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亲历幼儿园国庆活动,见证了它内容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这些活动历来受到同行和家长的一致褒扬,孩子们似乎也乐在其中。
对此,我深以为然,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操场上蹲下身从孩子的高度去看,意外地发现站在队伍中后部的孩子们几乎只能看到前面攒动的人头。惊诧之余,我开始反思,活动中孩子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也许和我们的设想截然不同。
由此,我萌生了重新审视幼儿园国庆活动的想法,尝试分别从教师的视角和孩子的视角看国庆活动,考察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
我用某幼儿园经过十几年探索、积累已相对成熟的国庆活动方案来反映教师眼中的国庆活动。我选择了该幼儿园一个中班作为考察对象,通过三种途径来了解孩子眼中的国庆活动:
(1)大型庆祝活动当天请一名助教将小型摄像机固定在腰部位置(大致相当于孩子眼睛的高度),然后站到队伍中后部全程拍摄,以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看到了什么。
(2)活动当天的下午,该班组织了“日记画”活动,孩子们用绘画的方法描述了自己在当天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
(3)活动结束后,我与孩子们进行了结构松散的谈话,以了解他们对国庆活动的理解。
该幼儿园的国庆系列活动为期约一周,前期主要围绕孩子对国庆节的认知作了一些铺垫,系列活动的最后一天是全园性的大型庆祝活动。大型庆祝活动包括八个主要环节:
◆升旗仪式。各班幼儿排成两列纵队在操场集合,大班选出几名幼儿担任旗手。
◆园长讲话。园长讲一个关于爱国主题的故事,以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互动问答。主持人(教师)和幼儿进行互动,了解他们是否知道关于国庆的基本常识,比如国庆节是哪一天,建国多少周年,国旗是什么样子的,国歌叫什么名字等。
◆节目汇演。小班、中班幼儿在教师带领下齐念儿歌,大班幼儿则上台表演舞蹈《龙的传人》等节目。每个幼儿都能参与演出。
◆集体律动。教师带领全园幼儿伴着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做手语律动。
◆列队游行。幼儿分班列队,绕幼儿园游行两周,每当经过主席台就挥舞鲜花、彩旗等,并呼喊各班自创口号,如“祖国妈妈,生日快乐”“祖国爱我,我爱祖国”等。
◆分享“祖国妈妈”的生日蛋糕。园长和幼儿代表在主席台围着生日蛋糕齐唱生日歌、吹生日蜡烛。幼儿回到班里,各班教师也组织幼儿唱歌、吹蜡烛,分享班里准备的生日蛋糕。
◆离园前的舞狮表演。离园时,大班部分幼儿会在园门口小广场表演舞狮,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一活动方案似乎切合“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抓起”的观念,目的明确,既安排了升旗、游行等庄严的仪式,也兼顾到要让幼儿参与其中,如让幼儿担任旗手、表演节目、列队游行等。
此外,教师尽可能让活动富有童趣,如将祖国亲切地称作“祖国妈妈”,用分享生日蛋糕的形式调动幼儿兴趣等。从方案来看,教师可谓煞费苦心。
1.幼儿看到的国庆活动
摄像机拍摄的影像能大致反映除站在队伍前几排的幼儿以外的大部分幼儿在活动中所看到的景象。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幼儿在操场上时大部分时间看到的都只是涌动的人头。由于前排的遮挡,幼儿只有仰视才可以勉强看得到主持人的脸,而舞蹈等节目表演以及分享蛋糕等情形几乎都看不到。在手语律动环节,视频中出现的是无数挥舞着的手,还有幼儿费劲张望时左右晃动的脑袋,他们都很想学,可是看不见。另外,还可以看到教师不时地在队伍中穿梭以维持纪律的身影。
在游行环节,幼儿视野比较开阔,可以环视四周,不过我们从视频中看到,游行的大多数时间里孩子们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劲头十足。
总之,在操场上,幼儿的视线多少都受到了遮挡,他们看不到主席台上进行的种种活动,因而难免会分心,或显得无所事事,甚至开起小会来。可以说,至少半数以上的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是不够充分的。
2.幼儿感受到的国庆活动
幼儿的“日记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国庆活动的感受。考虑到幼儿绘画表达水平的限制,我们逐一让幼儿说了说自己所画的内容。我们收集到的20幅日记画表现的主题主要有三个:
◆分享生日蛋糕
有9幅日记画都以“分享生日蛋糕”为主题。这一点在我们预料之中,因为孩子们大多对漂亮美味的生日蛋糕有浓厚的兴趣,分享生日蛋糕自然让他们记忆深刻。同时,分享生日蛋糕的活动是回到班里进行的,也正因为这样,分享生日蛋糕似乎是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度最高、目标达成度最高的环节了。
小小:“我们吃生日蛋糕。”
乖乖:“蛋糕很好吃。”
◆拍照
教师为孩子们拍照的细节也成了5名幼儿绘画的主题,这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但稍作分析,我们似乎也可以理解幼儿为什么会如此关注拍照这个细节。由于当前幼儿园各种考核越来越强调过程性资料的呈现,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随时拍照的意识。因此在各种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教师穿梭拍照的情景。拍一张照片只需短短几秒钟时间,教师觉得不至于影响幼儿的活动,但事实上频繁地拍照不仅打断了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且被他们看作是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显然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
青青:“宜宜、雯雯、宇宇和我一起拍照。”
果果:“老师给我们拍照。”
◆游行
3名幼儿选择“游行”环节作为绘画主题,看来对这个纯粹由教师主导的环节幼儿是感兴趣的,只不过他们感兴趣的点似乎与教师所预想的并不一致。
圆圆:“我们走好多圈。”
宇宇:“我们在喊口号。”
从画中来看,第一个幼儿用数个封闭的同心圆来表示自己游行时走的路线,第二个幼儿用横竖交叉的线条表示自己呼喊过的口号。他们抓住了游行的要点:行走和喊口号,但是他们在讲述自己画中所记录的这个事件时没有表现出一点快乐的情绪。幼儿似乎更多的是把它视作一个程序,一个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的程序。
另外,有2名幼儿通过绘画表达了对幼儿园环境的关注,一个画“天上挂彩旗了”,一个画“幼儿园里有好多花”。教师很重视大型活动前的环境创设,让人欣慰的是,幼儿对此多少是有所感知的。
还有一名幼儿画的是升国旗。从他的介绍可以看出他被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这个细节所吸引,表现出了对探究活动的兴趣。
杨杨:“这边拉,那边就上去了,为什么呢?”
3.幼儿对国庆活动的理解
活动结束后,笔者和幼儿随意地聊起了与国庆活动相关的话题,聆听他们对于国庆活动的理解。下面摘录了幼儿的片言只语:
康康:祖国妈妈在哪儿?
果果:祖国妈妈就是园长妈妈。
雯雯:祖国妈妈就是我妈妈!
瑞瑞:我看过她(祖国妈妈)的,她已经有点老了。
童童:祖国妈妈就是五星红旗。
宇宇:我们必须要喊“口哨”(口号),就是“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贝贝:祖国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北京,北京有天安门,还有升旗……
听到这些天真的对话,我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颇感尴尬。教师认为“祖国”的概念对幼儿来说太抽象,就将它和“妈妈”联系起来,创造了“祖国妈妈”的概念。可是,这个“儿童化”的表达反而更让幼儿糊涂了,以至于他们会疑惑祖国妈妈究竟是什么人,在哪里,什么时候会来,等等。
开展国庆活动的那段时间,幼儿看到听到的都是有关祖国、首都北京、国旗、国歌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概念对幼儿来说难以理解,他们难免会把它们混淆起来。于是在有的幼儿头脑里,“祖国”就成了“北京”,甚至成了“国旗”。
笔者认为,对于“祖国”这类抽象的话题,幼儿若尚不能理解,我们只需要让他们知道有这些事物就行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体验的丰富,他们终究会理解的。如果教师不能帮助他们提前获得理解,至少不要从成人的逻辑出发来误导他们。
对比幼儿和教师眼中的国庆活动,我们发现教师预设的目标有不少都落了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是从成人角度来判断幼儿的感受和需要的,没有真正去关注幼儿怎么看、怎么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让幼儿看得见
教师希望让幼儿感受国庆活动的热闹氛围,所以开展了全园性的大型庆祝活动。可是因为场地的限制,每个班站在队伍中后部的幼儿视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遮挡。幼儿看不见的活动再热闹又有什么意义呢?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并调整列队方式,尽可能保证所有幼儿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都能看到主席台上的活动。如果场地实在不能满足需要,就应考虑削减活动规模,以分年龄段或分班的形式开展活动。虽然看上去没那么热闹了,但只要幼儿能充分参与,其价值就远远大于那些光讲排场但幼儿根本无法参与的活动了。
2.让幼儿能体验
关于国庆的确有许多基本常识,比如,国庆是哪一天,建国是哪一年,中国的首都在哪里,中国的领土有多大,等等。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不单是为了丰富常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爱。对幼儿来说,情感的产生只可能来自于他们真实的体验。所以,国庆活动应紧紧围绕幼儿的体验来开展,比如,听故事是为了让幼儿体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升旗是为了让幼儿体验仪式的神圣庄严,游行是为了让幼儿体验庆典的欢乐。凡是无法带给幼儿真实体验的环节都需要调整,否则幼儿的参与只能是形式上的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只是空谈。
其实不仅是国庆活动,幼儿园的各种大型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应关注儿童的感受和需要,从优师教研出发来设计各个活动环节。我们因儿童之名开展任何活动时,都需要留一只眼睛看儿童。
图片/作者提供
图文编辑/周珊
⊙作者:魏婷;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文题目为《留一只眼睛看儿童——对幼儿园国庆活动的重新审视》。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点击“”,在线订阅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