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初生婴儿已具有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如将视线从引起自己不愉快的事物上移开或通过不断吮吸排解自己的某种不愉快,但儿童情绪调节能力较低,对消极情绪的调节较为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通过模仿成人和总结经验,逐渐提高情绪调节能力,面对负面情绪时能从原来本能、被动地接受慢慢趋向于主动、有意识地调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大班幼儿正处于情绪调节能力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在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后,其社会交往逐渐独立,同伴关系日益丰富,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情绪调节挑战。为此,研究者采用创设消极情绪情境的实验方法,对4~5岁儿童情绪调节方式进行了直接的观察、记录,进而分析其情绪调节的特点。
研究者采用有关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方法,将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分为问题解决、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被动应付和发泄六类。其中前三项为积极调节策略,记1分;自我安慰策略不计分;后两项为消极调节策略,记-1分。研究者根据拍摄的录像,每隔5秒时间对儿童的行为进行一次编码;对儿童的每一句话进行编码(对于内容不同但功能相同的语言进行重复编码,例如,对“这个任务有点难,但玩了游戏也很开心”的话语计为认知重建策略两次)。此外,同一时间内采用多种策略的都计分。
统计结果显示,从整体上来说,4~5岁是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比较平稳的阶段,六种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中,替代活动策略的运用在此期间有显著的发展。无论是4岁组还是5岁组儿童,运用最多的是问题解决策略,最少的是发泄策略,此外,4岁组幼儿更多运用自我安慰和被动应付策略,5岁组幼儿则更多运用替代活动策略。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及情绪教育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情绪调节能力较强的儿童通常会先判断其面临的困境是否在自己的解决能力范围之内,再决定是运用解决问题策略,还是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这两种积极调节策略。研究者认为这三种积极调节策略都是不错的选择,但也各有利弊。解决问题策略是最积极的应对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更可以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因此替代活动和认知重建策略也是可供选择的策略,学会转移注意力或自我开导更有助于幼儿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建立。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可以尽可能多为幼儿展现不同的积极处理方式,让幼儿懂得,在不同情境中可运用不同的方式调节情绪,既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也不能执着于不可能达到的目的。
第二,引导儿童合理发泄消极情绪。在现实情境中,不可能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能通过问题解决、认知重建和替代活动等较为积极的方式去调节,适当的情绪发泄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往的相关研究发现,大多数家长不支持幼儿采用情绪发泄之类的调节策略;本研究也表明,极少有幼儿会采用极端的破坏性发泄方式。但有研究表明,哭泣这种发泄方式能够将负面情绪的强度降低40%,因为哭泣可以有效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种生理反应有助于人们宣泄痛苦,获得平静。另有研究表明,情绪型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成分,这种物质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释放出的一种有害化学物质,因为这种化学物质在体内积蓄太久可能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心理学家威廉·弗莱推测,流泪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排泄行为,它能够排出由情感压力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所以说,哭泣或许与其他(如摔东西、用力踢桌椅等)发泄方式不同,它不是一种极端且具破坏性的宣泄方式,而是一种顺应人类心理和生理需要,摆脱负面情绪的有效方式。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儿童的哭泣,在必要时引导和鼓励儿童合理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以避免不良情绪在心中的积蓄。
第三,家长和教师要注意通过语言指导和行为示范,为幼儿提供具体可行的情绪调节方法。受能力和经验的双重限制,幼儿在情绪调节上常常是力不从心的,成人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互换等方式,为幼儿解决情绪问题提供具体直接的示范。此外,家长和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幼儿情绪以及调节行为的及时反馈,促使其对自己的情绪调节有更加明确而深入的体会及认识。
配图 / 网络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文章
做一个快乐的幼儿园教师
如何应对儿童早期的不宽容现象?
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观察能力?
如何理解幼儿间的 “欺负”行为
亲子共读,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
戳我 查看杂志订阅方式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