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关键,是从根本上关心、满足幼儿教师的真实心理需求、现实生存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
幸福感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感受,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体会不同;不同的情境,个体的幸福感受也不一样。知足常常会提升幸福感指数,压力和不满足常常降低幸福感。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工作的辛苦他们自己最清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工作强度大,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常常义务加班,安全责任重大巨大,工资低社会地位低……”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一些幼儿教师还要常常面临人际的压力(家长的不信任与误解、领导的不理解与期望值过高、孩子们越来越难应对等)、专业的压力(专业素养低、工作吃力难做)、学历的压力(整体学历低、无证上岗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是有一定比例存在),以及社会的压力(社会地位偏低、工资待遇低等),进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很累、很辛苦”“如果有更好的工作,可以考虑改行”等声音的背后,隐含着幼儿教师的幸福感不高的现实问题。
找到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偏低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工作的压力带来职业倦怠,降低职业幸福感,这仅是问题的表象,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因素才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种解释。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五个层次依次逐渐得到满足,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才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借用这一理论分析幼师这一职业,也能找到幼儿教师幸福感偏低的原因。
首先,相对微薄的收入难以满足生存和安全需求。生存需求主要包含生存的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感。反观幼儿教师的生存条件,居高不下的房价即使对于一个三、四线小城市,月薪2000元的幼儿教师可能需要三个月不吃不喝才能购买一平方米的面积。因为,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的工作强度与收入一直难以平衡,收入不成正比直接导致他们心理失衡。
一位学者对广东省幼儿教师做过一次调查,其中有关于“对自己工资待遇的期待”一题,发现多数幼儿教师认为每月7000元的薪水可以基本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对河南某高校本科生的调查中发现每月3000元是学前专业学生的薪酬底线,每月5000元他们基本满足。这些还是在不考虑疾病等一些意外事故的前提下。但是生活往往还有些意外,一旦遭遇,就是雪上加霜。正是未来生活的不可预知性和自己微薄的薪水,增加了幼儿教师内心的恐慌和不安。
其次,工作性质难以满足归属与尊重的需求。相对微薄的收入不仅使得安全感难以保证,还会让社会地位有所降低。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不谙世事的幼童,教师负责幼儿的吃喝拉撒睡,每天在喧闹声中度过,难有片刻安静。他们常常感到,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都悬着一颗心,生怕孩子有个闪失。孩子离园后才会长舒一口气,庆幸一天平安无事,紧接着就是对第二天的担忧。
作为幼儿教师,他们不仅要能歌善舞、吹拉弹唱,还得刀剪绳梯刷样样工具都得会。幼儿教师常常被当作“保姆”“孩子王”,甚至是“吃青春饭”的职业。幼师职业严重的阴阳失调,单位里女性优势现象明显,搬搬抬抬的脏活重活都得自己干;好不容易来了男幼师,但他们的收入很难支撑一个家,来了没多久又会流失。
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使幼儿教育成了他人眼中的“小儿科”,幼儿教师成了别人眼中的“保姆”。他们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缺乏归属感,自尊难以建立,以至于某些在读学前专业的大学生不愿承认自己所学专业是“幼儿教育”,原因是这个专业让自己很“没面子”。幼儿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不高是这一专业的普遍痛点。
再其次,理解的偏差导致一些幼儿教师对教育行为的认识无法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幼儿园阶段是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期,然而,一些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能提前学习知识,他们期待教师能全天候盯着自己的孩子使自己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幼儿园毫发无损。
幼儿教师尽己所能保护孩子的安全,仍然有闪失的地方,因为教师眼里是所有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孩子。教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却难以应对家长的偏见和误解,以至于教师更多的精力是在和一些不懂教育的家长进行交往。甚至,教师用在家长身上的精力要多于和孩子的互动。对此,有的幼儿园为迎合家长,放弃了科学规范保教,使自己离真正的专业教师发展渐行渐远。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可能路径
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最关键的是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需求不是靠社会对教师的赞誉来号召幼儿教师多讲奉献少提要求获得的,而是从根本上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
首先,按劳计酬满足教师对生存和安全的基本需求。人具有自利的本性,生存需要是第一位的。调整幼儿教师薪酬标准,虽然不是万能之策,但一定是重要之策。对幼儿教师进行调研,获得幼儿教师整体对薪酬待遇需要的平均水平。按照标准,结合当地生活水平状况,制定适宜的幼儿教师工资标准。用这种方式改变社会对幼儿教师工作价值的偏见与误解,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相对客观、公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教师的内在潜力。
其次,解放教师由教师“管”变为幼儿“理”。幼儿教师之所以辛苦是因为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都耗在管理幼儿身上。一般来讲,3个教师要管理好30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何等辛苦。但这不应该是幼儿教师工作的常态,需要展开一场教育的变革,将幼儿园常规工作由教师的“管理”转变为幼儿的“自理”,教师只需要做到提醒和陪伴。当教师将主动权移交到幼儿手里时,意味着幼儿将为自己负责,教师是支持者、合作者和推动者。这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那么,这也可以让教师的工作量由靠体能消耗转为专业理念引导,真正将教师从烦琐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再其次,为幼儿教师赋权增能实现其价值。幼师职业幸福感偏低还在于在工作中找不到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导致自我效能感低。
现实中,教育幼儿的最大阻碍和最大支持都来自家长,引导好家长幼儿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或者说,教育孩子首先要指导家庭教育,这样的效果要相对显著于孩子。
基于这样的认识前提,不妨让幼儿教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承担指导家庭、引领家长的社会职责,这也是学校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如此,幼儿教师的归属与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方可以最大限度满足。
图片/网络
图文编辑/周珊
⊙作者:刘晓红,系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文章来源于《中国教育报》2019年6月16日第02版;欢迎转发朋友圈。
点击“”,在线订阅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