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ExMzU1MA==&mid=2654068163&idx=1&sn=d1477921f87beeffa8fa4362524cf3c8
导读:
本周,我们将推出“安吉游戏”专栏的第三个专题“‘安吉游戏’中的材料”,共四篇,敬请关注。今天推出的是第一篇《游戏材料设置的安吉实践》。
安吉的教师在经历了设置高结构、观赏性、一次性、示范性游戏材料的无奈和疲惫后,渐渐发现:教师设计的玩法越多,幼儿自主的空间就越小;材料的观赏性越强,幼儿的参与度就越低;材料更换越频繁,幼儿的创造机会就越少……在本文中,程学琴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在材料设置方面的行动研究,他们的做法既成就了幼儿,也解放了教师,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在“把游戏权利还给孩子”的变革中,如何设置游戏材料是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一步步为幼儿解除“束缚”,研制了百余种能由幼儿掌控玩法的游戏材料,让幼儿百玩不厌,进行深刻而复杂的学习,既成就了幼儿,也解放了教师。
▌一、走出原有游戏材料设置中的困境
改革初期,我们提出把游戏权利彻底还给幼儿,让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是,如何在游戏材料的设置上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这是一个难题。我们遵循“追问到底,回答清楚,行动到位”的原则,不断反思、追寻背后的真正问题,正是这样的行动研究推动我们走出了原有游戏材料设置中的困境。
(一)提供的高结构玩具无法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的放权是从户外游戏开始的。当时户外除了标配的高结构大型玩具外,其他可玩的游戏材料少之又少,幼儿的玩法受限,每天一小时的游戏也变得无趣了。为什么幼儿不喜欢我们花高价购买的大型玩具呢?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大型玩具的功能是固定的,幼儿在轮流等待中天天玩同样的游戏,自然就缺乏挑战性了。有意义的游戏应该具有可变性、复杂性、挑战性、冒险性、创造性等特征,而高结构玩具无法支持幼儿玩这样有意义的游戏,无法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二)陷入不断为幼儿设计新玩具的恶性循环
针对大型玩具玩法单一、缺乏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开始尝试自己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玩具。我们找来废旧的涂料桶、轮胎做成可晃动的浪桥,找来麻绳编织成网,找来木板和绳索制成云梯,等等,将它们组合成对幼儿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性要求更高的玩具设施。然而,幼儿不久就又熟悉了玩法,没有了新鲜感,失去了兴趣。针对这个现象,我们设想:如果再提高些难度,幼儿是否就会有兴趣了呢?
于是,我们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云梯的高度和爬网的坡度等,带给幼儿新的挑战,但是不久我们再次遭遇同样的问题。我们反问自己,难道我们要一直走在不断为幼儿设计“新玩具”的路上吗?无奈中,我们醒悟过来:我们新设计的玩具本质上跟购买的大型玩具没有多大区别,它们的玩法还是单一固定的,幼儿无法根据自身的游戏需求去创造新的玩法、调整难度。原来我们不经意间陷入了不断为幼儿设计“新玩具”的恶性循环。
(三)疲于自制和收集观赏性、一次性、示范性的游戏材料
在改革初期,受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我们一度疲于自制和收集观赏性、一次性、示范性的游戏材料。那个阶段,我们把室内游戏材料的设计做到了极致。比如,在区域游戏“竹乡熊猫之家”中,教师们使用竹子这一地方资源制作了餐桌、餐具、炊具、衣柜、玩具架、小床等,而且都加上了熊猫形象的元素。他们认为让幼儿穿上扮演熊猫的衣服游戏会比戴着熊猫头饰游戏更加生动有趣。
于是,他们骑着自行车找遍了县城的缝纫店,终于找到了黑色和白色的绒毛布料,然后加班加点设计好服装样式,请师傅缝制。这些以观赏性为主的材料几乎没有留给幼儿创造新的玩法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幼儿在游戏时只需假扮熊猫喝茶、吃东西、阅读等即可,完全失去了替代和想象的机会。幼儿园之间、班级之间还形成了互相攀比怎么把玩具做得“更精美”“更有特色”的风气,教师没有把精力放在研究游戏、研究幼儿上。对于这样花大力气制作的一整套游戏材料,教师总是叮嘱幼儿不要弄坏。可是,幼儿玩了几次就没有了兴趣,都想逃避。教师仍坚持安排幼儿去玩,不玩一年半载绝不更换。
除了观赏性材料,教师还制作了很多一次性材料和示范性材料。一次性材料是指教师每次都要重新收集、制作的消耗性材料,示范性材料是指教师为了展示玩法和操作步骤而制作的材料。教师为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陷入了疲于收集、制作的困境,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也辛苦了自己。
▌二、让幼儿成为游戏设计者
经历了设置高结构、观赏性、一次性、示范性游戏材料的无奈和疲惫后,我们发现:教师设计的玩法越多,幼儿自主的空间就越小;材料的观赏性越强,幼儿的参与度就越低;材料更换越频繁,幼儿的创造机会就越少。这些发现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玩法固定的大型玩具还要吗,舍去了高结构的大型玩具后,幼儿玩什么?教师不设计游戏材料的玩法,幼儿会玩吗?游戏材料不及时更新,幼儿会继续保持游戏兴趣吗,幼儿的游戏水平还会提高吗?
(一)舍弃玩法固定的高结构玩具
教师不设计游戏材料的玩法,幼儿会玩吗?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开展行动研究,不设定任何玩法,重点观察幼儿会不会玩,会怎么玩。我们很快发现,游戏场上的几根绳索就能让幼儿玩得不亦乐乎。原来他们在玩“烤羊肉串”的游戏,大地是火盆,绳子是串羊肉的竹签,身体是羊肉,手脚攀在绳子上就好像串在竹签上,来回走动的几个幼儿是在撒“调料”,“羊肉”努力控制自己的身体使之不掉入“火盆”……幼儿在该游戏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我们还发现,几个幼儿用几块砖头、几根木棒、几片树叶就玩起了烧烤游戏,他们用砖头搭建了烧烤台,用木棍当柴火,用树叶替代烤鱼烤肉,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这些情景给我们的启示是:幼儿完全有能力去设计属于他们的玩法,我们必须赋权,让幼儿成为游戏的设计者。我们眼见为实,发现不设计、不装饰,幼儿照样会玩,而且玩得很欢。因此,我们形成了以下理念:不设定游戏材料的结构,让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
与此同时,我们开启了一场拆解高结构大型玩具的行动,拆卸后的部件依然留在游戏场供幼儿选择使用。我们发现幼儿赋予了这些部件许多精彩的玩法,他们不断地开发材料的功能。
(二)寻找和研制能由幼儿掌控玩法的游戏材料
我们发现,若要让幼儿百玩不厌,游戏材料应该是可变的,这样幼儿可以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自由掌控,不断创造。我们进行了大范围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童年的游戏记忆中、与专业人士的交谈中寻找灵感,了解人们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游戏是什么,有哪些百玩不厌的游戏材料,他们当年是如何玩的。
1.从童年游戏记忆中搜寻
想起小时候人人喜欢爬高爬低,我们就把自己童年时喜欢的直梯、人字梯搬到幼儿园作为游戏材料。我们观察到幼儿乐此不疲地把人字梯搬来搬去,在人字梯上爬上爬下,还喜欢在两架人字梯之间架上直梯来回行走。接着,我们又投放了可供幼儿任意搬动的2~3.5米长的木板,支持幼儿将木板与梯子自由组合,幼儿很快在游戏中设计出了平衡桥、梯子滑梯、跳水台等符合自身游戏水平的“玩具”,并且不断地变换组合、调整难度、挑战自我。依据对幼儿玩法的观察,我们陆续增加了不同高度和宽度的人字梯、直梯以及不同长度和宽度的木板,丰富了游戏材料的层次性,给幼儿自己设计玩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在关于“童年最难忘的游戏是什么”的访谈中,有很多人提到了躲藏游戏,回忆起那些可以自由进出的空间,以及享受把自己的身体隐藏其中的过程。据此,我们找来很多大水缸和运货用的大木箱,投放到户外游戏场,幼儿或爬进爬出,或躲在里面小憩,或与梯子、木板组合着玩。在进一步的观察中,我们发现这些水缸和木箱太重,幼儿无法移动,因此,我们进行了改进,用轻便的木板制作成四面有门、有孔的箱子,方便幼儿移动和随意进出、上下。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在的木箱有了不同高度、不同孔门、有无滑轮等多种类型。幼儿可任意将不同的木箱与木板、梯子等组合起来,不断创造新的玩法。
2.找专业人士访谈
有一次,我们询问建筑工程师:在你看来什么建筑材料既是最基本的又是最复杂的?他说砖块是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又可以建构各种复杂的墙体。于是,我们搬来了粘土砖和轻质砖,幼儿的游戏果然很精彩。但砖头易破损,幼儿的手还会磨出水泡。于是,我们又到竹木加工厂找来木头,锯成砖头一样大小的木块。为了解决木头易发霉的问题,我们就用火烧加高温水煮的方法对木块进行炭化处理,如今的积木已更新为优质天然的原木积木。这种积木保留了砖块的真实尺寸,幼儿在抓取、搬运时能发展手部肌肉、臂力以及身体协调性。最为重要的是,幼儿可以在自己创建的世界里真实地钻、爬、跳、躺……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地与材料互动。最初这些积木块只有单一的长方体,还不能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积木之间复杂的关系。后来,我们在观察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地增加圆柱体、正方体、三棱柱等积木,每种形状的积木都有3~4种规格,其中蕴含倍数关系,这有利于幼儿在持续的游戏中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
3.到生活中去收集
有了如何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的正确理念和朴素资源观,我们发现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和生活用品都是可贵的游戏材料。我们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访谈信息以及观察发现,幼儿除了喜欢爬上爬下、来来回回、进进出出,还对旋转和滚动现象情有独钟。据许多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士对游戏的回忆显示,男孩子会拿家里的木桶箍玩滚铁环游戏,会拿家里的双轮车去斜坡玩溜车游戏,会到山坡上玩滚石头游戏,以体验旋转和速度带来的刺激感。于是,我们就在生活中寻觅可以滚动的材料,废旧油桶就是这时走入安吉幼儿园的游戏场的,幼儿学习用各种方式探索、掌控油桶。
由于油桶是封闭的,幼儿不能进入其内部,我们就设想,如果能提供既可以滚动又可以钻进去的材料,是不是可以给幼儿创造更大的挑战空间呢?于是,我们先请箍桶匠箍了没底的木桶给幼儿试玩,可木桶滚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就在那时,我们看到了堆在路边的大口径PVC水管和超大储水桶,受到了启发。PVC材质无毒,水管可以有不同的粗细,可以裁切成不同的长度,更重要的是空心的水管弥补了油桶封闭这一不足,而超大储水桶具有比油桶直径大、重量轻、幼儿可以钻入等特点。
后来,废旧油桶逐步改良为如今规格多样、安全无毒的PVC材质滚筒,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游戏兴趣。最大的储水桶直径达2米,最小的空心PVC材质滚筒直径为50厘米,滚筒的长度也有多种规格。幼儿在放倒的滚筒上或攀爬或站立或踩动,充分考验身体的平衡能力、灵敏度和对环境风险的预估能力。滚筒内部为幼儿提供了较为隐秘的活动空间,适宜的口径和长度设计可满足幼儿的钻、爬、连接等需要。滚筒还可以与其他游戏材料任意组合,幼儿不断赋予其新的功能。
4.在幼儿游戏需求中发现
我们提出用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支持幼儿在游戏中挑战自我,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最初,我们在麻袋中装满稻草做成草垫,将其投放在游戏场中供幼儿自我保护时使用。后来,我们用弹性软垫取代了麻袋草垫,数量充足的垫子既可以满足游戏中幼儿自我保护的需求,又可以当作游戏材料。不同弹性、厚薄、大小、长短的垫子在游戏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充分满足了幼儿多样的游戏需求。
综上所述,这些游戏材料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有无限的组合。幼儿可以边玩边设计,游戏的自主权得到了充分保证。幼儿通过上下、来回、进出、滑动、跳跃、旋转、滚动等行为进行假设验证,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复杂的学习。第二,源自生活。正因为游戏材料保留了生活中的原有尺寸,所以幼儿可以进入自己建构的游戏场景,玩自己设计的玩具,满足自己的游戏意愿。
(三)研究材料的投放方式
游戏材料的投放是给幼儿游戏赋权的重要环节之一,材料能否被幼儿最大限度地选择和利用,能否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往往取决于材料的投放是否开放。由于“安吉游戏”的材料具有可组合、可移动的开放性特征,所以投放时同样要遵循开放原则,减少对幼儿游戏的束缚,以进一步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在游戏材料投放方式上,我们通过行动研究,分析总结出了数量充足、分类陈列、可及可得这三个要点。
1.数量充足
游戏材料是否充足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进程。我们研究发现,随着幼儿游戏经验的不断积累,游戏情节的不断丰富,特别是保障了充足的游戏时间后,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大。比如,在材料充足的情况下,幼儿的搭建往往规模更宏大、结构更精细。反之,就会限制幼儿的想象与探索,幼儿的搭建就会规模较小、缺少细节。所以,我们不断增加材料的数量,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支持幼儿持续深入地探究和学习。比如,提供给一个大班的积木,从900块增加到现在的1500块,包含10种形状19种规格;提供给一个小班的积木,从600块增加到现在的1300块,包含6种形状18种规格。
2.分类陈列
以往,我们往往会根据游戏类型命名游戏场地,比如运动游戏区、野战游戏区、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等,并根据游戏类型在相应的区域投放游戏材料。例如,在野战游戏区,我们认为幼儿游戏需要爬、躲、跑、跳,便投放了梯子、箱子、垫子、木棒、投掷物等适合野战游戏的材料,但实际上这样的投放限制了幼儿。于是,我们改变了以游戏类型划分游戏区的做法,放下了希望幼儿在某个区域玩某类游戏的“期待”,放手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游戏。幼儿的游戏是综合的,建构中有角色扮演,运动中有建构和角色扮演等。
因此,我们依据幼儿游戏的综合性特征,将积木、梯子、箱子、滚筒、木板、垫子、小车、管子等材料分类陈列在游戏场,同类材料又根据不同规格依次陈列。这样分类投放使每种材料的呈现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幼儿自主取用。为方便幼儿组合使用材料,我们对于同一种材料采取集中投放和分散投放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以往根据游戏类型投放材料对幼儿自主游戏的限制。
3.可及可得
科学合理地陈列材料,对幼儿游戏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总结出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就近的原则,选择在靠近游戏场地且方便幼儿取用的位置陈列材料,可保障幼儿游戏时随用随取。二是根据场地的特征合理分配材料的原则。例如,平整的硬化地面最适宜放置块状积木;开阔的塑胶场地适合投放梯子、木板、木箱、滚筒、垫子等挑战性强且体积较大的材料;坡地是体验加速度的天然场地,可滚动或可滑动的材料是幼儿探索坡地的最佳选择。
(四)设计游戏材料的使用原则
同一种材料,若使用方式不同,所带来的游戏体验也会截然不同。幼儿不受约束地使用材料时,对材料的探索会更加深入。同时,对材料进行自主管理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过程。材料的使用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材料使用的开放性
我们遵循开放性原则,解除对幼儿玩法及使用空间的限制,保障幼儿不受约束地使用游戏材料。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游戏材料的玩法不受限制。与幼儿充满想象不同,成人往往容易受到固有认知的限制,陷入惯性思维,比如,认为垫子仅仅是放在地面作防护用的,当看到幼儿把垫子架在人字梯上面或探索垫子的其他玩法时,成人甚至还会制止,并且继续引导幼儿发挥垫子的防护功能。这种看似正确的材料使用方式,实则无形之中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性。
二是游戏材料的使用空间不受限制。以往,幼儿只能在指定区域使用指定材料,游戏中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实际上我们发现,幼儿在沙池中建围栏时需要积木,幼儿在平地上用积木搭建高楼时需要梯子,幼儿在山坡上探索坡度和加速度时需要积木和梯子等。
幼儿在室外游戏时也需要室内材料的辅助,其中书写类、工具类材料是室内外流通最为频繁的材料。室外游戏时,幼儿常常需要用纸、笔等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需要用放大镜、温度计等辅助观察,需要用剪刀、胶水、画笔、卡纸等制作游戏道具,需要用磁铁等来验证他们的假设,等等。甚至,许多时候幼儿会把室内的某些材料带到室外,验证种种游戏猜想或进行各种探索。因此,我们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允许幼儿跨区域使用材料。比如,在涂鸦区、山坡、沙池,幼儿都可以使用梯子。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游戏需求,把滚筒、木板拿到沙池里,将积木、滚筒移到小树林,甚至把积木拿到涂鸦区、玩泥区,等等。对于室内外的所有材料,我们支持幼儿互通使用。没有了使用区域的限制,材料的使用方式变得更为开放,游戏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
2.材料收纳、整理的自主性
“安吉游戏”的材料数量多、体积较大,每次幼儿的游戏结束时,场地上都是游戏材料。成人眼中耗时耗力的材料收纳与整理的过程,恰好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幼儿在搬运、整理材料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分类的认知和学习,锻炼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养成坚持、合作互助、负责任等品质。教师从小班开始就培养幼儿自主收纳的习惯,所以幼儿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将整个操场的游戏材料一一归位。
此外,为了便于幼儿自主收纳和整理,教师在放置游戏材料时要做到让幼儿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
一是看得见。在收纳、摆放游戏材料时,我们需根据幼儿的身高充分考虑他们的视线范围,收纳架、收纳筐、挂钩都要设置在幼儿看得见、高度合适的地方,材料之间要避免互相遮挡。二是拿得到。我们以适合幼儿身高、臂长等身体条件为标准设计收纳设施,特别是收纳架的高度与深度都要符合幼儿的身体特点,以支持幼儿顺利拿取高处、深处的材料。这样既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效率,又便于幼儿自主收纳和整理。三是放得回。主要是让收纳设施与游戏材料具有对应关系,清晰醒目的收纳标记有助于幼儿顺利地将材料分类归位,提高收纳效率。
安吉幼儿园的游戏材料数量充足,可移动可组合,玩法不限,为幼儿持续使用提供了可能性,把教师从自制游戏材料的疲惫中解放出来,保障教师将有限的精力、宝贵的时间用在观察游戏、研究游戏、研究幼儿上,让教师在游戏中不断地发现幼儿了不起的表现,体验职业的幸福感,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附:答教师有关游戏材料的几个问题
放手让幼儿游戏后,教师投放了很多游戏材料,这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让教师产生了一些困惑。下面回答其中两个问题。
问题1:游戏材料需要频繁更新吗?
答:首先,频繁更新游戏材料不利于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新的玩法。幼儿刚接触新的游戏材料时,首先发生的是尝试性游戏行为,他们往往通过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方法了解材料的性质和功用,即先弄明白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能用来干什么,然后把它们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变换着花样以不同的方法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试图发现事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们探索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这还能用来干什么?换种方法会怎么样?等等,幼儿会变换着花样玩同一种材料,幼儿对材料特性越熟悉,就越能在游戏中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而如果频繁更新游戏材料,往往会让幼儿总是处在了解、熟悉材料的初级阶段,进入不了真正的创造性探索阶段。
其次,可移动、可组合的游戏材料给幼儿自己在游戏中调整难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一种不断探索新行为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行为水平,总是尝试略高于自己原有水平的新行为,从而获得新的经验。在游戏中,幼儿自己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能“小步递进地自我发展”。由于我们的游戏材料有100多种规格,幼儿可以创造出无限的组合方式,不断提升游戏难度,不断给自己带来新的挑战,以此来满足自己小步递进发展的需要。幼儿既可以在当天的游戏中不断地调整难度,也可以在长期连续的游戏中一次次更新玩法与挑战自我。
问题2:游戏材料需要按年龄段投放吗?
答:我们的每一种游戏材料都有4~5种规格,多样化的材料适合所有幼儿。比如,人字梯有0.8米、1米、1.2米、1.5米4种高度,滚筒有0.6米、0.8米、1米、1.5米4种长度,箱子有边长1米、1.2米、1.5米、2米4种规格,等等。多样的规格和充足的数量,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游戏水平和行动能力作用于材料,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比如,这些游戏材料中的最小规格一般都适合小年龄或行动能力较弱的幼儿使用,但行动能力较强的小年龄幼儿也有机会自主选择更大号的游戏材料,从而确保了幼儿是按发展水平来自主使用游戏材料,而不是按年龄段。
由于游戏材料不按年龄段投放,幼儿有三年的持续探索机会,从而保障了幼儿游戏经验获得的连续性,幼儿得以在游戏中验证、迁移、巩固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度学习。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央视纪录片《我的游戏童年》,发现游戏的精彩(附视频链接)
【4】刘焱:幼儿园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因公众号改版,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声明:
本平台只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