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户外活动时间里,大二班几个孩子惊奇地发现伸进幼儿园围墙的树枝上结满了红果子,咦!这是什么呢?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是野果,有的说是樱桃,有的说是小苹果。经这群小朋友的再三识别,他们觉得这神秘的果子是“樱桃”。
不达目的不罢休
为了得到“樱桃”,孩子们想尽一切办法,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一招,踮脚尖,伸手摘樱桃。脚尖儿垫得太高,有些站不稳,于是孩子们依靠在一起,伸长了手,却连树叶都没碰着。
第二招,用东西砸。孩子们用毽子、飞盘向红果子砸去,虽然他们很努力,但红果子仍然稳稳地挂在枝头。
第三招,踩在栅栏上,终于摘到“樱桃”。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界中的一草一物都能勾起他们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耷拉在墙边的红果子也许我们成人会不屑一顾,而孩子却视若瑰宝。他们拥有无穷的精力,想要去发现大自然中的奥秘,想要去了解周围的环境。
我的樱桃没有熟
孩子们将摘下来的果子放在盘子里,小双说:“我的樱桃还没成熟呢!”雄雄说:“我的樱桃有的是成熟的 ,有的是没成熟的。”孩子们是怎样识别“樱桃”成熟与否的呢?小双告诉我,他的果子绿色,所以没成熟,成熟的果子应该是红红的。
我发现孩子们已经有了辨别果实成熟的初步经验,但这红果子毕竟不是真正的樱桃,我认为在顺应孩子发展的同时,应给予他们正确地引导,于是我介入了。
它是樱桃小时候
“为什么,你们觉得它是樱桃呢?”我问。
昊睿说:“因为它是红色的呀,很像樱桃。”旁边的几个男孩点头表示赞同。
“那为什么樱桃这么小呢?”
祯祯手指着果子说:“是因为它还没长大,是樱桃小时候。”
孩子们看问题的角度让我感受到了童真、童趣,儿童拥有自己对世界独特的理解,我们应该珍视儿童视角,到底我要不要继续介入呢?
看来它真的不是樱桃
就在问题陷入困局时,小双说:“我又不太肯定它是樱桃了。”
“为什么?”我好奇的问。
“我在老家见过的樱桃叶没有这样小。”
“那会不会是樱桃叶子小时候就是这样的呢?”昊睿问道。
“不对!”小双带着肯定的语气回答,“我见过的樱桃小时候时的叶子已经很大啦。”
昊睿和熊熊明显不相信:“尝一尝就知道是不是樱桃了!”一听这话,我心一紧,这东西可不能吃,不过,我马上灵机一动:“樱桃里面有什么呢?”
祯祯激动的说:“有籽儿,我们看看这果子里有没有籽儿就知道啦!”
于是,几个孩子将果子捏碎,捏呀捏,发现里面真的没有他们意料之中的籽儿。看来它真的不是樱桃……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都以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并未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幼儿思考的过程、同伴间的相互启发远比知晓红果子的名称价值大。祯祯认为红果子是樱桃小时候的想法,激励着小双想起自己曾经在老家见到的樱桃叶子,这不正是小双给小朋友们传递自身已有经验的时刻吗?孩子们敢于捏碎果子,验证自己的想法,不正是我们希望幼儿获得的良好学习品质吗?感谢墙边这簇红果子,让我和孩子都学到了很多。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