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宋乃庆: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当代教育名家,国家瞭望智库首批入驻专家。
加强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青少年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从教育方针的高度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也正式确立了党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01
“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社会的一切物质、文化财富都始于劳动。
“劳动”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是指体育活动。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专指体力劳动或“进行体力劳动”。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他将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实际上,劳动的内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农业社会主要是指用体力劳动,脑力和体力劳动分工尚不明显;在工业社会劳动主要是指是以加工和制造业劳动为主,动手和动脑的社会分工日趋明显。在后工业社会或信息化社会,管理劳动、科技劳动等脑力劳动越来越重要,体力劳动则成为市场底层劳动。
那什么是劳动教育?
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辞海》将“劳动教育”归为德育的内容之一。
《教育大辞典》侧重从实践出发,强调劳动教育即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
《中国百科大辞典》将劳动技术教育解释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指出其由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组成。
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政策层面对劳动教育内涵进行阐释:
1
一门学习生产技术、培养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课程。
2
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
3
保持耐心,多容忍、少责备。
4
家务劳动。
在此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学校课程、实践活动、生活劳动等使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劳动意识、技能、精神和习惯,培养学生成为尊重热爱劳动、自立自强的社会公民的一种教育形态。
02
“劳动教育”的意义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也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坚持的重要育人原则。立足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统计,2015年我国有1.76亿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溺爱纵容,加之“应试教育”等因素,孩子们劳动意识淡漠、劳动技能缺乏、不能吃苦等问题突出,而劳动教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加强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 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事实上当前最缺“爱劳动、会劳动”的人。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数以亿计、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劳动者综合素质决定了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对体力劳动、低薪职业的鄙视,人们的职业选择向“钱”“轻松”看齐,“明星”“老板”等经济收入不菲的职业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向往,“科学家”好像离大家远了;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精明强干的人才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当前许多学生只是读书能力强,劳动意识淡漠、劳动技能较弱。
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不仅应是合格的建设者,更应是能担起国家发展重任的人,但当前“拼爹啃老”、投机取巧之等不良之风的气焰高涨,许多年轻人不愿劳动谋生、自力更生。年轻一代若是只靠读书、靠上网、靠爹娘,不踏踏实实奋斗,何以撑起“中国梦”?劳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劳动教育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掌握基本劳动技能,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有利于推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素质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
劳动教育是其他四育的重要途径:劳可育德,在劳动中可磨练意志、养成品格;劳可增智,“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劳可强体,劳作可以强身健体;劳可悟美,在劳动中可感悟生活美。
然而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美体劳”的偏差,劳动教育被边缘化。不少学校开设的有点劳动技能的综合实践、通用技术课被挤占、或流于形式,还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惩罚学生或休闲娱乐的手段,忽略了对学生劳动意识、精神及技能的培养,造就了一些只会读“死”书的学生。
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扭转当前重知识、轻实践的不良风气,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三) 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实践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第二,但创新人才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级应用型人才匮乏,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列夫·托尔斯泰指出:“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
劳动教育能为实践创新提供载体,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学习,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体魄,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兴趣、挖掘并发展自我潜能;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自立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再到“铁人王进喜”“时代楷模黄大年”正是这些精神文化撑起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脊梁。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淮南子·说林训》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颜元道:“君子处事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崇尚劳动、艰苦奋斗的不会过时,也不能丢。
然而,当前“劳动”在有些人眼里已“过时”,太能吃苦是“另类”,艰苦奋斗“太不至于”,这些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风气正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通过劳动磨练意志,培养劳动精神,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于劳动、自立更生传统文化,展现青少年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风貌,增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
03
“劳动教育”的推进路径
从2013年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三爱教育,到2015年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到从教育方针高度将“劳动教育”置于与其他四育同等位置,体现出加强劳动教育的决心。
要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必须从文化氛围、课程、活动、评价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充分调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并加大对劳动教育的监督与评价。
但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避免走入只见“劳”不见“育”、只是“活动”而非“劳动”的误区,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一) 树立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营造劳动教育文化氛围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劳模精神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展示出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如组织观看“劳模”先进事迹宣传视频、开展劳动模范的进“校园”活动等。
其次,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如举办劳动相关演讲比赛、微视频征集活动、定期组织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返校与学生开展交流等。同时,要更新教师、家长的劳动观及劳动教育观,使教师、家长认同、愿意并能有效践行劳动教育,如邀相关专家对家长、教师进行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和培训等。
最后,保持良好的“劳动教育”网络氛围。如及时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或平台向家长、学生推送“崇尚劳动”的正能量,加大对网络上偏狭劳动观等信息监管与惩处力度。
这样多举措为劳动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劳动精神在学校生根发芽,让学生体悟“劳动的平凡与伟大”,争做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
(二) 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既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力量。
劳动教育要扎实落地需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
首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如小学关注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中学侧重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大学则将学生职业、创业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其次,将劳动教育纳入课标,开设专门的劳动课。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突出对学生劳动意识、精神、习惯的培养。
再次,充分利用地方及学校资源。开发及开设开展一批诸如农业、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劳动教育地方及校本课程,如种植花草、养殖小动物、工艺设计、电仪器维修等;组织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如校园卫生清洁、家政服务、农耕体验、农场劳动等,也可以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形式开展一些劳动实践。
最后,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加强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如积极开展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元素整合、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专项研究,着力探索劳动教育元素渗透于学科课程的内容及形式,如可在思品、语文等学科融入对学生劳动观念、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
这样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学校日程运行的方方面面,切实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能力及精神等。
(三) 调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力量,发挥劳动教育多方合力
推进劳动教育,政府层面需予以高度重视,学校、家庭必须密切配合,同时也应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
其一,强化政府责任,将劳动教育置于教育发展的重要地位,如加大劳动教育政策支持力度,设立劳动教育的专项资金等。
其二,要密切家校联系,探索劳动教育“家校共育”模式,避免“5+2=0”的尴尬状况。
(四)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督导和评价机制,引导劳动教育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 ◆ ◆ ◆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央视纪录片《我的游戏童年》,发现游戏的精彩(附视频链接)
【4】刘焱:幼儿园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因公众号改版,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声明:
本平台只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添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