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数学启蒙,但幼儿园不开设数学课,自己教又没有方法。这导致家长产生焦虑情绪,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数学涵盖的内容很丰富,生活中无处不在。幼儿数学学习有其特殊性,如果不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会造成孩子学习的误区。幼儿接触数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分析、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幼儿数学学习误区
◆误区1:数学=数数、计算
早期数学的学科系统性非常强,数学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思维方式的培养。“数学思维的核心在于‘抽象化’,即把具体的问题上升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加以分析,再以抽象出来的思路解决具体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数数和计算”(张俊)。如下图中的排序游戏,孩子要先分析出排序的规律,才能推算出问号处应该是什么形状、颜色、数字,这比数数复杂多了,孩子需要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分析推断。
◆误区2:数学=遗传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学数学有困难,就会说,“我小时候也不爱学数学,孩子遗传了我”。太早给孩子贴标签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数学不好,也许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数学启蒙,并不意味着孩子也会如此。我的育儿经验证明,一定要消除偏见。我先生是一名美术工作者,数学一直不好,我很担心女儿会遗传爸爸的弱项,从小便对她进行数学思维启蒙,结果女儿数学非常棒,后来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博士学位。记得女儿小时候非常喜欢画蝴蝶,我便借助蝴蝶身上的数学元素对她进行引导和启发。她逐渐发现了蝴蝶有1对触角、2对翅膀、3对足,是对称的。她问我,“我可以叫蝴蝶‘123’吗?”我马上给予了肯定,她其实是用数学思维对蝴蝶进行了特征角度的命名。
◆误区3:数学=对与错、分数评价
很多人常用对不对、对几道、考几分等结果取向进行数学学习评价,非常单一。科学的教育评价应基于过程中的归因评估。首先,我们要清楚评价是什么?评价是一种学习方式,是高阶认知,是深度学习发生的保障,也是孩子学习的反馈,可以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其次,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对过程分析、方法梳理、归因反思,建立努力进取的评价观,养成成长型思维品质。第三,家长也要学习评价方法,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对与错的分数评价,而是通过评价了解孩子的思维、方法、掌握知识情况、情绪等,帮助孩子找原因,积极赋能。评价是“花”不是“刺”,保护好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更重要。
◆误区4:数学=高投入
有些家长认为,贵的就是好的,会花大价钱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无处不在,身边的学习资源更为生动有趣。如带孩子去学习用品商店购买材料前,可以先做计划:买什么,买几样;到了商店后,看看商品的价格,哪件价格最高,哪件价格最低,相差多少,一共要花多少钱,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内容。
如何进行数学思维启蒙
◆启蒙的内容
教育界普遍认为,幼儿数学应“为思维而教”,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如思维的抽象性、灵活性、变通性、发散性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玩,事实上,幼儿园的活动是整合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融合在生活、游戏、教学中。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阐述了不同年龄段幼儿数学认知的目标,具体见下方表格。
可以看出,这些目标涉及到数、形、时、空、运用、问题解决等内容,幼儿园会将目标融合在一日生活中去达成。家长也要知晓幼儿数学学习的目标,运用身边的资源,结合生活情境,挖掘内容,自然地对孩子进行数学思维启蒙。下面分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启蒙内容。
↓我的家
对家的探究,涉及到数学学习的空间、比较、测量、数概念等内容,如我家的门牌号、楼层、位置、远近,可以乘几路公交车、几号线地铁去哪里,有几站等,都可以成为孩子数学学习的内容。家长也可以带孩子认识门牌号,通过分析推理,让孩子找出其中的规律,明白自己家门牌号的来历。
↓我的家人
对于家人的探究,同样会涉及到数运算、数概念、统计、测量、比较等内容。如家里有谁、男女统计、姓氏统计、高矮比较、电话号码分析、工作单位远近比较等。高矮比较时,可以跟孩子一起商议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怎样测量,怎样比较,如何画比较图等,数学思维启蒙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
↓我是小帮手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会涉及到数学学习内容。如分碗筷、整理和统计图书、玩具分类、购物计划、看电影找座位、剥坚果、数人数等。分碗筷时,可以让孩子先摆放,再说出正确的量词(一把勺子、一双筷子、一套餐具等),也可以让孩子数数餐桌上用品的数量,感知一一对应、数量概念、统计等学习。
另外,捉迷藏、寻宝游戏、拨时钟、按时间完成任务、点数走楼梯、拼图、搭积木、气温记录、收快递等活动中都充满了有趣的数学问题。
◆启蒙的方法
幼儿阶段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所以,孩子数学思维启蒙的方法要生活化、游戏化、趣味性、可操作。
↓生活中感知数学有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如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上学、几点睡觉,今天喝了多少水、中饭几个菜、上学走哪条路、经过几个街区、看到哪些门牌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数学思维概括,用数学语言描述一天的活动。孩子关注这些信息,可以为数学学习积累经验,还会发现数学有用。
生活中很多问题需要借助数学来解决,如给孩子20元,让他去买酱油和醋,引导孩子看价格,分析需要多少钱,够用吗,还剩多少钱。围绕任务去完成,亲身体验数学的用处。
↓游戏中体验数学有趣
1.游戏可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很多家长认为数学学习就是做题,会让孩子每天练习,以提高孩子的运算速度和解题能力。殊不知,日复一日的练习,会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失去热情。数学学习方法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可以借助游戏让孩子体验数学的有趣。如和孩子一起玩寻宝游戏。家长可以准备三角形、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的卡片若干张,分别藏在家里的矮柜上、沙发下、抽屉里、书架边、椅子前、电视机后,或粘在凳子底下、玩具背后等,鼓励孩子找出卡片。找齐卡片后,让孩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什么图形卡片,有几张”。游戏中渗透了空间体验、空间词汇描述、形状甄别、数量比较与统计等数学学习内容,孩子可以自然习得。熟练后,家长可以提高游戏难度,如让孩子说出找到的宝贝在什么东西的右边、什么东西的左边,还可以画出藏宝地图,让孩子在有趣、有挑战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用数学语言表述游戏中的趣事。每个孩子数学学习的节奏不一样,不要横向比较。家长要引导孩子用数学语言清楚表达,享受游戏的快乐。如妈妈给孩子买了一个玩具,从北京寄过来需要3天,让孩子结合日历,先找出当天的日期,再推算哪一天能收到玩具。鼓励孩子将思考、方法、到货日期讲给家长听。在游戏中,孩子会发现日历的秘密,知道时间的推算,了解快递运转的周期等。
给家长的建议
●在自然状态下渗透数学学习内容,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亲子郊游活动时,让孩子了解去哪里,有多远,带几件东西,怎么分配,什么时间出发,什么时间回来,去多久等。
●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引导孩子描述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语言。如一共有54张牌,先10张10张放在一起,再用10—20—30这样的方式数出总数。也可以引导孩子用书面语言记录数数方法。
●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能力,鼓励孩子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创造出新排列。如整理图书时,可以按图书大小归类,也可以按图书内容分类。
●提高孩子的空间方位识别能力,并借助经验解决问题。如可以让孩子帮妈妈找东西,了解方位概念,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绘制家里的空间图等。
●借助《数数看》《一寸虫》《好饿的毛毛虫》等数学绘本进行引导,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积累多样的数学经验。
●选择幼小衔接数学游戏盒、平衡板、九宫格、七巧板、方形积木等数学教学玩具,让孩子在玩耍中积累数学经验。
●鼓励和支持孩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如20元能买几个糕点,跳绳时数数并记录。
●引导孩子养成检验的习惯,树立过程分析、归因提炼、方法总结、自我评价等意识,养成积极赋能的思维品质。如“我会5个5个数、10个10个数,这样数数又快又准确”“我今天会群数了,也数对了,有进步,明天继续加油”。在孩子的数学思维启蒙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几个关键词:情境中学、多整合操作、游戏中学、巧用数学语言表达、设置问题解决。
幼儿数学思维启蒙需要早准备,通过生活化、游戏化、趣味性、可操作的方法,提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评价、创造等能力,提升高阶认知,促进深度学习,同时启迪思维,也为“幼小衔接”储存能量。
图文编辑/周珊
⊙文章原载于《幼儿教育·父母孩子》2021年第10期。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