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花园的新“风景”
——湾湾果林
暑假过后,孩子们来到三楼空中花园,开启美好的散步时光。自然生长的种植地、多姿多彩的花海……继续往前,眼前出现了一片大大的空地,上面只有零零落落的小草。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这么大一片空地,可以做什么?
可以种菜。
撒一些花籽,种花吧!
种树吧!
我们种几颗果树吧!以后还可以吃果子呢!
太棒了,那就种一片果林吧!
好呀!在湾湾幼儿园种一片果林。
那就叫“湾湾果林”吧!
基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我们开启了一场湾湾果林探究之旅。
那湾湾果林怎么种?需要准备什么工具?孩子们开始忙碌起来。
我们的果林种什么果树呢?
我想吃桃子,种桃树吧!
种香蕉树,香蕉甜甜的!
但这里能种香蕉树吗?
我们去问问园艺爷爷吧!
几个孩子相约来到空中花园,找到园艺爷爷,一场采访大行动开始了。
爷爷,我们这里适合种香蕉树吗?
香蕉树喜欢高温的地方,适合种在海南岛这些热带地区。
那我们这里适合种什么果树?
可以种很多果树,像橘子、桃子、柿子……
爷爷,那怎么种树呢?
园艺爷爷耐心地答疑解惑,但我们的问题还是接踵而来。那就拿着《果树知多少》的调查表,回家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讨论并查阅各种资料,寻找答案吧!
种植果树知识储备满满后,果树种植大投票开始啦!在幼儿的投票与讨论后,我们确定种植计划:6棵桃树、2棵樱桃树、2棵无花果树、2棵柿子树。
发现儿童:
在幼儿的讨论中,捕捉到问题:哪些果树适合种在这里?香蕉树可以种吗?基于幼儿的经验,他们对幼儿园的园艺爷爷开展一次采访行动,园艺爷爷耐心解答,幼儿打开了求知的新视野,关于种植方面的认知与经验开始慢慢萌芽,社会交往能力逐步提升。
老师的话:
《指南》中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在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更多时间进行同伴讨论、采访园艺爷爷,制作并下发《果树知多少》亲子调查表等,把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幼儿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后续“果林计划”的真实开展奠定知识理论基础。
这么大一块空地,我们怎么设计果林呢?
随便挖个坑可以种了。
不行,园艺爷爷说种得太密,长大了会撞到。
那我们画个果林设计图吧!
好,这样方便以后施工。
说着,孩子们拿来白纸和工具,在空地旁开始绘制各自的果林设计图。
果林设计图绘制完成后,请个别孩子来当小小解说者,拿着自己的设计图,说出心中的果林计划。
我要种无花果树、桃树、柿子树,从低到高的顺序来种,就不会互相遮挡了。
我想把桃树种在小木屋旁,这里可以晒到太阳,能长大长高!
柿子树种在小水池旁,方便浇水。
发现儿童:
这一次,幼儿走进大自然,我们的“果林计划”成为学习与探究的课堂。在现场讨论中,幼儿会提出自己的理由,也会对别人的意见进行反驳,认识事物的能力开始提升,储备了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幼儿学会在观察中发现,在实践中学习。
老师的话:
《指南》中指出:“尽可能多地为幼儿的亲身实践创造机会,变单向的知识传授为幼儿亲自操作的探索学习。”现场绘制设计图后,幼儿当小小解说者,说出设计意图、实施规划等。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引导,互相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
“种树需要什么工具呢?”涵涵开始思考。
“需要铲子,用来挖坑,树根才能放进去。”辰辰自信地说着。
“还有耙子,把泥土弄出来。”豆豆补充道。
“哪里有这些工具呢?”辰辰问。
“我们去找找吧!”说着,孩子们开始在角角落落进行工具大搜索。
班级自然角找一找。
“沙池王国”来寻觅。
三楼种植地发现“宝藏”。
储藏室有个大“家伙”。
发现儿童:
“种树需要什么工具呢?”问题一出,幼儿开始四处寻找起来,还把找到的工具与同伴进行分析,用自身经验判断是否适合种树。例如:工具的大小、功能都是考虑的范畴。当幼儿找到非常适合的工具时,幼儿的成就感骤然提升,尝到了亲身实践的“甜头”。
老师的话:
皮亚杰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寻找种树工具时,幼儿在园内每个角落进行搜索、发现、比较、讨论……大胆表达自身所见所想,拓宽思路,获得更多有益经验。
在万众期待下,果树苗派送到达了。
哇,这树苗这么大呀!
还很高呢!
我们都搬不动吧?
那要邀请“大力士”来帮忙。
谁是幼儿园的“大力士”呢?
保安叔叔力气大,能搬重的东西。
还有园艺师爷爷。
还有阿姨经常拖地,力气也很大!
说着,孩子决定邀请保安叔叔、园艺爷爷、阿姨一起来帮忙种树。那该怎么邀请他们呢?
“我们制作一张邀请函吧!”
?
瞧!我们制作了一张张属于保安叔叔、园艺爷爷、保育阿姨的专属邀请函,并向他们发出邀请。
发现儿童:
随着邀请“大力士”想法的呼之欲出,幼儿联系实际思考,寻找合适人员来参与种树活动,这是日常经验的升华,给予活动强有力的后盾。在制作邀请函前,开展了师幼讨论交流活动,商量邀请函上的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表征表达能力悄然提升。
老师的话:
孩子的自由表述中充满了童真世界里的无与伦比的求知欲。教师要看见孩子,看见每个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探究,给予隐形的引导和鼓励,让幼儿自发进行表征、表达,成为“有创见的表达者”。
工具、果树苗、人员都集结完毕,准备大显身手啦!
那怎么种树呀?
要挖一个大大的坑,把树根放进去,再用土盖起来就好了!
那我们试一试吧!
根据前期的果林规划图,找到了合适的种植位置,嘿呦嘿呦,来挖坑啦!
这个坑好像有点小,再挖大一点吧!孩子们在保安叔叔和园艺爷爷的帮助下,把坑挖大挖深了。我们一起把树抬过来,放进坑里,一点一点地埋上土,浇上水,一颗樱桃树种好啦!
“我来看看树种得直不直吧!”瑶瑶种好树后,站在樱桃树旁和自己比起来。
我们继续种了桃树、柿子树、无花果树……
发现儿童:
“那怎么种树呀?”问题一出,幼儿回忆已有经验,能讲述基本的种树流程,使活动逐步推进。但在实践中,幼儿再次遇到新问题——树坑挖多大、树种得直不直…..一个个疑惑在同伴探讨与行动中,逐步解决。幼儿在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加持下,种树的经验宝库不断充盈,知识种子拔节生长。
老师的话:
嘿呦嘿呦,一起来种树的过程是一个大家齐心协力合作的过程,保安叔叔是种植帮手,园艺爷爷是种植顾问,保育阿姨是种植后盾,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树苗都种好了,孩子们很开心、很自豪。这个过程让幼儿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与成功的喜悦。
冬天来临,天气越来越冷,孩子们却时刻心系着湾湾果林。
我们的果树会不会冷呀?
肯定会的,最近要降温了。
马上下雪了更冷,它们都没穿衣服。
那给果树也穿上衣服吧!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商量出要给果树来一场保暖行动。
我们马上成立保暖小分队,说说大家有什么保暖计划。
我们可以找一些暖和的布,包在树上。
我们要给果树造个房子,就是那种用塑料袋包起来的房子,在我爷爷家看到过,里面种了很多植物。
可以用一些线捆在上面,我看到过这样的保暖方式。
我们商量出来可以在上面涂上白漆,可以防蛀又保暖。
每一个保暖小分队都有自己的“妙计”呀!第二天,在大家的共同收集下,我们找到了很多给果树保暖的材料——粗麻绳、布、锡纸、塑料袋、毛根、枯树叶……
发现儿童:
幼儿富于共情能力,天气冷了,人们需要保暖,他们便觉得果树也需要“穿衣服”。基于幼儿设想,一次果树的专属保暖行动开始了。他们积极讨论、主动探究,联系生活常识,寻找保暖材料和保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表达、信息搜索、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老师的话:
看似一场果树保暖行动的大讨论,实际上,教师从中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讯息:幼儿对于果树保暖活动有没有探究欲望?经验又如何?接下来我们的保暖行动该怎样开展?一个个问题为保暖行动深入开展谱写了恰到好处的“前奏曲”。
阳光明媚的日子,保暖行动开始了。
瑶瑶和阳阳拿起剪刀把一块布一剪为二,拿到樱桃树旁,瑶瑶把布绕在树干,用毛根小心翼翼地绑在布上,一卷一卷地进行固定。
“你们这样效果不好的,树根部都没有包住。”
一旁的邱琦说。“那怎么保暖更好?”
邱琦像小专家一样开始说:“我爷爷说,要从树根部开始!”
麒麒补充说:“对,路边的树都是从根部涂上白漆的。”
“对的,要先把脚暖和了,身体才更暖。”瑶瑶也领悟了,他们就重新把布解下来,移到樱桃树的根部开始网上包起来。
其他保暖小分队也在忙碌着。
用麻绳一圈一圈地把树干根部围起来。
用树枝和塑料袋再给果树建一个防风保暖屋。
用锡纸把树干根部小心翼翼地包起来。
发现儿童:
湾湾果林呈现出一幕幕积极动手动脑,探索探究的场景。保暖小分队用所选择的材料进行自主尝试,怎样为果树进行保暖更合适,更科学呢?邱琦小朋友很喜欢科学知识,有敏锐的科学感官,他与父母探讨过关于给树保暖的话题,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在他的提醒下,幼儿从开始的随意行为慢慢走向科学性的保暖行动。
老师的话:
皮亚杰提出:“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幼儿学习探索的过程就是幼儿作为学习者体验的过程。虽然对于果树保暖行动,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次探讨、规划设计等,但是幼儿在正式的保暖行动中,还是会有很多问题产生,这时幼儿就在实践中慢慢去摸索,在同伴交流中渐渐去感知,幼儿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使保暖行动更有意义。
历经寒冬,迎来初春,由于新一波疫情延缓了我们开学的脚步。
“疫”别多日,已是五月下旬,孩子们回到想念的幼儿园,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们的湾湾果林还好吗?”
孩子们来到湾湾果林,开始寻找自己去年种植的果树。
我去年种的桃树怎么不见了?
这里本来是一颗无花果树,怎么也不见了呢?
你们看,这里还有个土坑呢!怎么没有树了呢?
那你们去找一找吧!
看,桃树在这里,被移到旁边了。
我找到无花果树了,有好多棵呀!去年才种了两棵!
还多了一些不认识的果树。
在我们放假的时候,有人来过果林了?
是谁“动”了我们的果林?
孩子们激动地讨论着湾湾果林的惊奇发现,心里迫切地想知道是谁“动”了我们的果林……
发现儿童:
当再次踏入这片熟悉的场地,幼儿惊奇地发现果林的新变化,果树被移位了,果林还新增了很多不认识的果树,果林的整体布局也和原来不一样了。孩子们心里萌生了关于果林的问题——是谁“动”了我们的果林?为什么要“动”我们的果林呢?这时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幼儿主动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老师的话:
《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在幼儿疑惑不解时,教师在幼儿身后,信任幼儿并赋权幼儿积极思考、自主寻找,使活动层层推进。
孩子们组成“侦查小分队”,准备去寻找“蛛丝马迹”。首先,他们询问了保安叔叔,可是一无所获。正在疑惑之时,看到园艺爷爷在给植物浇水,马上开始新一轮谈话。
“园艺爷爷,我们的果林怎么和以前不一样了?”
瑶瑶急切地问着。“是在今年植树节的时候,有苗圃的人来管理过了。”
爷爷耐心地解释道。“那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果树移走?”
瑶瑶追问。“因为又新增了很多果树,需要重新布局。”
“是不是这样果树会长得更好!”
“对的,高的果树需要靠里面一点,矮小的果树靠外面,才能都晒太阳呀!”孩子们点点头,豁然开朗了。
发现儿童:
当幼儿发现果林被“动”后,他们成为了小小福尔摩斯,寻问保安叔叔、园艺爷爷等,来到果林实地踏看、观察比较,在层层追问中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充满悬疑的“剧情”激起了探究兴趣,幼儿主动推进活动进程,逐步发展了调查分析能力。
老师的话:
《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幼儿产生“谁‘动了’我们的果林”“为什么要‘动’果林”等疑问后,自主追踪、调查、询问。教师则在活动中不断“赋权”,不再“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跟着蜗牛散步”。
湾湾果林大变身,引发一系列新探索。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我们再次踏入湾湾果林,开始探秘时光。
这时,疑惑产生了:“湾湾果林现有什么果树?都有多少棵?”经过商量讨论,小朋友们提出给果树做个统计。
带上白纸和笔,我们来到湾湾果林认真记录起来。“这边果树种类好多呀,我都来不及画出来。”“我们可以简单的画几个符号呀,比如桃树就画个桃子。”“我就是用这个简单的方法,有些我还用爱心、圆圈表示呢,这样又快又方便。”
经过统计汇总,湾湾果林里一共有桃树、橘子树、樱桃树、无花果树、金桔树、蓝莓树、枇杷树、葡萄树这8种果树。但是在数量上却产生了分歧。
“我数了蓝莓树,一共有4棵。”
“不,蓝莓树有5棵呢,我数了2遍。”
“我统计出葡萄树是8棵。”
“不,葡萄树明明只有6棵。”……
发现儿童:
湾湾果林被重新设计和种植果树后,到底有多少品种和数量,孩子们提出问题,并在讨论中引发第一次果树统计活动。目测、数数、简单图形记录等,幼儿积极思考,在活动中构建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新经验,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老师的话: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紧紧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一步步给予幼儿支持与鼓励。在初次统计中,教师给予幼儿“试错”的机会,允许发生“矛盾与冲突”,让幼儿思维得到碰撞,留下讨论、猜测验证的空间,生发更多关于湾湾果林的果树统计行动。
“葡萄树到底是6棵还是8棵?”“蓝莓树是4棵还是5棵?”几个孩子还对于果树的统计结果念念不忘,一直争论不休。
对那些数量不确定的树该如何去统计呢?
我们再去统计一次吧。
这是个好办法,那怎么统计才能正确呢?
我们做个计划吧!
那要计划些什么呢?
我们可以根据树的种类进行分组统计。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选择喜欢的树进行统计。
“我们可以做一个标记。”
“我想在树上贴彩色的纸,一种树贴一种颜色。”
“我们还可以在树上绑丝带,数一棵绑一根绳子,这样就不会漏了。”
……
我们以“统计什么、谁来统计、怎么统计”三个问题画出果林统计计划。
发现儿童:
当果树的数量产生分歧后,幼儿再次思考了许多新的统计方法,有同伴合作、有做标记(黏贴纸、绑丝带)、有写数字等新方式来帮忙我们进行统计。幼儿动脑思考,主动唤醒经验,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老师的话:
陈鹤琴说过:“孩子们能想的,让孩子自己去想;孩子能做的,让孩子自己去做。”当幼儿遇到统计误差时,教师鼓励幼儿联系生活,大胆思考,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再次探究和解决问题,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分小组去统计啦!
瞧!小星星贴纸、小棒、丝带都来给我们助阵啦!
有5根红丝带的树,无花果树有5棵。
我用了6个小星星贴纸,有6棵葡萄树。
桃树好乱,东一棵西一颗的,数不清楚。
桃树旁还有几棵其他树,分不清楚了!
桃树由于不是种植在一起,分布较散,旁边还有观赏的花树。那怎么办呢?经过同伴讨论和老师的帮助,我们用了一一对应的方法,一颗桃树下站一个小朋友,再进行集中点数,最后确定有8棵桃树。
经过所有组的统计验证,终于完成了湾湾果林的果树大统计,一起来看看吧!
发现儿童:
第二次的果树统计行动中,幼儿较上一次有了一定的计划性,准备好所需材料,有目的地进行合作统计。各组在果树统计时,各有妙招,都能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统计,再进行反复验证,得到精确的果树数量。在此,幼儿的统计能力实现了新突破。
老师的话:
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幼儿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希望幼儿成为有智慧的问题解决者,从而获得能力的发展。在二次统计中,幼儿不再单一的通过目测与数数进行统计果树,而是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去统计果树。这时,幼儿的统计能力从简单的随意点数逐步提升为有计划的合作统计。
整个故事与空中花园的一片空地紧密相依,缘起于孩子们的谈话与计划,主动尝试、积极行动的力量在活动中逐步生长;经验唤醒、表征表达的机会在活动中悄然发生。
在历经一年的湾湾果林探究中,幼儿、教师、家长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始终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情境中直接感知;在湾湾果林的探究中,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关于观察、记录、统计等各方面能力。
教师是有想法的引导者,在活动中将固有的“成人视角”转变为“儿童视角”,尊重和接纳幼儿的所思所想,读懂并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的科学探究与成长补给能量。
家长是最幸福的支持者,与孩子一起查阅丰富的“果树知多少”知识、寻找各种果树保暖材料……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积极操作,成为最幸福的合作者。
空中花园的那抹新“风景”——湾湾果林,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孩子们的宝贵财富,在生动而自然的活动中,每一棵树苗身上都留下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
//
湾湾果林,在盛夏遇见,就在盛夏告别吧!
文字|钱津
编辑|宋秋晴
审核|苏州湾园区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吴江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