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一日生活皆课程。作为衔接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纽带”,过渡环节虽然时间不长,但却起着重要的中转、衔接、休息、调整的作用。
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过渡环节,让它成为师幼之间、幼幼之间良好互动的时机,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小编特意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为各位老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组一组去喝水、上厕所……”
“吃完点心的小朋友坐到一旁等大家吃完。”
幼儿园是集体生活,孩子们要共同使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源,必然会“有先有后”;同时,由于孩子自身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也会出现“有快有慢”。
“整齐划一”的过渡环节看似全班孩子都井然有序,但却忽略了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消极等待、无所事事的状态,时间浪费较为明显。
“嘉嘉,洗手时不许在那里玩水,快点!”
“我数到三,再出不来的小朋友待会儿别玩游戏了!”
作为老师,既要关注活动室内等待的孩子,又要关注盥洗室内还未如厕的孩子,手忙脚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于是上述各种催促声在过渡环节中不绝于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往往容易忽略过渡环节中蕴藏的教育契机,使得孩子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非常不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先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玩积木。”
“先喝完水的小朋友可以看书。”
这种过渡方式的确能有效避免消极等待的情况,从表面上看,秩序井然,时间隐性浪费的情况大大减少。然而,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却容易被忽视。
比如:为了玩到积木,孩子狼呑虎咽吃完饭;为了看心爱的图书,孩子对喝水敷衍了事……这种看不到的伤害潜伏在看似有“秩序”的外表中,因此造就的坏习惯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在入园或离园时,有的老师会选用区角活动作为过渡环节,然而这两个时段都具有时间短且不稳定的特点,此时如果安排阅读、表演或建构等活动,孩子的活动容易被打断,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习惯。老师可以选择相对完整的时间进行这些活动,会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
5岁前是孩子秩序感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地安排过渡环节内容,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过渡,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规则意识和秩序感,也能让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更高效顺畅。
★选孩子感兴趣的
有的老师喜欢在过渡环节播放音频故事,其实单纯地“听”是一项非常主观的活动,很多孩子往往未能真正聚精会神地“听”,故事很容易变成“背景”,久而久之,孩子对“听”的敏感度也会下降。建议老师不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有吸引力的小游戏,可以参考文末的推荐哦!
★选孩子参与度高的
有的老师倾向于选择安静的活动,以使孩子情绪稳定,其实最关键的应是选择孩子参与度高的活动,因为孩子参与度越高,就需要越高的专注度,而专注度越高,就会逐渐由动到静。
★选时间较为灵活的
过渡环节尤其需要关注到“头”和“尾”两类孩子,这就要求尽量选择时间较为灵活的活动,即某一项内容的活动单元时间较短,可重复N次活动单元,即便是最后一个进入活动室的孩子也能参与活动。
在“过渡环节”中,老师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适当减少“同步”操作,并巧妙利用孩子之间的差异资源,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管理积极性,避免毫无意义的消极等待。长此以往,每个孩子都能在自身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收获更多的成长。
比如:做事速度慢的孩子在一些生活自理活动上可以适当优先,如吃饭、换衣服等;能力较强的孩子则可以给予更多宽松的时间支配权,让他们自己规划和安排时间。
“过渡环节”简便灵活、自主性强,孩子之间的交流或游戏都是真实而自由的状态,老师如果细心观察,关注孩子的内心,会很容易捕捉到孩子平时不易察觉的特质,或者发现他们生活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和兴趣点,这样老师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和主题活动,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解决他们成长中的问题,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
比如:某位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可是在建构区却表现得很有自信,老师就可以考虑在日后的建构活动开展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通过老师和小朋友们的鼓励,让孩子能够变得更加开朗。
我们致力于护作者版,内容来源网络;
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请将此文分享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