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和努力,6月24日,一直以来热衷于“在玩中支持孩子,在玩中发展孩子”的石榴教师们,进行了期末总结。本次期末总结围绕“师幼共构的持续性活动”这一主题展开。总结分三组同时进行,分别由赵三苏副园长、谢幸希主任、付国庆老师主持。
张晓洋老师分享了活动《黄瓜的秘密》。从观察种植区里的黄瓜、探寻黄瓜形状各异的秘密、齐心协力摘黄瓜到花样吃黄瓜,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经验分享,老师给了幼儿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陈鹤琴先生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活动开展的每一步都基于儿童而来,每一步都体现了教师对儿童探究行为的尊重。
张晓洋老师在分享中所介绍到的装傻策略、提问策略、激励策略、营造困难策略,为大家“如何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支持幼儿层级递进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灵感。
周静老师分享了活动《泡菜记》,整个活动以泡泡菜活动发展顺序展开,以活动中幼儿自发的问题为活动推进的线索,大家对“如何做泡菜、如何把泡菜变美味、如何解决泡菜生花”三个问题进行了探索。此外,班级还开设了特色区角:泡菜美食区,让孩子们能够制作泡菜美食。
整个活动,师幼在对话中共同探索、共同推动活动走向深入。周老师还增加了泡菜日记,让幼儿记录与表达经验和认识。
张凤老师分享了活动《趣玩面粉》,这是一个从中班一直持续到大班的活动。活动缘起于班级幼儿和厨师叔叔制作蝴蝶花卷时,幼儿关于面团的对话:“这个米饭好软!”“这不是米饭,这是面。”由此老师和孩子就“面团是米还是面”进行了讨论。此后,介于小朋友们较少接触面粉,张老师生成了趣玩面粉活动,让孩子们感知面粉、认识面粉。而又是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关于“面粉变面团”的理论又让活动得以进一步延续:面粉压一压就会变成面团,把面粉拿到太阳底下晒,就会变成面团,在面粉里加一些水就会变出面团。由此,孩子们又对“面粉怎样变成面团”进行了猜想和验证。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张老师开辟了趣玩面粉区,让孩子们充分试验加水、加果汁儿制作面团的猜想。此后,活动延伸到了面人制作上。
通过张老师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兴趣、疑惑是师幼共构活动的起点。整个活动中,师幼有话题,行为有目标,活动有拓展,经验有增长,活动有延续,学习有发生。
徐露老师分享《蚯蚓来了》,这个活动缘起于幼儿在户外种植区发现蚯蚓,并寻找蚯蚓的趣事儿,老师承接着孩子们对找蚯蚓的兴趣,和幼儿讨论“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蚯蚓”,并生成了亲子寻找蚯蚓的活动。活动后,“找到蚯蚓组”“未找到蚯蚓组”的幼儿介绍了寻找蚯蚓的经验。由此,孩子们发现了蚯蚓生活的环境的秘密。此后教师通过“你想知道哪些关于蚯蚓的秘密?怎么样可以知道这些秘密”两个问题,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拓展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由此,小朋友们对蚯蚓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该主题将在下学期继续。
曾晓宇、王春燕、饶雨西、刘雯、张思雨等老师也分别以《花盆里的春夏生机》、《我和空气的约会》、《养殖二三事之可爱的小小鸟》、《蚕宝宝记》、《熊猫乐园发展史》等为题做了精彩分享。
此外,大部分老师在分享中都提到了主题展示墙的制作。马拉古奇说:幼儿通过记录,看着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时,会更加好奇,感兴趣以及有自信心。每一类持续性的活动,教师都会将儿童的活动过程、儿童的语言呈现出来,供幼儿进一步构建知识。
与此同时,大家也对“师幼共构的持续性活动开展的核心、如何拓宽幼儿在持续性活动中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持续性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从追随儿童,一方面也要将对儿童的发展和期待融入活动之中。
本次总结后,有老师感言:“大家都是‘蹲下来’开展师幼共构的课程,活动的起点和推进,越来越贴近儿童,也越来越体现出师幼关系的民主平等。”课程是一件一件正在发生着的事情,每一个持续性的活动就构成了一个个生动的课程,课程于儿童而言是事件,于教师而言是探索,于教育而言是生活。我们将继续探索“师幼共构的持续性活动”的开展,让幼儿能够从师幼共同的持续性活动中,发展与自己、他人、世界间的和谐关系,提升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拥有深入了解事物的习惯、良好的学习品质,成为有能力的积极的学习者。
感知教育,发现孩子!动动手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