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幼儿园门口再次上演生离死别的情景大剧,“小演员”们个个声嘶力竭、涕泪横流,打死也不放开爸妈的手。
“妈妈你不要走!求求你不要把我放幼儿园!”
“我会乖乖听话,再也不调皮了,我们回家好不好?”
“我讨厌幼儿园,我就是不想去!”
“妈妈你陪我一起在这里,我害怕……”
无论是新生还是老生,开学入园都是一个槛。孩子一哭二闹三逃跑,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不懂得怎么说“再见”造成的。送孩子入园也是个技术活儿,方式不对可是会大大增加孩子的入园适应期哦。
错误姿势一
偷偷溜走
睿睿是个很乖的孩子,来到幼儿园并没有哭闹,很快就被园里的玩具吸引。睿睿妈趁孩子玩得开心没注意,悄悄溜走了。过了一会儿,睿睿发现妈妈不见了,开始四处寻找,没找到人就大哭起来:“妈妈呢?刚刚还在的,我妈妈呢?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呜呜呜……”
这样的离开方式很容易让孩子以为自己被遗弃了,心里变得更加焦灼,没有安全感。下次再来幼儿园,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孩子会寸步不离地守着家长,使得入园变得更加困难。
错误姿势二
连哄带骗
“妈妈不走,就在外面一直看着你。”
“我们去游乐园,不去幼儿园。”
“妈妈去趟厕所,马上就回来。”
欺瞒哄骗的方式不仅不能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上当受骗,失去对家长的信任,而且,有的孩子还会有样学样,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
错误姿势三
威逼利诱
“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别的小朋友都不跟你玩了!”
“今天你乖乖去幼儿园,就给你买布娃娃。”
不管威逼还是利诱,都是治标不治本。威胁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次数多了会让孩子变得懦弱,没有主见。当以后真的遇到危险时,他就只会唯唯诺诺、慌张掉泪、言听计从;而利诱这招如果成功,无疑会助长孩子跟家长讲条件的风气,那么以后想让孩子听话,都需要抛出诱惑才行。
错误姿势四
望子成龙
“你要好好听老师的话,做个好榜样!”
“第一天要把班里的老师认熟,还要交几个好朋友。”
孩子离开家去幼儿园,本就有抵抗情绪,如果刚开学家长就提一些过高的要求,孩子会感到非常有压力,害怕自己不能完成任务,因而对去幼儿园就会更加抗拒。
错误姿势五
消极感染
“妈妈也舍不得你去幼儿园,妈妈也想你啊!”
“宝贝别哭了,妈妈听得难受……”
分离焦虑不单单只出现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长表现得会比孩子更加焦虑,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吃不好、睡不好,担心孩子受欺负……这种消极的负面情绪会极大影响孩子的心绪,原本开开心心到了幼儿园门口,可能因为家长的一句话就退缩、抗拒了。
错误姿势六
一步三回头
跟妈妈分开后,依依哭了会儿便止住玩起了玩具。依依妈因为担心孩子,于是离开后又折了回去,躲在角落里默默观察孩子。这时,依依突然看到了妈妈,于是她冲出教室,抱着妈妈大哭起来。班里其他孩子受到感染,也跟着哭起来……
有的家长不放心,跟孩子道别后反复折回,悄悄从门窗后面观察孩子,这样做被发现后,孩子刚刚稳定的情绪就会被打破。有的孩子会用大声哭喊的方式引起家长的注意,有的则会跑出教室去找家长,这不仅会干扰老师正常的活动组织,还会使孩子整天心神不宁,影响班上其他孩子的情绪。
错误姿势七
心软妥协
小雨奶奶十分疼爱孙女,小雨在幼儿园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奶奶就抱着她一直安抚。老师走近要接过小雨,小雨死死抓住奶奶不松手,于是奶奶对老师说:“我来哄吧,她跟我待一会儿就好了。”看到孩子哭得嗓子哑了、小脸通红,奶奶心一软,带着小雨回家了,“明天再来吧,明天就会好的。”
有些家长认为入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今天送到幼儿园大门口,明天送到教室门口,后天再真正交到老师手上,其实这样只会纵容孩子,让他以为上幼儿园这件事是可以想办法逃避的,在尝到一次甜头后,下次他会闹得更凶。长此以往,孩子也容易养成逃避困难的毛病。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个慢慢放手、渐行渐远的过程。
孩子入园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家长应说到做到,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对他千依百顺。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乖乖入园呢?资深专家和园长建议家长朋友们这样做:
1.入园前全家人意见要统一,所有家庭成员态度一致,支持并鼓励孩子入园,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
2.入园前经常对孩子讲上幼儿园的好处,告诉孩子“到了幼儿园后爸爸妈妈会离开,你可以跟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做游戏”。
3.可以带上孩子喜欢的一件物品,让他在幼儿园有感情寄托。
4.家长在离开时要正面告诉孩子:“妈妈要去上班了,你在幼儿园里可以玩玩具,也可以和小朋友做游戏。有什么事都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照顾你。5点半妈妈就来接你了。”
5.用轻松的语气和孩子道别,切忌频频回头、表现出不舍。
有的孩子入园时很乖,过了三四天却哭闹起来,有的孩子还会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在入园初期,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孩子上幼儿园,经过20天左右的时间,孩子就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只有放手,孩子才会飞得更高。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宝贝们一定能顺利入园,健康成长!
注:本文转自“幼教云教研”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