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尹坚勤 温佳梦
德育使人明理,智育启迪智慧,体育使人拥有健康的体魄,美育使人赏心悦目,而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值“十四五”开局之际,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时代价值重构已基本完成。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以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标志着新时期劳动教育内涵与时代价值的重构已基本完成,从而强化了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重要内容的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幼儿园劳动教育更是中国劳动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1]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乡村幼儿园劳动教育应该立足于“耕”,深植“生活”,拥抱“田野”,着眼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以及乡村幼儿所具备的乡村生产、生活的经验,将狭义的课堂延伸开去,让儿童与自然、生活亲密接触,体验劳动的乐趣,丰盈生命的体验,培养浓厚的乡土情怀。
落地重构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的劳动教育课程经历了初见雏形、激进变革、恢复重建、缓慢发展和纵深发展的五个阶段,对乡村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也颇有启示。
(一)1949~1957年,初见雏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以维护政治稳定为宗旨,以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目标。这一时期,受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学校中的劳动教育从课程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到评价标准判定,以效仿前苏联的做法为主,制定劳动教育的相关条例,以及规范劳动教育发展方向——强调体力劳动的重要作用。
(二)1958~1977年,激进变革阶段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入党的教育方针,规定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学校的生产劳动课程。由此,劳动教育课程贯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劳动成为教育教学的常态。随着政治运动频繁,受到“左”倾路线的错误影响,教育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2]进入盲目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跃进”时代,绝大多数师生被要求投入到了大炼钢铁“工作”中,当时认为越多地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工厂劳动,就是在进行劳动教育。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劳动几乎代替了课堂教学。因而,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课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三)1978~2000年,恢复重建阶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迅速拨乱反正,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劳动教育要在脑力与体力劳动关系方面做出调整。[3]一方面,重视脑力劳动,另一方面,让劳动教育成为德育的内容和途径,表现为在德育政策中提出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不再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生产劳动,而是强调要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起来。这一时期,中国劳动教育课程从体力劳动开始转向关注脑力劳动,首次提出将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将劳动作为教育手段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目标。此外,劳动教育的范围有所扩展,从满足国家政治需求转向关注人的发展。
(四)2001~2011年,缓慢发展阶段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新课改拉开帷幕,劳动教育课程不再是单独设置,而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版块。然而,这一变革却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刚性作用不强,缺乏相应的学科地位、课程地位的问题[4]。”劳动教育地位一度被忽视。
(五)2012年至今,纵深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再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强化其他四育,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作用。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开创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新局面。2020年初颁发的《意见》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劳动教育专门下发的文件。
不同的历史阶段,劳动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如图1所示,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劳动教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发展特征。而新时期劳动教育正在以其新的“姿态”重登历史舞台。我们需要重构劳动教育的内涵,探索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以五育并举、融合发展为背景,跨界融合,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全方位、诸领域、各要素之间的深度耦合。[5]
实施路径
要实施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落实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真正实现全方位、诸领域、各要素之间的深度耦合,就必须把握好开展学前儿童劳动教育实践的新形式、实施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新场域、促进乡村幼儿道德成长的新路径。
(一)学前儿童劳动教育实践的新形式:亦耕亦读
在现代人的心中,耕作是最苦役、经济效益最低的劳动。[6]然而,在中国古代乡村,使用频率最高的门联是“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7]“耕”不仅是生产自养的粮食,更是“修德”与“开慧”;“读”则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耕读教育是全生命的教育,是“艺术教育”,更是学前儿童必不可少的教育。学前期成为五育教育的奠定期,因而开展学前儿童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前儿童的劳动教育是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观念的教育,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劳动教育实践则要立足于“耕读”,化“耕”为劳,化“读”为育,使其成为劳动教育实践的新形式。[8]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新场域:美丽乡村
乡村,是离劳动最近的场域;劳动,是乡村生活的常态。[9]乡村幼儿园有着城市幼儿园所没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与乡村人文资源,这些都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中,乡村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利用乡村资源,能够为幼儿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良好的教育体验。伴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开门是路、入眼有田、耳听有鸟、背靠大树的美丽乡村的日常生活为幼儿园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经验素材。只有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丽乡村场域,乡村幼儿园方可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在劳动中促进乡村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10]
(三)促进乡村幼儿道德成长的新路径:劳动体验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陈鹤琴先生认为,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内在规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核心应在于劳动启蒙教育,而劳动启蒙在于引导儿童进行体验,儿童在与“新鲜事物”的体验式接触中,满足尝试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在协同合作的劳动过程中获取社会性发展和道德成长。幼儿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道德观,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道德生长起点、道德体验过程及道德实践方式。[11]
为达成此目的,需要乡村幼儿园对劳动教育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争取家庭与乡村社区的支持,并在幼儿的一日生活课程中渗透与实现。儿童对于劳动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体验情绪以及参与劳动评价,当幼儿在劳动活动中感受到喜悦、乐趣、成就等积极情绪,他们会喜欢并热爱活动。如果在活动中时常感受的是无趣、失落、无成功感等消极情绪,幼儿将不会喜欢劳动活动。由此,幼儿在各种类型劳动活动过程中获得道德成长。
1.日常生活劳动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我们要让小孩子去运用双手,睁开眼睛,张开耳朵”“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然而,在一些幼儿园的种植园、自然角,“照顾”成为老师的工作劳动。在更多元、更自由、个体凸显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归还儿童主体地位,尊重其作为学习的主体者,同时理解个体差异。游戏是幼儿独有的“工作”,幼儿应该通过游戏体验“劳动”的乐趣。
比如,区域游戏时开放种植园、自然角,让幼儿体验简单的操作技能。在班级自然角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发芽、花的绽放与衰败,将浇水、处理叶子、观察记录的工作交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从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感受自然生长规律。
再如,利用模仿这一幼儿的天性,在生活区,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开展“你想吃什么,我来帮你做饭”“我帮你穿衣服”“晒袜子”“穿项链”等游戏活动。通过对生活劳动的模仿体验,幼儿保持已获取的生活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开展“小小值日生”活动,鼓励幼儿帮助保育老师擦桌子、摆碗筷、发点心、捡拾餐余垃圾、整理玩具。
通过这些生活性劳动体验,引导幼儿树立主人翁意识,愿意服务他人。
2.服务性劳动
在多样化的当代服务性劳动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全面发挥,社会也因此而充满生机和活力。而幼儿服务性劳动则是途径。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幼儿服务性劳动可分为自我服务劳动和为他人服务劳动两个类型。
一是自我服务劳动,是幼儿自己料理自己生活的劳动。如,在教室中,自主签到、自主点心、自主进餐、自主午睡等;在家里,帮助父母扫地、洗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培养劳动习惯、劳动自觉性以及独立自主意识。
二是为他人服务劳动,是以劳动的形式为他人提供便利与帮助。如,走进乡村社区,引导幼儿参与志愿服务性的劳动,如体验服务员、邮递员、快递员、环卫工等各行各业的劳动,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丰富的劳动体验,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
通过服务性劳动体验,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及自我服务、服务他人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学习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体验劳动最光荣的快乐。
3.“耕”作劳动
农村是我国耕作劳动的发源地,乡村幼儿园更应以此为抓手,开发乡村“耕”作劳动体验课程。所谓“耕”,即从事农业劳动,在古代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虽然幼儿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但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丰富幼儿的“耕作”体验,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劳作活动,体验相应的德育内容及劳动情感。
真实模拟耕作场所。添置乡村特色的、可供幼儿操作使用的磨盘、锅灶、铲子等用具,提供大米、麦穗、玉米、黄豆、红豆等具有乡土特色的农产品,鼓励幼儿动手操作体验,激起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
真切参与节庆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磨豆浆、包饺子、下饺子等活动,幼儿自己做、自己包、自己磨,用颜色鲜艳、形状各异的碗、碟、筷、勺自己盛,也可邀请朋友品尝,从而享受、体验趣味劳动过程。
真正管理种植园地。根据时节,组织幼儿在种植园种植蔬菜、瓜果。看着“我们”用双手培育的一棵棵新苗茁壮成长,地里长出了“我”种的菜;收粮食、收菜时邀请家长前来参观“我种的菜”,问一句“我很能干,对不对”;吃自己种植的蔬菜,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一次次耕种,一次次收获,收获的不仅是农作物,也是知识与经验,更是体验与成长。幼儿在开心参与耕作劳动中也感受到劳动的辛苦,潜移默化地让幼儿懂得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真情体验田野农事。春是始,秋是终,一年四季的耕种劳动都可以纳入幼儿园的课程活动。而乡村幼儿园最佳的课程场域便是广阔的田野,让幼儿走进田野,真情体验四季劳动。我们可以利用在田野间、大自然中开展的劳动教育,鼓励幼儿挥洒勤奋的汗水,激发幼儿蓬勃的生命力,感受乡村农耕劳动的艰辛,潜移默化地养成吃苦耐劳、勤劳担当的责任意识,知道尊重劳动成果,懂得劳动者的光荣崇高。
4.创造性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儿童的创造性劳动,鼓励儿童运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和理念进行劳动实践,去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在已有发展水平上适当地增加难度进行有创造性的劳动。[12]对于幼儿积极思考后在劳动体验、实践中产生的创造性作品、游戏与想法,教师应给予肯定与激励。
比如,在具有乡土特色的工作坊,包括磨坊、织布坊、染布坊、陶艺坊等,鼓励幼儿真实体验、大胆创造,摆设作品展,激发幼儿创作激情,通过同伴分享等让幼儿感受创造性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体会劳动最美好。
幼儿是劳动的直接参与者,在沉浸体验的环境中观察、质疑和学习,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将劳动体验中产生的直接经验发展为具体的学习内容,在劳动的体验、实践过程中实现道德成长。
策略建议
第一,创设儿童化、本土化、让儿童身心愉悦的劳动环境氛围。劳动环境是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有潜在的重要影响。首先,幼儿对于劳动的兴趣及愿望很大程度上来自劳动体验的情绪,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劳动氛围。其次,提供丰富的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多样化的劳动形式,以及自由的劳动实践空间,使幼儿能自在地选择材料并在活动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再者,劳动空间环境应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3岁的幼儿已经具备分析及辨别事物的能力,能够分辨美与丑。[13]教师创设本土化、乡土化的空间环境,能让幼儿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审美愉悦及乡村气息。
第二,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开辟乡村劳动教育的协同路径。幼儿劳动教育需要以家园共育为基础,进而构建家园一体、合作协同的路径体系。[14]首先,乡村幼儿园要形成家园协作意识,实现“1+1>2”的家园劳动教育模式。幼儿只有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鼓励下才能逐渐学会劳动、敢于劳动、接受劳动。乡村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参与劳动体验,更要引导家长放手大胆地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实践,从而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其次,乡村幼儿园劳动教育要立足社区,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创建的教育生态学指出,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多元环境体系,幼儿园教育源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依赖于周边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场域空间,有着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而,社区、家庭是乡村幼儿园劳动教育不可缺少的协作共同体,只有基于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才能促进乡村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道德观、劳动价值观。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广大乡村幼儿园而言,劳动教育与劳动体验是促进乡村幼儿道德成长、全面发展的新路径,亦耕亦读应是乡村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新形式。将亦耕亦读的劳动教育融入乡村幼儿园课程活动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系202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江苏学前卓越教师发展支持体系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学军.耕读教育:适合儿童成长的文化构建[J].教育视界,2019(03):42.
[2]陈彤彤.建国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与反思[D].2015:2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107.
[4]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5]朱德全,熊晴.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演进逻辑与重建思路[J].教师教育学报,2020.7(06):10.
[6]张孝德.劳动教育再出发,千年耕读教育的时代价值[J].中国教师报,2020.
[7]刘学军.发挥地域优势,打造耕读教育——农村小学依托田园地域特色办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视界,2018.(09):20.
[8]于庆澎.耕读文化对当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启发[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09):6-8.
[9]刘军豪.陈鹤琴幼儿劳动教育的理念辨析与实践逻辑[J].教育导刊,2020(07):5-7.
[10]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11]唐爱民.王浩.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通:意蕴与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21(02):01.
[12]肖遥.李凤萍.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劳动教育的启示[J].教育观察,2020(09):117-118.
[13]姜晓燕.俄罗斯:劳动教育促学前儿童道德成长[N].中国教育报,2020-11-27(5).
[14]刘军豪.陈鹤琴幼儿劳动教育的理念辨析与实践逻辑[J].教育导刊,2020(07):9.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1年第10期
实习编辑:于紫函
微信制作:李 杰
微信审核:李 原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