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个小孩都是天使,笨小孩、磨人精、熊孩子是被教育困住的天使。科技日益迭代,人生依然百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性颠扑不破。今天,让我们与童林伯伯一起,以社会学的视角,在教育学的框架下,对幼儿学龄前的成长,进行一场心理学的审视。
“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身上的那种强大的自信和安全感,是我这辈子都模仿不来的……”
第一部分 【绪论】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概括了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从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孩子青少年时的心理和个性雏形;而从7岁孩子身上,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正因为可验证才成为老俗话,正因为解读不同才成为老命题。
从物质基础说,人类从一出生,大脑就有1000亿个神经元,新生儿脑重占成人的23%至23岁100%(1500g),期间三个重要节点,1岁时约占60%、3岁时约占75%、7岁时约占90%,具备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物质基础。
从发展规律看,人生分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生长阶段的婴儿期长智力、幼儿期长性格,成长阶段的少年期长身体、青年期攒能量,成就阶段的中年期成事业、老年期享天伦。其中0到7岁,是成长可塑性的关键敏感期!
从精神层面讲,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天生是胆大的,不知你留意没有,孩子从何时开始变得敏感和胆小呢?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本该就有的,那些“熊孩子”,是什么教养条件下、又是何时渐变生成的呢?
今天,童林伯伯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老话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什么?怎么看?
第二部分 【三岁看大】篇
所有的感情和情绪,最底层的都是安全感。安全感,在三岁左右时,个体差别就能明显觉察出来。安全感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阿德勒)三岁看大,看得是安全感带给孩子的精气神,通过看眼神,觉察孩子的安全和敏感。
三岁看大,除了安全感,我们还要看孩子的机灵或活泼是否符合Ta这个年龄段的特征,我们还要看孩子的感觉统合和身体发育跟同年龄小朋友的区别,我们还要看孩子对垒高、怕黑、独自玩耍时的专注和敏感,等等。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放到集体里,才感受到真实差别。
宝宝出生后,用哭表达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很无助,直到哭累了。从3个月到一岁的口欲期,尤其是第一颗犬牙长出来时,如果没有吃到手或奶嘴,就会产生无助感。6个月后,来自母体的免疫保护褪去,有的宝贝开始生病,发烧的痛和打针的疼,让孩子开始体验焦虑。
宝贝1岁左右喜欢照镜子,标志着自我认知形成,这时既要支持Ta的探索,又要保护Ta的任性,多些鼓励。幼儿2岁左右发觉自己和外界区别,开始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这个时期,Ta你的我的不分,凡是Ta喜欢的都是Ta的,而且不允许妈妈离开视线,更需要温柔。
1岁半2岁的语言敏感期,大人语气里的爱发生的细微变化,孩子立刻能捕捉到;2到3岁的秩序敏感期,不让尝试或试错了被批评、抱怨,会让孩子变得敏感或不敢。幼儿学习的三种方式,模仿、体验和反思,从这时开始孩子慢慢地尝试反思,但带来更多的是疑惑感。
因为疑惑和依赖得不到释放,孩子敏感,眼神迟疑怜爱;因为担心而导致安全感焦虑,孩子的眼神慌乱内视,比如在商场里捉迷藏找不到爸爸了;因为害怕而形成的安全感不足,比如大人间的吵架和被责打等,眼神里往往充满了恐惧。细微处,映射在孩子的眼睛里!
3岁宝宝该上幼儿园了,伴随入园的,是妈妈和孩子共同的分离焦虑期;英美等国鼓励2岁就入园,除了语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很少见分离焦虑。童林堡2018.9.7公众号《8天六步化解分离焦虑,让孩子爱上幼儿园》,从安全感、归属感和适应性三个维度,解析幼儿上学的心理。
安全感和归属感如何界定呢?幼儿需要的安全感,是“你不会突然离开”;“我不愿离开”则是宝贝对新环境的归属感。幼儿安全的觉察感很强,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家长如何引导很重要。这个阶段让孩子能掌控有规律的生活,才好建立稳定的自我。
孩子从出生到这个世界,洛克称之为一张白纸,夸美纽斯则比喻其为一颗种子。孩子对外在环境不熟悉,感到陌生、害怕,这是正常的表现。家长的预告、陪伴和引领,能够让孩子顺利适应渡过。每一个小孩都好比智能Ai车,安全感是路,优秀的幼儿园是地图,家长和老师提供职能辅助。
幼儿需要自由地玩耍和全面的成长,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教育不缺概念和机会,缺少灵性和尊重,缺少对生命和规律的敬畏。孩子身边所需要的就是: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位谦卑的老师和一些满足儿童需求的教具材料,给孩子适合的东西,少一些玩具、多一些玩法!
幼儿九大心理能量,四个层别,核心是安全感,它是幼儿成长和情绪变化的核心,是影响孩子一生幸福和健康的基石。安全感不足,通常有两种具体的表现类型:一是敏感、孤独、封闭,二是疑惑、胆小、犹豫。前者喜欢待在舒适区,不主动、不拒绝;后者愿意做旁观者,不敢去挑战,很难有错误。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普遍“自信心”和“主动性”不够。二者正是我们希望孩子身上需具备的重要品质,也是“三岁看大”的判断评量基准。
每个生命呱呱落地那一刻起,都由爱的接收者渐变为爱的给予者。吸收爱、学会爱,长大后才会更有爱别人的能力和抗挫折的毅力。孩子感觉安全了才会轻松、轻松了才会释放天性,进而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轻松的孩子,打不开汲取智慧的大门,而且认知往往情绪化。
孩子从无助、焦虑,变得敏感和胆怯,是安全感缺失形成的原因。安全感是性格的核心基础,一旦生成,改变起来,要比改变习惯困难多得多!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如果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给予足够的、稳定的、前后一致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表现出自尊、自信以及对环境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感。
作为幼教机构,爱首先是接纳和尊重,我们不能挑选孩子、也无法干涉孩子的原生家庭。三岁看大,不只是看孩子,我们能看到父母背后的努力,能看到原生家庭给予孩子如何看世界的态度;而七岁的孩子所展现出来的行为细节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透过潜意识的定格,有丰富专业经验的人,能看到这个孩子今后内心深处的决定方向,即信念!
第三部分 【七岁看老】篇
三到七岁形成的性格和思维模式,影响着一生的命运和成就;由性格和思维模式构成的心智模式,是轻松、满足、成功、快乐的源泉和试金石。创造性思维是成功的关键,善良与积极是品格的基石,七岁看老,看孩子的内生动力,看得是心智模式带给孩子发展的可塑性。
3到7岁在孩子启蒙的敏感期,幼儿从传统家庭单一的成长环境到学校集体生活,若得到足够的安全和引领,孩子会发展的温润而积极,进而形成健康的性格特质和心智模式。如果活动空间有限、游戏玩法单一,孩子很容易感觉枯燥无趣,既提不起兴趣又让专注力分散,很难生成积极的内生动力。
童年时代的影子,像是镜框里的老照片,总会在一定时刻拨动你的心弦。成人的期望、行为和准则会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目标期望和规则系统。选择大于努力、性格决定命运,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刻意间形成的;一旦发现需要修正,即便刻意也很难!
生命唯有坚定,才能造就平静与从容;生活唯有乐观,才是贯穿一生的强大动力。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住最安全的房子也感觉不安;不乐观的孩子,给予再多的资源,有时都会成为负担。人生路很长,扎根期很短,让孩子成为自己,家长要勤于思考,帮孩子长身体、炼胆气!
孩子在事情发生时,表现出不同的判断和解决方式。幼儿认知从感受→行为→观念→习惯,随着大脑映射反应生成潜意识,当习惯形成了性格,再改,不易;3到7岁大脑神经链发育,大量的模仿、体验和反思,性格和心智模式慢慢地成为了信念,再变,很难。当孩子下意识地说“不、没、难”时,就须特别注意了!
教育有六大失误,递进看,分别是“缺少安全感、专注力不强、选择综合症、资格感不足、贪婪性自私和双面性人格”。我们希望孩子面对挑战时,能调动一切积极要素,享受突破的快乐!我们不愿看到,不敢做、不愿做、不会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和信念。
原生家庭是孩子内生动力的源泉。当孩子“我不会,太难了”时,爸爸妈妈怎么办?遇到问题不可怕,开动脑筋想办法;凡事皆有三个方法,我们一起战胜它!说不出来做不到,说不清楚做不好,掌握五步解困法,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畏难情绪;透过五步鼓励法,帮助孩子积攒挑战后的内生动力!
爱孩子,不如懂孩子,懂孩子方能给孩子专业的爱,孩子在鼓励、肯定中越来越坚定和自信,让孩子在自然中温润而积极。孩子有天生的灵性,老天给了宝贝时间和空间,我们要为生命负责,不要把Ta培养成“乖孩子”或熊孩子!我们要禁止给孩子贴标签和负面暗示。
高优越感或焦虑感的妈妈,难以培养出温润而坚定的孩子;高控感或丧尸型的爸爸,难以引领出专注而有创造性的孩子,这都是非常遗憾的。从小在健康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足够有安全感足够幸福也足够乐观,这应该是父母最容易给孩子的也是最宝贵的礼物吧。
作为孩子的守护人,我们要多营造条件,增强孩子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创造性,这是未来竞争之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不气馁的孩子很富足、不放弃的孩子能成事,当信心生成信念,Ta就有能力创造积极的人生轨迹了!自由和规则相结合,在爱的引领下,让孩子自由而全面的成长,这是童林堡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从正向引导来讲,孩子的内生动力增强,童林堡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注重的:一是理念引领,做自然而纯粹的教育,让孩子自由而全面地成长,凡事深入探究;二是集体教学,观察出小组游戏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旁观者,给低参与度的幼儿更多机会;三是区角游戏,搭配好不同探究意愿和兴趣发展区的孩子,让他们有更多挑战;四是个案观察,用阶段性目标跟小朋友做个约定,让ta享受到突破的快乐!最后,全体教师要明白,集体很安静的“高控课堂”是“教”不是学,于教、于育都非常不利!
从负面清单来讲,孩子的内生动力不足,成长的环境里,往往有以下情形:一是与孩子的前经验与理解力有关,恐怖电影、不适合的玩笑、涉及死亡或受欺负的绘本故事等;二是与孩子的承受力与判断预估有关,不恰当的批评、不讲规则的责罚等;三是与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意外经历有关,如父母间常吵架缺少安稳环境,如寄养在老家、更换幼儿园等;四是与家长有焦虑情绪和过多的告诫有关,这个危险、这个不能动,孩子内心戒备多。大人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孩子才会享受成长的滋润!
第四部分 【总结】
印度“狼孩”卡玛拉被人发现时已经7岁,身上毫无正常儿童的特征,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更不会与人交流。重返人间后,经过长达6年专业人员的护理,也只学会走路,到17岁时才学会十几个单词,智商只有4岁孩子的水平。这个事实表明,如果错过了孩子敏感关键期的教育时机,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孙瑞雪老师曾说:“儿童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做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真实、幸福很远。”
相对知识积累,人生的过程,实际是心理成长的过程。0至18个月的依恋期,对幼儿成长智力促进大于心理影响;18个月至3岁的分离探索期,意识独立与安全呵护往往是个矛盾体;3至7岁的幼儿已进行自我确认,形成信念和潜意识系统,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其中2到6岁最关键,这也是英美国家鼓励孩子两岁前入园的原因!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和热情去学习、探究外界事物,因而接受教育的效果也最为明显,人格塑造、亲密感安全感资格感等都在这一阶段得以形成并可能影响其一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指向儿童发展关键期的奠基性作用,意味着个体生命的塑型、发展以及定型是由学前期所决定,这恰是蒙台梭利最推崇的观点。
三岁看大,通过孩子的眼睛,看孩子的安全感,看孩子面对不确定情况时的情绪,只要不飘移、空洞和散远,就好。七岁看老,通过孩子的怎样想、如何做,觉察孩子面对挑战和问题时的思维应变模式,对标正向思维和创造性专注,进而培养“兴趣浓、动力足、眼神亮”的孩子,正是童林堡幼儿园综合教育的目标!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接近自己的父母,从中找到爱,被认可和激励。我们在家庭教养中该注意些什么?孩子眼里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4.22地球日,公众号会推出《儿童安全感的形成和修复》,我们继续探究解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童林堡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童林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