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都存在着矛盾心理呀,小编想问了“到底要怎样啊”!
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独立,可是当孩子真的向独立过渡需要锻炼时,家长的心却软了,仍然在很多事上要帮着做。
在幼儿园老师教会并鼓励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又何尝不明白在家里也要这样鼓励孩子呢。可当他们看见孩子可怜巴巴的好几分钟都没系好鞋带时心就软了,赶紧上前帮孩子系上;吃饭的时候孩子不愿意吃或自己吃得慢的,干脆把碗接过来一口一口喂着吃。
? 这种不放手的管理方法,只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如果这些事都要代做,那孩子什么时候能独立。生活学习上的小技能都是在不断地锻炼中学会的,要想让孩子早日独立就不能怕他们受累。
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参加活动可以锻炼交往能力。可当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别人找来的时候,家长便会很生气,把孩子训了一番,还得掏钱赔人家;孩子们在一起游戏时难免会有些磕碰,这也是让家长们头疼的事情,所以还是让孩子在家里自己玩比较省心。
? 那些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想法就这样散了。家长们企图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来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相互协作的好品行,这其实是不能奏效的。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做事主要是靠右脑支配,只是感性地去处理一些事情。
? 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从自我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才能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各种行为规范等。
每个家长都喜欢品德高尚懂礼貌的好孩子。看到别人的孩子懂得谦让懂礼貌也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向这方面发展。他们会给孩子讲许多类似“孔融让梨”的故事。
受到启发的孩子真的这样做了:在幼儿园,老师发点心的时候挑个最小的拿。当孩子到家兴高采烈地把自己做的事说给父母听时,谁料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交一样的钱,吃最小的,岂不吃亏了。于是孩子糊涂了。
家长们真是不知道到底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了,比如他们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这是专门给你买的,自己吃啊。”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最大最好”的就该归我的意识。
? 有些家庭仅仅在理论上教育孩子礼让,而在实践上却大大培养幼儿的自私心。家长说的是这样可做的又是那样,孩子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符合家长的要求。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抓住大人的心理,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毛病。
现在许多家长有一种误解,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对孩子早进行知识传授。但有一天发现教育书刊上说这种强迫性的训练活动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时,就不再让孩子死记硬背了。
有些家长虽然从小不注重孩子知识的传授,却走另一个极端。为孩子创造各种“学习环境”,从而发展孩子的多种潜能。绘画、钢琴、舞蹈,孩子忙的团团转。有兴趣的还好,没有兴趣的就演变成为父母学习了。
? 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可对孩子进行早期的智力开发,一定要符合孩子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最重要的是启发孩子的兴趣,并进行持久的一贯的引导。
谢谢您的关注
请将此文分享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