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入园之际,不仅孩子会因与亲人分离而产生焦虑情绪,不少家长也会因亲子分离、孩子哭闹而产生焦虑情绪。这种亲子双方的“入园焦虑”往往会相互影响,增加了入园适应工作的难度。
为了缓解家长与孩子的“入园焦虑”,我园多年来坚持在开学前开设“入园适应班”,让家长和孩子有较充分的时间熟悉幼儿园环境。我们还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亲子活动,让亲子共同感受幼儿园的愉快生活,帮助孩子初步建立起新的生活秩序,同时对家长进行如何调整情绪、如何与孩子“逐步分离”等具体方法的指导。
“入园适应班”的时间一般定在开学前的两周,每个班的孩子都会分两批轮流来园,每周来3个半天(8:30~11:30),每人共计可来园6次。区别在于,第一周有父母陪同,第二周独立入园。
“入园适应班”第一周的目标是让家长和孩子熟悉幼儿园,初步体验幼儿园的活动。我们把重点定在帮助孩子建立起一定的生活秩序,同时指导家长和孩子短时分离。所以在这三个半天里,我们每次都有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组织要点,也会对家长提出具体的配合要求。
第一个半天:
孩子由家长陪伴,参观环境
活动特点:亲子共同活动,以熟悉环境和教师为主,活动宽松自由。
家长配合要求:教师将半天的流程打印好分发给家长,家长按流程带孩子换鞋、入厕、盥洗、喝水、自选材料游戏等。这个流程与开学后孩子入园的环节是一致的,在后面的几天里也要求家长每次都带孩子按这个流程做,以帮助孩子在新环境里建立起新的生活秩序。
教师组织要点:三位教师合理分工,完成接待、引导等任务。当孩子玩得高兴时,提醒家长带其离开幼儿园,以保持孩子对新环境的兴趣,使其产生再次来园的愿望。
第二个半天:
孩子由家长陪伴来园活动半天,用完午餐后结束
活动特点:家长在指定位置陪伴,在同一空间实施短时分离。
家长配合要求:
①活动室的后面会有教师事先摆放的小椅子,家长安静地坐在指定位置,不跟随孩子走动,只需让孩子在活动时能看到家长,有安全感即可。这是尝试在同一空间短时分离,所以家长要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进游戏区玩或跟着教师玩。
②如果孩子执意留在家长身边,家长不要强迫他离开,更不要训斥,以免孩子对新环境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回家后,家长应注意在孩子游戏时继续尝试同一空间的短时分离,直至孩子适应。
教师组织要点:
①半天的活动完全按开学后的作息时间及组织方式进行,包括环节间的过渡方式,并且在每次活动转换时都明确告知孩子具体做什么事。这样做能让孩子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感到可预测,知道一个环节结束后下面大致要做些什么,从而对环境产生信任感。
②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吸引孩子与自己一起活动,注意及早培养感情。尤其对那些不愿离开家长的孩子,教师要适时、巧妙地替代家长陪伴他们游戏。例如,看到孩子跟妈妈看小鸭玩具,老师可以在一边说:“哦,你喜欢小鸭子,它真可爱!我可以看看吗?”“我这里有小鸭子爱吃的小鱼,我们来喂给小鸭子吃,好吗?”
③全面观察孩子并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如,孩子喜欢什么玩具、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有什么特殊习惯等,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教师可提前告知家长孩子入园后教师会给予具体的帮助。例如,孩子独立入园哭闹时,教师会用他喜欢的玩具去安抚;对吃饭时喜欢到处跑的孩子,教师会为他设定更合理的坐位,并会喂他吃以保证他的进餐量等。这样可以让家长预先了解孩子独立入园后,教师会给予怎样的帮助,从而减少家长无端的猜测与焦虑。
第三个半天:
孩子由家长陪伴来园活动半天,用完午餐后结束
活动特点:尝试变换空间的短时分离,让孩子体验“妈妈一定会回来”,让家长预先了解孩子独立入园后的情绪状况。
家长配合要求:在孩子情绪较好时尝试变换空间的短时分离,家长暂时离开活动室,但必须在告诉孩子“妈妈去上厕所(或喝水)”后再离开,不能突然消失。如果孩子活动时比较安心,家长离开的时间可以久一些,不要急于回活动室,更不要时不时窥探。
教师组织要点:
①在家长离开后关注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寻找家长,就告诉孩子“妈妈一会儿就回来,老师先陪你玩”。当家长回到活动室时,教师要告诉孩子:“看,妈妈来了,老师说过妈妈一定会回来的!”让这段短暂的分离体验帮助孩子获得“妈妈一定会回来”的信心。
②对特别焦虑的孩子,可告诉他“老师会把妈妈找回来”,然后就把家长请回。这样有助于孩子对教师产生信任感,相信教师可以帮助自己。同时建议这类孩子的家长开学后每天可适当晚些送孩子来园,以缩短分离时间。
③观察在孩子情绪不稳时家长用什么方法安抚会奏效。这样在该孩子独立入园时,教师也可借鉴家长的方法给予安抚。
“入园适应班”第一周的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亲身感受了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消除了许多不必要的顾虑。孩子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建立起了新环境中的生活秩序,家长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着与孩子进行逐步短时的分离,并对孩子独立入园后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入园适应班”第二周,我们要求孩子独立来园,但依然会分成两批轮流入园。坚持分批入园是为了保证三位教师充分观察、了解孩子,与孩子充分互动,满足孩子受关注的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第二周的作息时间和活动方式与第一周保持一致(正式入园后亦一样),以便巩固孩子在第一周所建立起的秩序感,因为只有稳定的秩序感才会带来稳定的情绪。
与此同时,我们利用家长园地、幼儿园网络平台、来园和离园时段的当面交流等途径,及时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分离技巧。
◆引导家长运用积极的语言与孩子沟通。我们指导家长用愉悦的情绪感染孩子,并使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和孩子交流。来园时,不说“不能哭”,而说“没关系,想妈妈可以哭一会儿”,用接纳的语言表达对孩子情绪的理解,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不说“再哭就不来接你了”“你今天乖,就来接你”,这些话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而应说“妈妈等你吃完饭(或睡好觉)就来接你”,用肯定的语言给孩子安慰;离园时不问“今天哭了吗”,而说“今天开心吗?和老师玩了什么”,用快乐的语言引导孩子回忆在幼儿园开心的活动,激发孩子再次入园的愿望。
◆引导家长用理智的行为和孩子道别。我们引导家长在活动室门口微笑着和孩子道别,让孩子对分离有所准备,千万不要突然“消失”,以免引起孩子的不安。如果家长需要一个“爱的告别”,我们会建议家长和孩子亲两下,然后挥手离开,但不要任意延长和孩子告别的时间,例如不停地拥抱、亲吻、回头观望等。
◆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幼儿的“倒退”行为。托班孩子入园初期,可能会出现一些“倒退”行为,如,特别黏人、不愿自己吃饭、不肯自己动手做事情、睡觉不安稳等。当家长为此烦恼、困惑时,我们会及时告诉家长,这段时间正是孩子积聚力量来面对新的挑战的时刻,“倒退”行为是正常的、也是暂时的,引导家长在这个阶段多理解、鼓励和支持孩子。
“入园适应班”第二周的活动让孩子进一步熟悉环境,巩固了孩子在第一周初步建立的秩序,也加深了他们与保教人员之间的情感,为孩子正式入园做好了准备。这周活动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帮助家长学习用有效的方法与孩子分离,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支持孩子走向集体生活。
两周的“入园适应班”结束后,托班所有孩子才会正式一起入园。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以往没有参加“入园适应班”直接入园的孩子和现在参加过“入园适应班”再入园的孩子,他们在情绪、能力各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后者的适应性明显更佳。
图片/网络
编辑排版/周珊
⊙作者:李惠渝;单位:江苏无锡市实验幼儿园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教育教学》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点击“”,在线订阅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