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英国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发现,最有利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教师行为是,关注幼儿的自发活动,帮助幼儿保持活动的连续性,并与幼儿一起谈论他们所投入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想法,研究者把这称为“保持共同思考”。
我们在探讨幼儿自发游戏的意义和价值时,一定不能忽视游戏过程中高质量师幼互动的重要性。这恐怕也是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存在的意义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易进
自主学习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常常与之联系在一起的还有探究、合作两种学习方式。
关于“自主学习”,不同的人可能做出不同的解读。
一种误解是把自主学习与独自学习等同,只强调学生自己学,而其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却往往指向教师和学校规定好的内容。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真正的自主学习,其基本理念是要让学习者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计划自己的学习进程,并投入到自己所规划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学习收获。
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是让学习者“主宰”自己的学习过程,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注重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调节和监控。
剑桥郡独立学习项目(Whitebread and Coltman,2007;Whitebread et al.,2005)表明,在恰当的条件下,3~5岁的儿童能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一定责任,逐步发展为自我调节的学习者。他们的老师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实践,在此领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恰当的条件”,除了适宜的物质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外,还需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和尝试的机会。
英国的剑桥郡独立学习项目基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分析,总结出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情感温暖和安全、控制感、认知挑战、对学习的叙说。
恰当条件1:情感温暖与安全
能够提升儿童的学习自信的课堂,其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情感温暖。
具体表现为成人和儿童之间互相尊重和信任,课堂组织能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比如,规则清晰且能得到贯彻执行)。
这种情感氛围使儿童自信地开展创造性游戏,热情而理智地投入冒险活动,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
如果没有这种支持,很多幼儿会在课堂上表现出退缩、被动,不愿意尝试新的或不熟悉的活动,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任务。
幼儿因其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很敏感。
只有当他们与照料自己的成人形成温暖且安全的情感依恋关系时,他们才有可能积极而自信地与周围环境互动。
当周围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保持一致,使儿童可以预见周围人们的反应时,儿童最能体验安全感。
幼儿常常会向依恋对象寻求身体接触和安抚,成人主动发出的安抚行为可以帮助儿童缓解压力。
幼儿园可通过与幼儿家庭的良好沟通,寻求家庭与幼儿园要求一致。
个别因家庭原因缺乏安全感的幼儿,他们在幼儿园里常常时时跟随教师,寻求教师关注和安抚,难以投入各种操作和交往活动。
对这样的孩子只有通过肯定和接纳的态度、宽松的教室氛围,帮助幼儿对教师形成某种依恋关系,才能逐步缓解幼儿的紧张心理,使幼儿具备投入自主学习的轻松的情绪状态。
恰当条件2:控制感
控制感是形成发展心理学家所称的“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最佳解释是一种胜任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儿童相信自己能够学习新的技能,理解新的观念,哪怕一开始这些技能和观念看起来十分困难。事实上,他们为迎接挑战而欣喜,并找困难的事情来做。
这样的孩子对自己提出挑战,自己计划学习进程,逐渐成为高度自我调节的学习者。
毫无疑问,有大量研究揭示了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密切联系。
幼儿能“主宰”自己及周围环境的时候,他们会对探索和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种控制感有助于儿童形成自我效能感或者说胜任感,不管任务看起来多么困难,他们都相信自己能学会新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新的任务。
控制感来源于幼儿“自己做主”的经验。
对幼儿教师而言,教育活动和学习任务的组织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幼儿有机会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做出选择,计划活动进程,参与集体行为规范的协商和制定。
幼儿如能自由操作活动材料,控制活动进程,他们不仅能对物体及其使用方式有更灵活的理解,而且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
恰当条件3:认知挑战
人类大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我们会对智力活动感到愉悦;在消极方面,这也意味着我们很容易很快感到无趣和厌烦。我们年幼的时候更是如此,这是大脑最活跃的时候。
所有研究都证明,对幼儿的智力有一定挑战性,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学习环境可以令儿童愉悦,吸引他们的注意并引发学习。
这再次证明,让儿童控制自己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环境通过有意义的情境为儿童提供新的经验,使儿童有机会以问题解决、调研等方式主动学习,还有机会自我表达。并且,最重要的是,有机会通过游戏来学习。
幼儿的自主学习需要难度适中的任务情境,既不能太简单太熟悉,也不能过于复杂或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毫无关联。
根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研究者的观点,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学龄儿童相比表现出诸多局限,如具象化、自我中心性、认知策略贫乏、缺少自我监控,等等。
幼儿园可以基于幼儿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幼儿熟悉的情境和事物对幼儿的认知和学习提出略高一些的要求。这也是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体现。
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比较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
如果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活动,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的一项任务是帮助儿童逐步从无意记忆和学习向有意记忆和学习转化,这也是入学准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不仅要呈现儿童容易理解和记忆的观点和信息,还要对儿童的有意记忆提出一定的要求,如结合游戏情境提出观察或记忆任务,围绕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提出需要高级思维的具有开放性答案的问题,如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说,等等。
恰当条件4:学习的叙说
很多证据显示,叙说和自我表达的过程对帮助儿童理解自己的经验、发现经验中的意义很重要,因为这涉及认知的重组过程……
高质量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存在“围绕共同话题持续对话”这一特征。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在14个月、24个月、36个月时的词汇量与他们的自我调节行为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自我调节行为表现为专注地投入任务、适应情境或任务的变化等。幼儿叙述和表达经验的手段不仅可以以语言为中介,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符号”来表达,包括绘画、跳舞、搭积木、做模型、音乐创作、玩游戏等。幼儿在这些活动中,以一种自己能够控制的独特而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周围世界,主动进行认知建构和经验重组。
英国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发现,最有利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教师行为是,关注幼儿的自发活动,帮助幼儿保持活动的连续性,并与幼儿一起谈论他们所投入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想法,研究者把这称为“保持共同思考”。
语言的自我调节作用在幼儿期常常表现为自言自语。
通常,任务太简单或太难都会降低自言自语水平,而难度适中的挑战则可以显著提高自言自语水平。而且,自言自语水平较高的儿童最能成功地解决问题。
可见,对幼儿园来说,至少在自由活动和游戏时间,“沉默不是金”。
总之,丰富多样、可操作的活动材料,安全、宽松的心理氛围,自由而有支持性的活动环境,难度适宜的任务要求,多方面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这些适宜幼儿发展的教育要素对培养自主的学习者也是有益的教育条件。
(由本刊编辑摘编整理而成,全文发表在《学前教育》幼教版的2016年9期)
—— END ——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想订阅《学前教育》幼教版,您可选择以下订阅方式:
1.拨打订阅热线:83558381或83552129;
2.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50。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