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国小朋友新入幼儿园,往往接受的都是“快刀斩乱麻”,一入幼儿园,就需要独立面对一整天。
但在德国,小朋友却和主要照料人(一般是妈妈)一起入园,和妈妈一起在幼儿园经历4个阶段,在完全了解和适应新环境、新朋友和新老师后,才告别妈妈,开始真正独立上幼儿园。
德国小朋友的入园“四步法”
第一步:熟悉一周
入园的第一周,妈妈每天陪着孩子一起进入幼儿园,无论孩子玩得有多开心,在教室待最多不超过一个小时就带孩子回家。
第二步:尝试分离
适应得好的孩子,开始尝试第一次分离。妈妈陪孩子玩20分钟左右,然后告诉孩子,自己要离开教室一会儿,10分钟就回来,鼓励孩子自己在幼儿园玩一玩。
因为刚刚在家度过周末的孩子回到幼儿园需要时间重新适应,所以家长会选择星期二之后开始尝试分离。
第三步:巩固阶段
当孩子适应了与妈妈的分离,妈妈逐渐增加分离的时长,延长至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午饭前、午饭后、午睡前、午睡后…
与此同时,老师与孩子进行更多的互动,让孩子更多的参与到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
第四步:结束阶段
孩子不再需要妈妈在幼儿园长时间陪同,早上可以在短时间内告别,虽然会偶尔哭泣,但在妈妈离开后能很快被老师安抚住。
在德国幼儿园里,孩子已经能够把老师视为“安全的港湾”,会向老师寻求安慰和帮助,与老师建立了信任,能自在的玩耍活动,德国小朋友的入园适应期就完成了。
相比之下,中国孩子的内心当真十分强大。
尽管老师和家长做了许多的工作,但中国小朋友所经历的入园过程,真是十分“简单”,孩子的“入园哭”、“入园焦虑”也不足为奇了。
完全照搬不可能,但如此“人性化”的方法,我们有没有能借鉴的地方?
可以借鉴的入园策略
1耐心!耐心!耐心!
入园适应需要时间,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发展规律,决不可为了赶进度,强迫孩子。
事实上,如果在入园初期多花点时间陪孩子循序渐进地适应,之后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会变得很简单;如果一开始就赶进度,不给孩子适应的时间,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就会导致之后几个月孩子都无法好好适应。
2带上安抚物
幼儿园一般都允许孩子从家里带上自己最爱的安抚物,可以是玩偶、妈妈的一件衣服等。每当孩子哭泣或者需要安慰时,老师给孩子递上安抚物,效果立竿见影。
有了安抚物的陪伴,孩子在幼儿园也会更容易入睡。
3多和老师沟通,建立信任
入园适应期间,多与老师交流,了解老师和幼儿园的育儿理念,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有助于提升孩子对老师的信任。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们能敏锐地感知家长的情绪。为了孩子,在慎重选定幼儿园后,请尽量信任老师,配合老师的工作,遇到问题或意见不统一时尽量多沟通,避免误解的发生。
4送孩子时留有一定时间余地
送孩子去幼儿园时,不要一送到教室转身就走。花十分钟陪孩子热身一下,和老师及其他家长聊聊天,等孩子和小朋友玩起来了再走。
如果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不仅把焦虑情绪传染给了孩子,还会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因为妈妈不想陪他们,上幼儿园就成了被迫行为;而如果耐心等到孩子玩起来了再走,会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自愿的,会更容易让孩子爱上幼儿园生活。
5告别简短而愉快,别太情绪化
告别的时候别搞得太隆重太煽情,不要对孩子说“我也会想你的!”,这样的话语无助于孩子在幼儿园的独立生活!
家长应该以简短的、轻松愉快的方式与孩子道别,说一句“祝你在幼儿园玩得开心!” ——这种放松的态度已然向孩子暗示了你很快就会回来接TA。
一些家长喜欢趁孩子玩得尽兴、没注意时悄悄溜走,这种做法在德国是非常不提倡的。安全感是孩子大胆探索世界的前提,孩子只有在明确知道父母去向和确定父母会回来接他们时才有足够的安全感,充满勇气地去独自面对幼儿园生活。悄悄溜走,不和孩子告别,既不尊重孩子,又是一种欺骗行为,严重破坏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
“分离焦虑期”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一个过程,父母应该尊重和接纳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用随和的心态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时期,让孩子快乐入园。
ID:peigenyj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 ▼ ▼
愿带给你新鲜、实用、温暖的一点味道
谢谢您的关注
请将此文分享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优师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