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评价无处不在,且渗透在一日生活和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为了让更多老师能够实际运用评价,发挥评价对幼儿学习、教师成长、课程改进和教育发展的力量,本学期朝晖幼儿园各个园区都在集团“绿藤”课程园本化深入实施的引领下,开展了“绿·藤”课程多元评价新样态的研修探索。并在期末进行了园区特色评价教研的汇报与展示,在慧学慧研中共同成长!
各园区研修组着眼于幼儿的个体发展,对幼儿进行立体式的多元评价方式探索,使幼儿能较多感受成功与被肯定的喜悦,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内驱力,更容易登上发展的新台阶。
共研共享,对话成长
1.中北园区特色教研展示
看见立体成长的儿童——可视化评价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中北园区教研组在集团“绿藤”课程的引领下,开展了关于可视化评价的研究。
中北园区一直着力研究“城市庭院游戏”特色项目,在庭院游戏中有效的评价是对幼儿的一种有效引导和支持。通过在庭院游戏中的可视化评价运用为例,教研组开展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合三块内容实践研究,结合可视化评价关注点,设计幼儿可参与式的评价工具,结合各年龄段特点,捕捉闪光点、聚焦矛盾点、诠释未知点,将原有的固定模式“树叶本”升级活动页“游戏护照”。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通过给爱心涂色、打勾等简单的表征来表达对游戏的喜爱程度,中大班则侧重于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多方的评价。
并具体分享了可视化评价“游戏护照”在大树空间的运用,通过多种评价方法:游记式、计划式、问题式记录方式,围绕孩子们游戏中最喜爱的好朋友——小兔子斑斑,从打算给斑斑造围栏到由于天气转凉引发的新问题:搭建保暖的家,展开了一系列有趣的探索,最终形成了一本以幼儿自主表征的个性化游戏护照,呈现了幼儿的游戏体验和自主学习。
内容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运用幼儿评、教师评、家长评三位一体的动态评价体系,在游戏中生成,在游戏中不断发展,体现评价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2.朝一园区特色教研展示
让评价“看得见 摸得着”——项目活动中的多元评价方式
为了进一步支持教师开展课程评价,了解项目活动中开展儿童发展评价的基本方法,朝一园区教研组通过对“课程评价”的理论学习,引导老师们了解了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项目活动中的评价实践模式基于幼儿的发现、兴趣和探索需求,并以预设与生成交织的方式展开。通过对案例的聚焦,从思维导图式、记录表式、前书写式、朗读式、作品式的评价记录入手,让项目活动中的评价最大限度的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链接了由亚运会生成的中班项目活动,通过阶段性评价(表单式、视频式、作品式等)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的方式,结合实践活动和区域中的评价,让评价与活动相融合,能够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还能推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提高观察评估能力,构建专业共同体,合作小组力量助推,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看见孩子的思想,看见孩子的思维,看见孩子的能力,看见孩子的方法,看见孩子的品质,做有效的评价。
3.朝七二部特色教研展示
SUMMER
让儿童成长看得见——马赛克方法的运用
走进“马赛克:前期,朝七二部教研组引导教师通过自主或小组多种途径学习关于“马赛克方法”的书籍文章或案例等资料,谈谈各自的收获并进行概念的梳理。
解读“马赛克”:并组织教师进行思考:还有哪些更多元的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倾听儿童的真实声音从而认识儿童呢,教研组再一次通过教研活动进行了研讨,更加深刻认识“马赛克”工具。
实践“马赛克”:老师结合孩子们对“帐篷游戏节”的期待和需求,二部老师们共同聆听、思考、分享的过程,对“儿童”与“帐篷游戏”这两个关键词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对儿童视角下的帐篷游戏有了共鸣,最后梳理出:表达、探究、动作、自信四个主要评价指标,助力教师在游戏中能看见和记录儿童真实的游戏表现。并通过各种“马赛克”工具如幼儿园之旅、儿童地图、魔毯等倾听儿童的想法。让儿童积极参与到“帐篷游戏节”的项目实施中,真正实现看见儿童。
教师在其中扮演倾听者、观察者、对话者的角色,运用马赛克方法聆听幼儿的真实需求,创造儿童游戏世界的完整图景,提升了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梳理能力,倾听“有儿童的故事”。
4.朝七一部特色教研展示
聚焦项目式区域的观察与评价
朝七一部以集团“绿.藤”特色课程为引领,以区域游戏评价为切入点,链接儿童发展评价罗盘,聚焦项目式区域游戏的观察与评价,将项目式区域与深度学习相链接,把项目式区域评价与多元思维相结合。
项目式区域是从“分区”走向“融合”,将“解决问题”作为开展路径,以问题区的形式,多元化的呈现儿童的学习历程和思考过程,不断激发幼儿回顾、反思,支持和推动儿童的深度学习。
如何提高项目式区域评价的有效性?各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评价方式。
如多元化评价,从幼儿兴趣出发,聚焦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探索;
可视化评价,收集幼儿问题和想法,获取评价信息;
调查式案例评价,通过实施情境再现策略和互动评价策略,灵活运用现场评价和互动评价等方式;
思维导图式评价,能高效地激发和整理思维,把幼儿的想法变成可视化、可感知的思维导图;
科学化评价,及时以学习故事的评价方式记录下来,并进行幼儿自我评价;
班本特色性评价,从生活中的细节故事入手,展开具有班级特色的评价方式。
立足于问题和儿童的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科学地评价。注重基于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操作,深挖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方法与工具。遵循尊重现状、真实落地、多主体参与的原则,进行多维度发展性的评价。
研有所得,学无止境
聆听完现场的分享,老师们踊跃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纷纷表示:通过学习其他园区的教研成果,和自己园区已有的评价方法相结合,评价的方式更丰富也更有效直观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引导幼儿思考、对话,记录幼儿的各种想法,在今后的游戏中评价将成为真正的“方向罗盘”,指引幼儿成长发展的方向。
特邀导师陈曼倩老师对各教研组的研习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做了点评。她指出,老师们的评价实践丰富、鲜活、生动,对多元化评价方法的解读也十分透彻。评价能为教师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良好依据,能让幼儿被“看见”,希望老师们在进行下一步的评价活动时能提高评价意识,开展更多有意的系统评价,把评价做实。
集团孔蓉萍园长对各教研组的探究成果也表示认可,她指出评价在无处不在。课程评价是自然地嵌入主题活动、无痕地融合在一日生活游戏中、无声地渗透在环境里,形成“三全”常态化模式,体现幼儿园课程评价无处不在。
集团吴秋赟副园长表示,希望老师们能善于把即时的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立足于儿童本身,体现儿童的主体性,激发儿童的主动性,“看见”孩子的发展过程。
高屋建瓴的点评帮助老师们拓宽了眼界,也为今后的评价工作梳理了思路和方向,得到许多启发。
本次园区特色教研展示活动,是一次“绿藤”课程园本化实施的新样态呈现,不仅体现了课程特色项目评价方式的探索,也为老师们梳理了工作中的真问题,为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分享的平台,激励教师解读多元化评价背后的意义,不断探索和优化,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不同的种子
需要不同的生长条件
不同的孩子
也有各自的秉性
评价不是为了定性
而是为了改进
不是为了甄别
而是为了发展
只有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
做到看见孩子,发现孩子
让孩子的发展“有迹可循”
让教师的指导“有章可依”
才能真正推动儿童深度学习
促进儿童发展
文字编辑:沃嘉伦
图文编辑:陈婷懿
责任编辑:吴秋赟
总 编:孔蓉萍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