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者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权威型、放纵型、专制型和忽视型。 从孩子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水平和抑郁状况这三个指标来看,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水平都比较高,抑郁状况较少。另外一个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组:正常组、生活条件差组(处境不良,吃饭、营养都跟不上)、被父母忽视组、被父母打骂组。结果发现,后三个组的孩子大脑中杏仁核和海马的体积明显变小,说明孩子早期的生活经历会对大脑产生永久的影响,这种对脑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很多家长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作为育儿的起点,却不明白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不明白父母的言行、教养方式、调节情绪的能力、婚姻质量等,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每个孩子都有爱的饥渴症
很多家长都认可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但他们的很多做法却让孩子感觉到爱是有条件的。比如孩子考试考第一名就有奖品,把玩具收拾好爸爸就喜欢,再不去写作业妈妈就不爱你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爱的饥渴症,担心父母会随时收回对他们的爱。孩子会从父母的言行表情判断父母的爱是不是有条件的。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可以批评,也可以处罚,但一定要明确地表达,“我批评的是你的不良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一定不要把孩子行为的错误扩大和延伸到整个人。惩罚完毕一定要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要惩罚他,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说:“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但要批评你今天的行为。”这一点尤其重要。
每个孩子都是心理学家,他们本能就知道你的爱是不是由衷的。孩子如何解读父母的爱非常重要,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任何时候他都是被爱的,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当然,无条件地爱孩子不是溺爱,不是他想要什么都得答应。父母要全然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而不是孩子的行为,不是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要照单全收。 爱孩子,就是明确地告诉成长中的他,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是不对的,帮助他更好地社会化。
孩子不是家长的“成绩单”
什么叫溺爱?溺爱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在家庭大环境下,包办代替、过分注意、轻易满足、大惊小怪、剥夺独立、害怕哭闹、当面袒护都是溺爱,孩子到了学校就会表现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则、不喜欢被约束、与同学相处时多争吵、不愿意分享、受挫折时难以接受……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还会影响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合作。
有些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和学校不一致,不仅造成学校的困惑,也会对孩子造成困惑。比如学校要减负,但家长说作业太少不行,擅自给孩子增加家庭作业;学校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家长说不行,“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你都不用管了”;学校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展示,家长会抱怨孩子“什么都不如别人”……弄得孩子无所适从。
很多家庭教育误区,都源于家长觉得孩子是自己的面子,是自己的成绩单。中国的父母会有“孩子是我的”、“我是你爸你妈,你必须听我的”、“将来你就会明白我是对你好”等种种说法,说明我们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给孩子的爱其实是有条件的。
家长的坏情绪会传递给孩子
情绪是会感染和传递的,坏情绪传递得比好情绪快,父母的焦虑与孩子焦虑成高度正相关。一个美国的家庭研究证明, 如果父亲或母亲有焦虑症,孩子患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孩子的7倍。对于正常人来说负面情绪不可避免,每种情绪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有情绪比没有情绪要健康得多,要允许各种情绪存在,主流的情绪应该是愉快、乐观的。
《头脑特工队》是一部非常好的情绪心理学电影,由美国加州大学的两位心理学教授担任学术指导,对家长怎样正确控制和调节情绪以及让孩子怎么注意自己的情绪,都很有帮助。父母表达情绪要有艺术性,比如发脾气前暂时离开孩子一分钟,要让孩子明白你不高兴的缘由,不要无缘无故迁怒于孩子。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可以让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更自信。北师大在几万个孩子中做的一个大数据调查证明: 亲子关系每增加10%,孩子在品德行为、学习成绩、高级认知能力方面的积极行为都会增加。
当孩子进入叛逆期时,父母尤其要学会控制情绪。孩子的青春期很特殊,心理学上称之为“危险期”“狂风暴雨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令人头痛。其实,恰当的叛逆是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探索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叛逆是一个好的开始。怎样能让叛逆既有好的开始,又有好的结束?父母作为孩子最直接的观察和学习对象,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天天和父母在一起,他们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和语言上的直接学习,也包括观察式学习和模仿式学习。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教材,是孩子最大的榜样,我们千万不要像笨鸟那样,生了蛋以后说:“我是笨鸟,你替我飞吧”,把孩子变成自己圆梦的工具。
作者: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有研究者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权威型、放纵型、专制型和忽视型。 从孩子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水平和抑郁状况这三个指标来看,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水平都比较高,抑郁状况较少。另外一个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组:正常组、生活条件差组(处境不良,吃饭、营养都跟不上)、被父母忽视组、被父母打骂组。结果发现,后三个组的孩子大脑中杏仁核和海马的体积明显变小,说明孩子早期的生活经历会对大脑产生永久的影响,这种对脑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很多家长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作为育儿的起点,却不明白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不明白父母的言行、教养方式、调节情绪的能力、婚姻质量等,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每个孩子都有爱的饥渴症
很多家长都认可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但他们的很多做法却让孩子感觉到爱是有条件的。比如孩子考试考第一名就有奖品,把玩具收拾好爸爸就喜欢,再不去写作业妈妈就不爱你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爱的饥渴症,担心父母会随时收回对他们的爱。孩子会从父母的言行表情判断父母的爱是不是有条件的。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可以批评,也可以处罚,但一定要明确地表达,“我批评的是你的不良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一定不要把孩子行为的错误扩大和延伸到整个人。惩罚完毕一定要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要惩罚他,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说:“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但要批评你今天的行为。”这一点尤其重要。
每个孩子都是心理学家,他们本能就知道你的爱是不是由衷的。孩子如何解读父母的爱非常重要,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任何时候他都是被爱的,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当然,无条件地爱孩子不是溺爱,不是他想要什么都得答应。父母要全然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而不是孩子的行为,不是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要照单全收。 爱孩子,就是明确地告诉成长中的他,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是不对的,帮助他更好地社会化。
孩子不是家长的“成绩单”
什么叫溺爱?溺爱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在家庭大环境下,包办代替、过分注意、轻易满足、大惊小怪、剥夺独立、害怕哭闹、当面袒护都是溺爱,孩子到了学校就会表现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则、不喜欢被约束、与同学相处时多争吵、不愿意分享、受挫折时难以接受……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还会影响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合作。
有些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和学校不一致,不仅造成学校的困惑,也会对孩子造成困惑。比如学校要减负,但家长说作业太少不行,擅自给孩子增加家庭作业;学校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家长说不行,“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你都不用管了”;学校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展示,家长会抱怨孩子“什么都不如别人”……弄得孩子无所适从。
很多家庭教育误区,都源于家长觉得孩子是自己的面子,是自己的成绩单。中国的父母会有“孩子是我的”、“我是你爸你妈,你必须听我的”、“将来你就会明白我是对你好”等种种说法,说明我们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给孩子的爱其实是有条件的。
家长的坏情绪会传递给孩子
情绪是会感染和传递的,坏情绪传递得比好情绪快,父母的焦虑与孩子焦虑成高度正相关。一个美国的家庭研究证明, 如果父亲或母亲有焦虑症,孩子患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孩子的7倍。对于正常人来说负面情绪不可避免,每种情绪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有情绪比没有情绪要健康得多,要允许各种情绪存在,主流的情绪应该是愉快、乐观的。
《头脑特工队》是一部非常好的情绪心理学电影,由美国加州大学的两位心理学教授担任学术指导,对家长怎样正确控制和调节情绪以及让孩子怎么注意自己的情绪,都很有帮助。父母表达情绪要有艺术性,比如发脾气前暂时离开孩子一分钟,要让孩子明白你不高兴的缘由,不要无缘无故迁怒于孩子。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可以让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更自信。北师大在几万个孩子中做的一个大数据调查证明: 亲子关系每增加10%,孩子在品德行为、学习成绩、高级认知能力方面的积极行为都会增加。
当孩子进入叛逆期时,父母尤其要学会控制情绪。孩子的青春期很特殊,心理学上称之为“危险期”“狂风暴雨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令人头痛。其实,恰当的叛逆是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探索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叛逆是一个好的开始。怎样能让叛逆既有好的开始,又有好的结束?父母作为孩子最直接的观察和学习对象,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天天和父母在一起,他们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和语言上的直接学习,也包括观察式学习和模仿式学习。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教材,是孩子最大的榜样,我们千万不要像笨鸟那样,生了蛋以后说:“我是笨鸟,你替我飞吧”,把孩子变成自己圆梦的工具。
作者: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
谢谢您的关注
请将此文分享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