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宵是指“夜晚”,如“春宵”“通宵达旦”。因为古人在上元节的晚上要吃元宵,所以这一天就被称为元宵节。元宵佳节,“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这个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国人追求团圆和美满的愿望,愿大家人月两团圆。
元宵节最早可以追溯到约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起初是对神灵的祭祀,后演变为家人团聚和年轻男女约会的日子,现在更多的寓意为团圆。关于元宵节有很多民间传说。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
早先的“元宵”可不是汤圆,而是汉武帝时一个小宫女的名字。这位“元宵”姑娘做的汤圆特别好吃,就连大臣东方朔都赞不绝口。有一次春节期间,东方朔发现元宵呆呆地坐在井边,就去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元宵很想家人,但宫廷规定不能出宫。
东方朔决定帮助元宵实现家人团聚的愿望。东方朔运用“神明之说”,找人假扮“火神君”,四处宣扬说:“玉皇大帝要派火神君来火烧长安城,还会在南天门上观看”,天哪!这可把百姓吓坏了,百姓只能求助皇帝,这时东方朔再跳出来出主意,建议皇帝让长安全城的子民动手做花灯,十六的晚上家家户户在大门口挂上红灯,从远处观望,长安就是一片红光,而且当天大开城门,欢迎城外百姓进城赏灯,宫里的人出宫观灯,火神君看到这么多无辜百姓,一定不忍心下手……而东方朔的妙计,也让元宵姑娘和家人团聚了。
从此,第二年以至于每年的正月十五,汉武帝就命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十六全城闹花灯,从此相沿成习。由于正月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所以,后来就直接把汤圆叫“元宵”了。
元宵节为什么要闹花灯
花灯点亮元宵,团聚点亮心情。闹花灯是元宵节汉族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被猎人给射死了。天帝怒而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天帝善良的女儿偷偷把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想出了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于是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人间一片火光,天帝果然上当,人们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
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以示纪念。
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势利的财主,一个青年因衣服穿得破烂,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青年回去后越想越气,于正月十五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财主家门前。花灯上还题着一首诗: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财主认为青年在骂他,十分气愤。青年却笑着对他说,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财主只好干瞪眼,灰溜溜走了。
第二年元宵节,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此后猜灯谜就成了元宵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说明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自从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千百年来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这天晚上,游玩观灯的百姓不计其数。大家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还有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走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晚,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请将此文分享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