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观察汲智慧
立足研讨共提升
基于观察的微项目活动生成与深入活动
暨幼儿观察记录问题及策略研讨活动
课程游戏化项目是倡导《指南》理念指导下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强调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发展和学习的规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园提出“微项目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小话题或认识中的小问题,进行持续性、流动性的深入研究活动。
那么在微项目活动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做什么呢?
——“观察”
如何观察?观察什么?
从什么角度去分析自己观察到的内容?怎么分析?
用什么样的策略去推动儿童的活动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吴江区求真实验幼儿园园长仲唐晖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以“基于观察的微项目活动生成与深入活动暨幼儿观察记录问题及策略研讨活动”,希望通过一次沉浸式的参与、碰撞式的研讨、发自内心的感悟,让教师能以此活动为突破口,推动儿童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01
视频分享
了解“观察什么?”
活动开始,中八班万老师介绍了班级幼儿搭帐篷微项目活动的开展背景:秋游的时候,小朋友讨论了要准备的东西,有小朋友说自己出去秋游的时候会带上帐篷,为此,孩子们希望有一顶自制的属于自己的帐篷,就这样班级的搭帐篷的微项目就开始了。
同时,万老师还带来了一段班级孩子在区域游戏时运用竹竿、绳子等材料进行帐篷搭建的视频。
中班游戏:搭帐篷(部分)
02
文本展示
分析“观察遇到了什么问题?”
观摩视频之后,万老师还分享了她原生态的观察记录,展现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的思考。新教师、年轻教师、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四组教师针对万老师分享的游戏视频和记录,发表了自己小组的意见:
活动过程很好,在操作环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个活动的目标是打死结还是搭帐篷?观察的目标不明确。
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经验的铺设,材料可以多提供一些,如扭扭棒,绝缘胶带,可不可以在前期教他们打死结?这也许是成功的经验。
观察没有目的,所以比较笼统。教师可以思考如何给予回应,引导幼儿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回应。
03
分组研讨
研讨“应该怎么做观察?”
结合万老师的分享,各小组围绕“应该怎么做观察”进行分组研讨,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讨论过程。
观察小朋友的行为和动作,同时老师要倾听小朋友说了什么;思考可以关注小朋友遇到的不会打结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材料,让小朋友积极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师不要注重孩子是否成功搭建帐篷,失败了也没关系,要看到孩子的坚持性,让孩子试错。
最重要的是确定观察什么,要定点或者定区,确定了主题之后,老师在思考环节要提炼,分类,孩子发现绳子用不了的时候,备用材料是否应该放在旁边?备用材料先分类,支持支撑的,装饰的,也可以让孩子先试一试,先在桌子上试一试,成功了再尝试做大的。
观察要明确观察目标是什么,可以涉及动作发展,学习品质,交流合作,语言表达等。思考的内容,语言领域和科学领域还有可挖掘的地方。教师的回应可以有经验的拔高,提问幼儿遇到了什么问题,不要一直停留在死结和活结,可以提供更适合幼儿年龄、更方便的材料,前期的经验可以先了解帐篷是怎么搭的,死结活结怎么打。
所有的观察都是为了更好的思考,所有的思考是为了更好的回应,所有的回应是为了更好的观察。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观察,为什么要观察。观察记录要是有意义的记录,有详细有粗略。思考要能在观察找到对应点,要思考幼儿已有经验,接着要思考有益经验,这是需要跟进的地方。游戏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的介入是否有效?介入的时间是否合适?回应可以从自身专业能力,本班幼儿特点多方面进行反思,以便推动下一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04
梳理提炼
明确“观察是为了什么?”
活动最后,仲园长进行总结点评,首先对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研的状态表示肯定,肯定了本次活动抓住关键问题,以参研者能理解的方式,将问题抛出。接着提出观察是聆听儿童的心声的最好方法,是微项目活动生成与深入的关键点,是师幼的一个生长点。最后,针对“观察”本身提出建议:观察需具有目标性、针对性;分析需具有全面性;回应需基于儿童。
说在最后的话:观察幼儿是教师读懂幼儿的重要途径,从问题出发、从幼儿出发,教师才能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支持,从而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
文字 | 戴钟晨、邱秋萍
照片 | 李文君
编辑 | 徐思玮
审核 | 求真园区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吴江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