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主播:叶子 | 点上方小喇叭收听
一、个体化与社会化冲突中的幼儿园游戏
1.内在育人功能的失调:自我塑造与社会教化的张力
2.内在育人功能与外在社会分层功能的冲突
另有一些幼儿园还存在以教师高控的集体上课为主的极端情况,小学化现象仍然存在。任何屡禁不止长期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功能,一定是能够满足某种事实存在的需要。
例如,小区居民都无视禁止提示穿越草坪到达门口,那很可能是缺少一条从居民家到达小区门口的便捷道路。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怎样的需要呢?在影响幼儿园实践决策的诸多因素中,家庭对阶层上升的需求是必须予以重视的。
人生而为个体,却无往不在社会之中。
现代社会的个体虽然可以自主选择、自我塑造,但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生活的全部,其自我实现仍然依赖于社会。个体只有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然而,在当今社会,个体的受教育水平与其就业和收入高度相关。教育既是阶层流动的渠道、阶层上升的桥梁,也是界定和维持阶层的壁垒,客观地发挥着身份符号功能和社会分层功能。
个体只有处于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才有可能获得更丰富和优质的资源,以此来获取和维持社会阶层。因此,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并在教育选拔中胜出成为个体塑造自我、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这种看似功利、短视的教育功能定位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宗族为本位的社会,特别关注建立在“身份取向”原则之上的伦理关系。个体的行为由其身份来决定,而个体的身份又由其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来界定。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种伦理关系逐渐渗透了等级、依附的消极内容,因拥有的权力与权威的不同,处于不同位置、拥有不同身份的个体之间产生了片面的、非对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等级关系。
经过长久的发展,这种身份和等级的观念已积淀和转化为整个民族的一种稳定的、共同的心理状态,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关系、事务的指导原则。但是,中国传统社会又是开放、平等的社会,个体可以通过读书和考试这一途径来改变自己在社会关系与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特别是随着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被正式确立并成为此后长达上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央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这种通过寒窗苦读来获得身份和地位改变的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并没有伴随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而消逝,也没有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消解。即使在思想多元的今天,它仍然影响着人们对儿童和教育的期望。
当前,之所以遭遇幼儿园游戏无法得到保障、小学化教育屡禁不止的困境正是因为家庭对幼儿园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与政府和专家所倡导的新理念和实践不一致,导致幼儿园教育面临育人功能和社会分层功能的冲突,这本质上是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体在幼儿园教育问题上的权力争夺和利益博弈。
政府是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来考虑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着眼于整体的、宏观的利益作出改革决策。
家长作为幼儿的监护人,要对幼儿的当下和未来负责任,幼儿学习与发展结果所存在的潜在风险是由家庭来直接承担的。
所以,家长更多着眼于幼儿个体的利益来作出教育选择和决策。
不同家庭占有不同的资源,能够为子女提供的家庭环境和幼儿园教育有较大差异,因而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对幼儿园教育提出了不同的期望和要求。
对于许多普通家庭而言,学校教育和考试是实现阶层跃升的唯一通道。各个学段是相互衔接的连贯体系,后续阶段人才选拔的压力必然会传导到前一阶段。当家长以社会阶层上升为目的、以是否有利于在教育选拔竞赛中胜出为标准来审视幼儿园教育,必然会削弱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的背后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的根本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家庭、国家和社会在幼儿园这一场域中的博弈。幼儿园游戏在现实中所遭遇的困境正是幼儿园在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失调与冲突。
二、关于可能出路的思考
我们必须以系统思维来从幼儿园、家庭、社会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为幼儿园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切实保障幼儿的游戏权利,优化幼儿园教育功能,确保幼儿园教育回归到育人初心。
1.全面认识个体化,协调自我塑造与社会教化的关系
2.理性认识游戏与幼儿学习,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
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手段,玩游戏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幼儿园教育对人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思考教育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首先,培养自由、自主的个体是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之一。自由、自主是游戏活动的本质,游戏活动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由、自主,但是能够培养自由、自主的活动不只是游戏,其他形式的活动也可以完成这样的教育目的。
其次,游戏这种形式的活动在支持幼儿获得有益经验和深度学习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任何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内在局限。我们以某种理念为指导开展实践,必须谨慎分析其应用背景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和课程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但具体情境中的游戏并不能确保幼儿个体获得的所有经验都是有益的,也不能保证所有幼儿都能获得该阶段应掌握的关键经验。
因此,我们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时,不能把游戏完全等同于教育,不能忽略甚至否定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尊重家庭的权利与需要,为不同幼儿提供适宜的幼儿园教育
传统社会中养育子女是家庭的责任义务,当我们强调政府有责任义务提供幼儿园教育来支持家庭育儿时,实际上已经肯定了政府在与家庭共享教育幼儿的权利,这就带来了政府与家庭在权利上的协调问题。
当前,幼儿园游戏所面临的困境背后是政府所倡导的幼儿园教育理念和实践与家长的期望与需求的冲突,那么家长的需要是否合理呢?
布拉德肖(Bradshaw J.)将个人需求区分为感受性需求、表达性需求、比较性需求、规范性需求。我们在讨论幼儿园教育时不仅要考虑政府认可的规范性需求,还应该尊重家庭对自身需求的表达,尊重家庭在为自己子女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上的差异,尊重家长根据自己的资源和需要自主地决定子女应该接受什么样教育的权利,从而为不同幼儿提供适宜的幼儿园教育。
换言之,我们在强调尊重幼儿的自由、自主时,不能无视家庭在为子女选择教育时的自由、自主;强调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时,不能无视家庭在为子女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上的差异。
在今天的中国,不同家庭能够提供给子女的资源和机会有很大差异。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时是带着在家庭中获得的经验进入幼儿园的,在很多方面的发展已经出现明显差距,因而对幼儿园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尤其是处境不利幼儿在家获得的学习经验较为贫乏,需要幼儿园给予一定的补偿教育。
4.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减小教育竞争的压力
在当前收入差距较大并且受教育水平与就业和收入高度关联的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必是家长竞相追逐的稀缺资源,高度筛选、高度竞争带来的压力向下层层传导,必然会扭曲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幼儿期被视为准备期,面对未来可能承受的沉重的读书任务和考试压力,家长倾向于选择能够对日后读书、考试有直接贡献和明显效果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幼儿园难以推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
因此,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保证每个儿童不因家庭、地区、民族等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限制而平等地享有获得充分教育的机会,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才有可能缓解终端人才筛选对前期教育形成的压力,引导家庭改变对幼儿园教育所秉持的功利的、短视的期望要求,让幼儿园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初衷。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版权说明
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欢迎添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