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看见幼儿园
户外活动时,一棵大树上的绿果子引发了大六班小朋友的兴趣。这到底是什么果子?孩子们争论不休。在和西红柿、青椒等比对观察后,大家发现,原来绿果子是还没有成熟的柿子!
树上的绿果子是什么果实呢
柿事之一
观察柿子、画柿子、咏柿子,感受水墨画写意美、古诗韵律美
“霜降到,吃柿子。”听了老师讲的这句俗语,孩子们便产生了“霜降是什么时候”“离霜降还有多久啊”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在班级投放了关于节气的图书,开展了认识寒露与霜降的活动。孩子们发现,节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霜降时柿子完全成熟了,皮薄肉多味道鲜美,所以才有吃柿子的习俗。当时正值寒露,朵朵和瑞瑞拿着台历数,从寒露到霜降还有16天啊!老师便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温度记录表,孩子们每天轮流记录最高温、最低温,还要去观察柿子的变化。
从寒露到霜降的温度变化记录
柿子渐渐黄了,像小灯笼一样挂在枝头。户外写生时,孩子们纷纷画起了柿子,老师把齐白石的水墨柿子画和小朋友的画放到一起,请大家欣赏:“齐白石爷爷的画和小朋友的画有什么不同?”皮皮发现:“齐白石爷爷的柿子是用毛笔、墨汁加水画的。”正学国画的轩仔说:“这就叫水墨画。”乐宝发现叶子的颜色不一样,秀秀说:“颜色浅的是兑水多的,太阳光照到的;颜色深的那个没有兑水,是太阳没照到的。”
齐白石爷爷的水墨画
我们的画
通过欣赏,孩子们对中国水墨画有了初步了解,认识了宣纸、毛笔、墨汁、颜料,也开始尝试创作水墨画。当知道柿子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后,孩子们决定给自己的画取名为“‘柿’事如意”。
创作水墨画——“柿”事如意
“画家喜欢画柿子,古代的诗人也喜欢柿子,想不想知道诗人是怎么说柿子的?”欣赏和创作水墨画后,老师带来一首古诗:“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欲问谁家怎不摘,等到风霜甜又红。”并问孩子们,这首古诗有什么特点呢?孩子们发现“这首诗有4句,每句有7个字,描写了柿子的样子,还说了什么时候能吃”。
孩子们没有相关经验,很难自主发现古诗“押韵”的特点。老师决定通过“辨别声音”的方式,为他们补充关于押韵的经验,便选取韵脚相同的字“红、笼、同”,请孩子们听一听、读一读,再说说这些字的发音有什么相同点。孩子们发现字结尾的音是一样的,理解了尾音相同的字就是“同韵”;如果在一首诗里,句子最后一个字的尾音同韵,就叫“押韵”。
知道了押韵,孩子们也来作诗啦。“黄黄灯笼树上结,柿子甜甜又好吃。柿子树上结柿子,你们快来尝一尝。”轩仔做了第一首诗。孩子们都觉得这首诗说得挺好,就是没有押韵,老师请大家一起帮忙修改。
“黄黄灯笼树上结,柿子甜甜像蜜糖。柿子树上结柿子,你们快来尝一尝。”这是康康的修改。“黄黄灯笼树上结,柿子甜甜又健康。柿子树上结柿子,你们快来尝一尝。”豆豆又进行了修改。“黄黄灯笼树上结,柿子甜甜站路旁。柿子树上结柿子,你们快来尝一尝。”皮皮的修改也很生动……
解析:
教师以幼儿的问题为契机,补充了关于节气的经验,帮助幼儿建立了植物、气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作品赏析和讨论,幼儿初步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水墨画的写意美,激发出了自主创作的欲望。而画柿子、做诗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发展了创造力和表现力。
柿事之二
摘柿子、解剖柿子、探秘柿蒂,体验我国中药文化
柿子成熟了,高高挂在枝头,怎么才能把它摘下来呢?孩子们想了不少办法——爬到树上摘、踩着梯子摘、用长杆打。一一尝试后,孩子们发现树干又直又高,根本爬不上去,梯子也不够长,长杆虽然能打到柿子,但掉到地上都摔烂了。皮皮说:“让我爸爸教小朋友做摘果器吧。”用布袋和带钩的杆子组合而成的摘果器做好了,使用后孩子们并不满意,觉得杆子太短,钩子容易扎破柿子,柿子容易掉到口袋外,于是决定从网上买一个摘果器。
有了新摘果器,轻轻松松就摘到了柿子。老师请孩子们把两个摘果器放到一起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发现,买来的摘果器杆的长短可以伸缩,高处的柿子也能够到;袋口的地方有“齿”,能把柿子枝拧断。皮皮说:“我要回去告诉爸爸。”
踩着梯子也够不到柿子啊
孩子们不仅把幼儿园里的柿子摘了下来,还去柿子园采摘了很多柿子,真是大丰收啊。仔细观察这些柿子,有的又圆又鼓,有的又大又扁,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孩子们发现,不同的地方因为气候、土壤不同,所以柿子的品种也不同。幼儿园里的柿子像磨盘一样,是北京地区特有的磨盘柿。
柿子的外形不同,里面一样吗?为了弄清楚柿子的结构,“解剖柿子”活动生成了。果肉、柿子筋、柿子蒂……老师组织孩子们讨论了这些部位的作用:柿子皮可以保护柿子、果肉可以吃,柿子蒂好像没有什么用。真是这样吗?老师决定带着孩子们到同仁堂去寻找答案。同仁堂里的药柜有很多小格子,每格抽屉里都有一种药材,闻起来味道不一样,阿姨说作用也不同:焦山楂可以消食,枸杞能补血……很快,康康和大妹找到了柿蒂!叔叔告诉我们,柿子蒂是一味中药,不仅止咳还治打嗝。孩子们还认识了称中药的秤、捣药的罐,知道了中药不都是植物,蝎子也能入药呢,真是收获满满啊。
探秘同仁堂
发现柿子蒂
解析: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探究“怎么把柿子摘下来”,帮助幼儿理解工具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会人类的智慧和发明创造的过程。对不同柿子的观察、探究补充了幼儿对柿子品种的认知经验,知道了不同地区因为气候的差异,柿子种类也不同,帮助幼儿建立了地域、气候、植物之间的关联。教师用问题支架幼儿解剖、发现不同柿子有着相同的结构,进而延伸到园外空间,在探秘同仁堂的过程中将生活与社会进行了连结,初步体验到我国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
柿事之三
吃柿子、漤柿子、保存柿子,体会中国古人智慧
终于可以吃柿子了!同仁堂的叔叔说过要吃得健康,怎样吃柿子更健康呢?老师带来一首《本草谣》:“米果猴枣都是柿,红红灯笼挂满枝。生津润肺又健脾,空腹吃蟹不食柿。”小满说:“不吃饭不能吃柿子。”豆豆说:“吃螃蟹的时候也不能吃柿子。”那“生津润肺”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难住了孩子们。
老师启发大家:“你们看‘津’和‘润’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康康说:“这两个字前面都是三个点,就像水一样!”“对,所以吃柿子可以让我们的嘴巴和肺怎么样?”老师接着问。豆豆说:“水水的,就不干了。”孩子们一下子都明白了。
知道了健康吃柿子的方法,接着就真的要品尝了。咦,好涩!原来有的柿子是不能直接吃的。那这么涩怎么办?老师请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小阿妈妈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漤柿子”的方法,把柿子和苹果、梨等水果一起扎在口袋里,或者用温水泡柿子,就能脱涩,让柿子变得脆甜可口。孩子们尝试后发现:涩柿子和水果放一起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吃;用温水泡的办法快,一天一夜就能吃了。
采摘回来的柿子太多了,一次吃不完,孩子们决定把柿子做成饼干和柿饼。饼干第一次制作失败了,又黑又硬。通过讨论,孩子们找到了原因:柿子少,面多,油少,烤的时间太长。经过反复试验,计算柿子、面粉、油的量,调整烤制时间,孩子们终于做出了色香味俱佳的柿子饼干,形成了完美版配方。
柿子饼干为什么又黑又硬呢
终于试验出柿子饼干的完美配方
柿饼的晾制也不顺利。起初,孩子们把去了皮的柿子密密地挂在窗栏上,过了几天,挨在一起的柿子都长毛了。经过仔细观察,康康说:“太湿了。”乐宝说:“这几个柿子都连在一起,糖都出来了,没有及时翻动它们。”最后孩子们总结:“再做柿饼要分开放,还要经常翻动。”
品尝着柿子美食,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咏柿子》诗:岳家冲里柿如丹,高挂枝头惹嘴馋。有幸摘来咬半口,明年今日味犹甘。孩子们说:“这是吃柿子的诗。”“原来什么时候都能写诗啊。”那我们就来击鼓传诗吧,化身为一个个小诗人:“秋天柿子红又黄,人家收获争登场。柿蒂入药能止咳,柿肉水多又有糖。——小满”“柿子切开不一样,柿子外面黄澄澄。柿子不能空腹吃,柿子黄黄快来尝。——轩仔”……
解析:
教师由“吃柿子、漤柿子”的习俗,帮助幼儿体会到中国古人的智慧,初步了解什么是“食药同源”。应时应景的古诗,让孩子们理解了“诗”就是人们表达生活的方式。小小一个柿子,引导幼儿吃出了文化、健康和诗意。
在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涉及了情感、健康、社会、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融合学习。最关键的是,通过文化育人课程,以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线索、以优师教研帮助儿童建立了与大自然和社会的连结,建构了整体性经验,培养了热爱大自然、认同中华文化的完整儿童,这不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最好诠释吗!
策 划| 学前教育编辑部
文字编辑| 陈 蕾
微信制作| 郭映雪
本期系列文章
儿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多样化图景 ——走进北京市大兴区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云·看见幼儿园
以儿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创造性人格奠基|云·看见幼儿园
飞机就要起飞—— 角色游戏引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云·看见幼儿园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