点抓住教育契机,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
寻找“客家瓦”
收集各种各样的瓦片
///
主题角
我认识的瓦
激趣“客家瓦”
我喜欢的瓦
在寻找瓦、收集瓦和观察瓦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他们跃跃欲试,想要制作自己喜欢的瓦。
小小制瓦匠们在捏、揉、擀、拍、按压、雕刻、切割等系列动作完成后,别具特色的泥瓦新鲜出炉啦!
邀请盖瓦,区域合作
东琳
我们制作了好多瓦片,很漂亮的!
我们在建构区搭围屋,帮我们的屋顶盖瓦吧!
棋文
“
为什么叠不上去呢?
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知瓦的外形特性及其作用。在讨论中,孩子们发现瓦片的大小、形状、弯曲的幅度等都不一样,导致盖瓦不成功。于是,决定去客家长廊仔细观察。
客家长廊的瓦片
客家长廊的屋顶
孩子们通过参观客家长廊、主题谈话、观察记录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客家瓦的材质、形状、大小、类型以及客家屋顶盖瓦的方式。
//
写 生
瓦片大小一样很整齐,我们需要很多一样的瓦片才能盖屋顶。
形状一样的在一起,都是直直的摆放。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盖了好多板瓦和筒瓦,我们也要做很多给积木区盖屋顶。
板瓦和筒瓦的不同点
大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通过实物比对,孩子们直观的了解到板瓦与筒瓦弧度、宽窄、长短等区别以及盖瓦方式的不同,为幼儿进一步制“瓦”和盖瓦铺垫经验。
初探“客家瓦”
寻找材料,初步探索
孩子们根据自己获得的经验,找到了和板瓦、筒瓦外形特征相似的材料来制作板瓦和筒瓦,遇到了诸多问题。
用大纸筒剪一半,将泥铺满后取下
使用筒瓦当模具,用泥铺满压平取出
小盒子铺满泥
板瓦好大啊!泥太少了
要用很多泥,很重
瓦片取不下来
瓦片大小不一样
晾晒的瓦片变形了,形状不一样
遇到的问题
聚焦问题,分组行动
谈话:怎样制作相同的板瓦
仲霖:要用很大一块泥,切割成一样大的瓦。
玥玥:我们用泥工板,切两次就可以变成4块。
桦桦:要用一种工具,像做月饼的模型一样。
东琳:我们可以做一个做瓦的模型。
梓豪:做好的瓦要晾在合适的材料上,才不会太弯、太直……
为了让幼儿问题聚焦,教师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孩子们围绕“如何制作相同的瓦”进行讨论,商讨出切割和制作瓦膜两种解决方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达成经验共享的同时,也拓展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泥工切割小分队
泥工切割小分队针对“如何才能切割一样大的瓦片?”展开讨论。大家商讨后,决定使用泥工板铺泥切割的方法来制作同样大小的瓦片。一起行动起来吧!
铺 泥
用手也可以拍平
泥太干了,沾点水抹平。
旁边太薄刮一刮
我来扶住,你用力擀。
找 中 心 点
小组成员选择不同的测量方式,并使用绳子、毛根、尺子、小木棍等找到中心点并做上记号,准备将泥板切割成相同大小的四等分,将已有的测量经验迁移到活动中。
切 割
像切蛋糕一样
为了让孩子们持续保持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师提供了适宜的切割材料支持幼儿。幼儿尝试使用钢尺、泥工刀、塑料尺等材料进行4等分切割。探究发现:切割工具的软硬直接影响切割的效果;按压切割比描线切割更容易将泥切割成大小相同的4块瓦片。但是,铺大块的泥容易导致同块瓦片厚薄不同。
模具制作小分队
谈话:需要什么样的摸具?
梓豪:摸具要做小一点。
欣悦:要用5块小木板挡住。
文雅:在积木区找到了4块相同大小的小木条。
玥玥:木块有点大要锯掉。
元元:泥工垫的一半那么大就行了。
寻找合适的材料
模具小分队用比对的方式寻找与木块等长的木条。再利用长方形的特点,选择对边等长的木条来组装瓦模。
对比画线
不要画歪了
先寻找材料
我们轮流锯开吧
组 装 瓦 模
钉子怎么总是歪了?
木板总是移动,还是先涂上胶固定住。
不要太大了。
慢慢钉,不要太着急。
测量瓦模长和宽
耶!瓦膜制作完成啦!
装钉木条时,木条总是淘气的跑来跑去,小组成员提议:我们用胶水先固定,再来装钉。其他成员纷纷赞同先粘后钉。最终,成功制作了一个长19CM宽15CM的长方形瓦模。
瓦模完成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使用瓦模制作客家瓦!在制作后发现:填满瓦模需要太多泥,制作出的瓦非常厚。小组成员提议重新做一个小一点,薄一点的瓦模。
升 级 瓦 模
需要的材料
需要的工具
用测量、钉子子、锯开木条等方法制作瓦膜。
● 我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
对比厚度。
幼儿的木工区材料好多啊!
对比长度
有了前期做瓦膜的经验 ,孩子们借鉴第一个瓦膜进行比对大小、厚薄、长短的方法,重新寻找合适的材料。
左右滑动查看
耶! 瓦膜升级成功啦!
测量升级后的瓦模
小伙伴们齐心协力寻找材料、比对木板大小、标记长短、切割木条,进行瓦膜组装,成功升级第二代瓦膜。
制作“客家瓦”
制 瓦
在瓦模的支架下,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制作相同大小的瓦片。在制瓦的过程中,“取瓦”成了一大难题。
在瓦模上铺满泥土
用水把细缝抹平
脱模后有少许的边边切掉
擀一擀,压一压
脱 模
谈话:会粘粘的瓦片
桦桦:涂上黄油,做蛋糕会放黄油。
梓豪:用保鲜膜不会黏。
翌诺:塑料袋子。
一珂:我们上陶泥课会垫着一块布不会黏。
语涵:下面涂一些水,也许不会黏。
智勇:可以在瓦膜下面放一张纸。
沁润:我们都试一试,看哪种不会黏。
脱膜小分队的伙伴在谈话和商讨过后,寻找不同材料进行脱模测试。通过动手实验操作,了解到做泥瓦前垫上粗糙的布、纸,以及使用不光滑的木板更容易脱模。
晾 瓦
制作了大量的瓦片后,孩子们选择在大纸筒和客家板瓦晾晒筒瓦和板瓦,在晾晒时,大纸筒圆圆的滚动影响瓦片的晾晒,瞧!孩子们是怎么完成的。
把纸筒变长再固定,可以晾晒好多瓦。
孩子们在操作中,感知纸筒易滚动的特性,利用石头、木条、胶纸等固定纸筒。了解了纸筒的滚动与重量、空间、材料之间的关系。
左右滑动查看
孩子们小心翼翼把制作的瓦片横放在板瓦上晾晒,弯弯的幅度较小,干透之后成为板瓦。纸筒的弧度和筒瓦的弧度接近,把制作的瓦片竖放在纸筒晾晒幅度较弯,干透之后成为筒瓦。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干湿泥土塑形的特性,以及泥土塑形与晾晒材料与晾晒方式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幼儿观察探究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搭建围屋盖瓦喽!
搭建什么样的围屋?
俊杰:搭建一个方形的围屋房子。
遥乐:屋顶盖上我好朋友做的客家瓦。
展荣:围屋旁边要有树。
灏枫:要有样鱼的池塘。
爱岚:围屋里面种些漂亮的花花草草
文雅:要有个大门才可以进去,旁边都要围起来,不能让别人随意进出。
语涵:这好像小花园啊!
梓涵:那我们就搭建围屋小花园吧!
婉玥:我来画设计图。
一起建房盖瓦喽!
制作了“客家瓦”和积木区的孩子们相约“给搭建的围屋盖瓦”孩子们的约定今天是否能实现呢?一起来看看吧!
搭建大门
盖顶
搭建围屋房子
盖瓦喽!
左右滑动查看
教育是在幼儿现有的经验、能力与新的经验、能力之间搭建桥梁。孩子们对客家瓦产生兴趣时,追随孩子的兴趣支持孩子们的想法,提供各种教育资源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表达表现,体验活动过程中带来的愉悦。孩子们探究客家瓦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合作等方法,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合作精神、社会交往、创造力与想象力等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编辑:刘阳、卢花
图片:班级三位老师
审核:胡俊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深圳市龙岗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