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儿童立场
在这一案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一特点:孩子们发现 了西瓜虫,用树叶去试探它,希望它爬上去;摇动罐子,看它 翻滚的样子;碰触它,让它蜷曲成球……总之,孩子们最有兴 趣的不是一种概念式的认知,而是“我和它之间会发生什 么”。
这是一种关系性的、持续互动式的存在,而经验恰恰是 在这种互动式的探索中获得的。
最后 ,儿童对事物的兴趣往往是情境式的 、整体性 的。
这里继续引用杜威的观点:“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 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 ,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 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 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
要评估儿童的兴趣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单就西瓜虫 而言,我们会发现它与孩子的生活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社会 生活的关联并没有那么广泛,除了在花园和院落里,孩子 们平时其实甚少接触西瓜虫。
当然,如果孩子对西瓜虫的兴趣是浓厚而生动的,即便持续一天两天,只作为一个微小的项目,而不去求大求全,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要评估儿童的兴趣与整体的领域、知识的关系。
对兴趣的识别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文化素养。生活中成年人常常会有一种刻板的识别方式,简单地将儿童表 现出来的兴趣状态对应于某个学科、某种职业甚至某类 “兴趣班”,然后进行较为狭隘的知识或技能的教育,结果 反而中止了儿童的兴趣。
对年幼儿童,我们要牢记的一点是,他们的兴趣或者活动往往是整体的和综合的,是一种 “前知识”的状态,比如,他们是在玩和做中思考的,在科学 探索的同时进行幻想和创造。因此,我们要更多地看到某 种兴趣的“全领域”指向,而非划定界限,诸如认为某个项 目活动对应于科学领域,某个主题活动对应于社会领域,等等。
因此,孩子们对西瓜虫的兴趣可能指向的不光是科 学探究,也会有艺术的想象和创造,还可能会有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要评估儿童的兴趣与人类追求的价值之间的关系。
康德说,在人类的天性中只有向善的萌芽,天性没有置于规则之下,才是恶的原因。对此,我更愿意理解为,作为教 育者要善待儿童的本能和兴趣——所谓善待,就是使它们 朝好的方向去生长发展。
这一案例中,教师注意到了西瓜 虫因为脱离了自己原本的生活环境而死亡,所以不再进行 活动室里的科学观察,这里就体现了教育者宝贵的伦理意 识。儿童的兴趣可能存在多种发展方向,而我们只有把握了真善美的价值,才能将兴趣引导到人类永久向往和追求 的方向上去。
在确定将儿童的兴趣发展为课程的时候,我们需要评估它在求真、向善、审美方面可能达到的高度:儿 童对虫子的发现和观察能够丰富他们关于生命的见识,其 间体会到的生动形式以及想象、表达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 经验,而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又能给他们带来道德情感的增长。
教育者就是这样尽其可能地将儿童眼前的事物、现 象与可能建构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的,环境、资源、各类教 育活动都围绕着这可能的价值建构而进行组织,这就形成 了课程的空间。
这个案例中,儿童的兴趣与教师的教育兴趣发生了非 常明显的分歧。教师困惑的是,明明西瓜虫是孩子们自己的兴趣,结果他们却浅尝辄止,无法“深度学习”。
【1】《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全文,重磅发布!
【2】幼小衔接,需要关注的九大问题!
【3】15个任务清单,让幼儿轻松地从幼儿园走向小学
【4】【再议】如何理性应对幼小衔接?
【5】人民日报: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强烈推荐!)
【6】华东师大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家长和老师却还没跟上!
【7】100幅漫画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很简单
【8】纪录片《幼儿园》:审视孩子,也是审视我们自己
【10】“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 —你的回答很重要!(建议转给家长)
【11】小猪佩奇,道破“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八大痛点!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声明:
本平台只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添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