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果壳童学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g0Mjk0MQ==&mid=2652293382&idx=1&sn=e6446da0aec9715f20c6bb2c9b6ab746
1
什么是共情?
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考了一个很好的分数,高高兴兴地“秀”给父母看时,他们却说,“有啥好开心的,人家谁谁考得更好,也没像你这么高兴”;
在外面被小朋友欺负,委屈巴巴地哭着找父母时,他们却说,“哭什么哭,没出息,别人打你,你不会打回去,就知道哭!”;
别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大人要你把最心爱的玩具送给他们,你不乐意时,他们却说,“你太小气!做哥哥/姐姐要大气一些,让着弟弟妹妹”;
……
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吗?是真的变得“低调谦虚”、“坚强”、“大气”了,还是更加愤怒、委屈、伤心、难过……
情绪是河流,强烈的情绪就像洪水。当孩子的情绪之河中洪水来袭时,家长如果只是想法设法去堵住它,那洪水只会变得更加猛烈,最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冲毁”一切阻拦,甚至直接毁掉河流。
这几年那么多孩子“冲动性自杀”的背后,不是冲动,而是情绪洪水长期被堵后的最后一搏。
??一个打工人的日常情绪波动
治水,堵不如疏。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要看见、接纳和疏导,最好的方式就是共情。
共情就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但同时,你也时刻记得,你和他还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而不是成为了他。
共情还意味着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他。
每个人都具有共情的能力,所以才能被艺术中的情绪情感感染,和另一个人产生情感共鸣,悲悯人间疾苦。
2
很多父母,都没办法“共情”自己!
共情是安抚孩子情绪,提升孩子情商的重要途径,是对另一个人情绪的全然看见和接纳,而孩子的情绪只有被家长看见和接纳了,孩子才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减少情绪困扰。
很多父母都有“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当孩子总是做错时,很多人第一感受可能是愤怒,但又觉得“愤怒是不好的,不能对孩子生气”,于是开始压抑,结果就是越来越愤怒,直到最后爆发。这就是不接纳情绪导致的情绪激荡。
为什么会有“压抑情绪”的声音呢?追根溯源,是因为很多做父母的,自己小时候的情绪没被共情到。
如果父母从小就能体会、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知道:我产生愤怒/悲伤/焦虑/抑郁都是可以的,这些情绪虽然不好受,但是它们是可以存在的。当他们长大了,面对负面情绪时,就能更加积极坦然地去化解,而不是拼命去压抑或者否认。
当然,共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它需要家长有勇气打碎过往的自己,让自己重新在爱、接纳、允许的环境中再成长一次。但是共情也有捷径可走,有技术可学。
作为一名老师和心理工作者,我不想把共情说成是一种技术,但对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从未体验过被共情的父母来说,快速提升共情能力是强人所难的。
因此,我介绍一个“共情话术”,帮助家长朋友们解燃眉之急。之所以称之为“话术”,是因为它只包含了共情的“皮”,但没有共情的“骨”。
真正的共情是“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成为对方。也就是说,家长只有成为孩子,才可能体会到孩子正在经历什么,并理解孩子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
比如,一个4岁的孩子一进超市就开始哭,是为什么呢?是孩子故意捣乱或者想要吃糖?只有当家长们真正蹲下身来,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超市,才可能就会发现,孩子为什么哭。
3
共情话术,
一个能解燃眉之急的技术!
“共情话术”是在家长无法真正的共情孩子,但又需要去安抚孩子情绪时可以用的技术。换言之,这是一个“不走心”的技术。
其好处是能快速上手,只要多加注意并勤加练习,家长很快就能够学会,并且看到效果。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孩子对家长的一切最敏感,特别是当家长内外不一致时,他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到家长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因此,如果家长经常使用话术而忽视了修炼真正的“共情”,那孩子迟早会发现家长话语的“虚伪”和内心指责、嫌弃、厌烦的真实感受,最终失去对家长的信任。
铺垫了这么多,只是希望家长们可以谨慎使用“共情话术”。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共情话术应该怎么使用。
具体来说,共情话术包含三个部分:
-
感受 ,即表达观察或理解到的孩子的情感、思维;
-
理解 ,即表达对造成孩子情绪的事件或问题的本质的理解;
-
指导 ,即给予孩子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导,并听取孩子的反馈。
这三个部分是层层递进的,表达感受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充分的理解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得到孩子回应后,情绪才能得到安抚,情绪脑的激活程度下降,理性、有用的理解和指导信息才能够传输到理智脑,孩子才能够冷静下来去思考并接纳家长的建议。
我们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有些家长可能会这样回应,比如:
-
TA为什么要强迫你做这些事,你不知道吗? -
TA都是为你好呀,你应该理解他; -
你不是小孩子了,可以去说服TA。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曾经不经意间说过?你觉得孩子听到这些话,会有什么感受?
这些回应,都是非常典型的没有共情。不仅不能安抚孩子的情绪,还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让孩子情绪更激动。细致来看,第一种回应“质问”,带着指责和评判;第二种带着高要求;第三种属于“建议”,但毫无建设性。
那有共情的回应是什么样的呢?我这里提供几种,你也可以尝试带入孩子,去感受每种回应方式带来的情绪体验,找到最舒服,最趁手的方式。
-
仅有感受 :“TA总是强迫你做事,你因此而感到愤怒和沮丧。”
-
感受+理解 :“你的想法似乎没有得到TA的尊重,因此你感到愤怒和沮丧,你希望TA能够尊重你的意愿。” -
感受+理解+指导 :“你的想法似乎没有得到TA的尊重,因此你感到愤怒和沮丧,你希望TA尊重你的意愿,其实你可以和爸爸表达你的感受和想法。”
这样的层层递进,让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然后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他想办法。即使家长的建议可能没有用,但此刻孩子的感受也会好很多。
这种共情话术不仅适用于亲子之间,也适用于夫妻、朋友和上下属之间。家长可以先和自己的伴侣进行对话练习,一方面增进夫妻感情,另一方面也熟练技术。等到技术纯熟时,就可以得心应手用在孩子身上了。
不过我还是得强调,“术”只能应付孩子一时的情绪,如果想真正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让孩子能够拥有高情商和更自洽的内心世界,家长还是需要放下身段、开放身心、无条件的关注、接纳和爱孩子,这样才能真正共情孩子,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建立起情绪的感受、识别、接纳和管理能力,提高孩子的情商。
4
共情回应,
成为孩子情绪的镜子!
除了共情的话术,我再来说说共情回应。
共情回应指通过一系列反馈,让孩子知道你在不带任何批判的,关注他的身体感受和情绪波动,并且将这些微小的、不易察觉的孩子的反应或者变化反馈给孩子,增强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
共情回应可以让家长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让孩子精准地了解自己在经历什么情绪,内外在有什么反应,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情绪。
那么,如何提升对孩子共情回应的能力呢?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对非言语信息的反馈
非言语信息指在沟通中不经由语言传达的全部信息,包括表情、语音语调、身体动作等等。
非言语信息是情绪表达的重要部分,也是家长去觉察和反馈孩子情绪的重要线索。家长要练习专注地观察孩子的表情、动作,对孩子语音语调的变化非常敏感,然后用精准的语言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孩子。比如:
孩子:我今天在学校挺好的。
家长:嗯,我看到你的表情有点沮丧,听你的语气也比较低沉,我感觉你今天可能有不好的经历,能和我说说吗?
这样回应后,孩子可能会更坦然的去面对自己的挫败和沮丧情绪,并且打开话匣子,和家长沟通。
2、对更深层次情感的反馈
这需要家长自己有很敏锐的情绪觉察能力,能够看到表面情绪之下的核心情绪。
要注意关注自己和孩子交流时的情绪错位——即孩子在描述他的情绪感受,而你却产生了另一种情绪感受,那可能就是你和孩子的核心情绪有了共振,而孩子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核心情绪。比如:
孩子:气死我了!碗不是我打碎的,但奶奶根本不听我解释。
家长:被奶奶批评了,我能感受到你的愤怒。同时,我觉得我从你的话中还感受到委屈,认为奶奶不相信你,让你很受伤。
这样回应后,孩子就会渐渐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实是奶奶的理解和信任。
3、指出冲突的信息
一致性沟通的情况下,我们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是一致的,开心的时候笑,难过的时候哭。但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孩子的情绪感受经常被他人,特别是父母否定,那他们就学会了压抑和伪装情绪。比如,妈妈不喜欢孩子哭,她就渐渐学会了难过的笑。
通常情况下,这种冲突都是因为孩子内心存在挣扎或者被困难困住了。如果家长能够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冲突信息,反馈给孩子,并且引导孩子进一步去挖掘冲突的原因,孩子就可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而不是一直在其中兜兜转转。
4、具象化孩子的情绪
具象化情绪就是将孩子的语言或者感受具象成画面,增强孩子对情绪的理解。
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从具象向抽象发展的过程,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用具象的画面替代抽象的道理,能够帮助孩子更清楚的理解自己正在经历着什么。而且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本身,可以调动孩子的右脑,激活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孩子处理情绪。比如:
孩子:……(撇嘴,不说话)
家长:看到你现在的状态,我想像到的是你被老师和同学围在中间,他们都在说着你做得不对。你想解释,但你觉得自己什么都说不了也做不了,所以你很无助,也很愤怒。
5、运用类比来回应
这种方式类似于具象化,只是家长不是用孩子的真实经历,而是用比喻的形式来呈现一些复杂的或者难以启齿的情绪体验。比如,将情绪比作河流,就是让大家能够“看见”并理解抽象的情绪。
同样的,家长也可以创造性的使用物品来类比他的情绪体验。比如:
孩子:爸爸,我好难受。
家长:你是不是感觉有一块石头压在身上,让你很累很痛,还喘不上气来?那我们来看看这石头是怎么来的,然后再想办法把它弄走。
6、运用作品来回应
家长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童话、电影、书籍或者绘本来反馈孩子的情绪。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有浓厚的兴趣参与探索和讨论,还可以用于讨论一些深层次或者尴尬的,不方便直接和孩子谈论、或者孩子不愿意谈的情绪和场景。比如:
孩子:我和同桌的男生只是好朋友,我们没什么的。
家长:你的这个经历让我想起了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两个主角,他们是邻居、同学、好朋友,虽然是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美好和宝贵的。他们也都非常坦然和珍惜对方。这种友情会让人觉得温暖和珍贵。
7、适当的自我暴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而孩子天生就对家长的一切都非常好奇。因此,如果在沟通时,家长能够揭露自己和孩子相似的经历,来表达你对他处境和感受的理解,孩子会感觉家长真正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站在自己这一边。
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我暴露,家长还可以委婉的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知道,这些情绪是正常的,是可以被成功应对的。比如:
孩子:这次比赛我真的很难过,我已经那么努力了,我每天都在练习,但我还是输了。
家长:你知道吗?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输过一次,我当时感觉可失望可难过了,伤心了好几天。我费了好大劲才走出来。
好了,以上就是我关于“共情”的分享,最后想再次强调下:真正的共情需要家长修炼内功,只有家长能够“共情”自己,才可能真正看到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作者:大头,本文转自公众号:果壳童学馆(ID: guokr_kid),这里有可信赖的育儿科学知识,随时随地的家庭STEAM教育。帮你成为具备未来视野的家长,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学会思考,培养属于未来的优秀人才。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