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ExMzU1MA==&mid=2654036377&idx=1&sn=b11d8a2718c4263c160a5ab1841cb840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观察与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做法是教师记录幼儿在园期间的一段行为表现,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给予分析和判断,〔1〕进而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策略。个案观察记录简便有效,实施方便,备受一线教育工作者欢迎。
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关于幼儿园观察记录的研究已有不少,但缺乏对某种专门类型的观察记录及其文本进行细致研究的文献;有关文献多为在职教师的经验分享,对教师撰写文本内容的分析较少。
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对幼儿园教师的个案观察记录撰写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个案观察记录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提高教师行为观察的能力和个案观察记录撰写的质量。
1.样本
本研究先后收集了117位幼儿园教师的217份个案观察记录。按照一位教师选取一份的原则,随机选取117份个案观察记录作为分析样本。同时,对提供个案观察记录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选取一位省示范幼儿园的管理者和三位幼儿园教师(其中两位来自公办幼儿园,一位来自民办幼儿园)作为访谈对象。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研究者以每篇个案观察记录为分析单位,对其进行编码,并针对其内容设计了七个分析维度,即观察时间、地点、目标、对象、行为描述、分析/评价和教育措施,其中在后三项下设更小的分析维度。如,行为描述从字数、表现形式(纯文字,还是文字与图片兼有)、内容类型(侧重儿童发展的哪一维度)、一日活动环节(是生活活动、教学活动还是游戏活动)、是否围绕观察目标、是否客观、是否详细等维度进行评价。
研究者还就幼儿园组织教师撰写个案观察记录的现状、教师对撰写工作的认识和态度、计划和开展撰写工作的实际情况等内容,设计了《幼儿园教师个案观察记录撰写情况调查问卷》,之后通过网络和现场发放的形式,对提供个案观察记录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1.教师普遍认同和理解撰写个案观察记录的意义,但部分教师表示“不情愿”
调查显示,80.34%的幼儿园教师认为撰写幼儿个案观察记录的首要目的是让教师了解每一名幼儿的发展状况,其次是帮助教师了解和检查自己开展的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占66.67%)、帮助教师梳理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策略、方法(占61.54%)。
此外,一些教师认为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园长了解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占33.33%)、可以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占23.93%)。可见,绝大多数教师认同撰写个案观察记录的意义。
研究还发现,三分之一的教师愿意撰写个案观察记录,但有近四成的教师(占37.61%)持模糊或模棱两可的态度,还有部分教师(占29.06%)“不情愿”做这项工作,这种态度导致部分文本出现内容篇幅异常短小、文本结构不完整、内容重复等问题。
幼儿园教师不愿意写个案观察记录,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撰写个案观察记录产生的笔头工作较为沉重。教师认为“要做大量的文字、图片工作,使案头工作更加复杂”“幼儿园对个案观察记录的篇幅或数量要求太高”。
如,30.77%的幼儿园要求教师每个学期提交个案观察记录5~11篇,29.06%的幼儿园要提交12~19篇,24.79%的幼儿园要提交20篇以上;还有许多幼儿园对个案观察记录有格式和字数上的要求,有些甚至要求教师每篇要上千字。
这不仅给教师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更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正如访谈中教师所说的:“说实话,不是有很多时间去完成,要花特定时间在特定条件下去观察某个孩子。平时的一日生活,都被各种活动填充,琐碎的事情很多,做个案观察记录是要花时间静心去做的。”
二是教师的工作没有得到园方的反馈。59.83%的教师提交个案观察记录后收到过幼儿园的意见,还有近四成的幼儿园对教师上交的个案观察记录没有反馈。教师撰写个案观察记录后如果长期得不到意见反馈,教师对该项工作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2.教师具有一定的个案观察意识,但撰写个案观察记录的能力有待提高
记录是对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的整理和反思,“使解读、重温和评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2〕研究发现,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个案观察意识,69.23%的教师会在平时做好个案观察记录,58.12%的教师在撰写个案观察记录时会写上观察目标。这印证了以往研究者发现的“教师个案观察意识强并具备确定观察目的的一般能力”。〔3〕
虽然教师具备一定的个案观察意识,但在撰写个案观察记录中仍存在一定问题。通过文本内容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撰写的个案观察目标常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把教育活动目标和个案观察目标等同起来,如把个案观察目标写为“培养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友好相处”“幼儿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体验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
二是混淆了个案观察目标对象,如把个案观察目标写为“幼儿做错事要冷处理”,但记录却是“每次洗手时我总叮嘱孩子不玩水,不弄湿袖子,可洋洋就是记不住,多次提醒也无济于事,衣袖常常弄湿。于是我轻轻地对他说:‘你愿意做观察员吗?’洋洋眨巴着眼睛问:‘老师,什么是观察员?’我回答:‘就是站在水池边检查小朋友洗手,看谁洗手洗得快又好。’洋洋听了可高兴了,马上跑到水池边认真履行起职责来”。
这一案例中个案观察目标是从教师的角度撰写的,体现的是教师对幼儿行为发生后采取的教育措施——冷处理,但文本主要描述了幼儿的行为和接受教师提示后的反应,所以撰写的个案观察目标有误,教师应该针对幼儿来确定个案观察的目标和重点。
同时,教师在实施个案观察前通常缺乏详细规划,只有19.66%的教师会在个案观察前做好计划。这导致出现个案观察目标缺失、个案观察目标与行为描述不相符等现象。教师收集和整理幼儿行为表现的方式也比较随意,超过一半的教师撰写个案观察记录时凭借自己的经验(占54.70%),不少是在事后回忆进行记录(占45.3%),这导致个案观察记录内容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还有33.33%的教师在开展个案观察活动时不明确自己应该看什么。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教师自身专业修养有限。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中45.3%为专科毕业,部分教师来自非学前教育专业,他们在入职前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有限,因此在观察活动中缺乏一定的技巧。如一位教师所说:“以前我上学时基本上都是学跳舞、唱歌、画画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虽然也学,但都是上课听老师讲讲就完事了。当时也不重视这些理论知识,把兴趣放在了教学技能上,认为要是不会跳舞、唱歌等就不能进幼儿园,对教育理论不熟悉不影响当老师。现在才知道,学好教育理论对教师以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二是幼儿园教师个人的反思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一位成功的教师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和反思的对象,考察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他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反思中获得发展的。〔4〕
而现实中不少教师认为撰写个案观察记录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当天做完观察,简单写完个案观察记录后就放在一边,没有仔细思考撰写的个案观察记录是否还有缺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撰写个案观察记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3.多数教师能客观描述行为发生的过程,但往往忽略了行为细节
通过文本分析发现,76.06%的幼儿园教师能客观描述幼儿的行为过程,还有23.03%的幼儿园教师使用了评价性语言或主观性偏强的词汇,如“内向”“不自信”“做事犹豫”“动作发展慢”等。有的个案观察记录过多表达了教师对幼儿的主观印象,记录的不是幼儿的完整行为,而是教师对幼儿的主观评价,外加一点幼儿的动作和语言。
在对行为描述的详细性进行分析时发现,多数教师(占54.7%)对行为的表述清晰,但有一部分教师(占45.3%)存在描述事件不完整、缺少语言和动作细节等问题。
如,“婷婷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积极性、主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今天上午外教教英语时,婷婷开始主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下课后我主动找到婷婷,对她说:‘今天表现真棒,你以后会做得更好的。’”
这样的记录是教师无目的的记录结果,忽略了幼儿行为发生的完整过程,遗漏了很多有价值的行为细节。教师并没有仔细观察婷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怎样的提高、上课时的表现和过程到底是怎样的,从而导致整个个案观察记录没有重点,可读性较差。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观察过程中教师易受前期成见的影响和易犯“观察者放任现象”的错误。前者是指教师个人对幼儿的原有认识影响了教师的观察,使其可能会不自觉地掩盖或忽略一些有价值的行为;后者是指观察者在观察某一对象一段时间后,觉得对个案观察对象的行为有所掌握,在后期观察中有意无意地降低了观察的要求,凭着以前的“老经验”来进行记录和判断。〔5〕
二是教师记录幼儿行为的方法不到位。教师在撰写个案观察记录时,很多时候是靠后期回忆记录,而回忆往往有遗忘和不确定的地方,从而导致个案观察记录中很多细节描述不到位。
三是教师不明确个案观察目标。这很容易使个案观察记录内容出现遗漏。如一位教师所说:“一般我都是把遇到的印象深刻的事记下来,也没有什么计划,觉得有价值的就记下来。”
4.部分教师能参照一定标准分析幼儿的行为,但分析与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当教师观察记录到幼儿的某一段语言、行为表现之后,它就会变成一种信息,需要教师去理解,并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解释。〔6〕
研究发现,73.5%的教师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时没有参照标准,只是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和特点进行解读;有小部分教师能参照一定的分析维度,如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进行分析。在117份文本中,61.54%的文本能够围绕观察重点进行分析,65.81%的文本分析有事例支撑,45.3%的文本有理论支撑。
然而教师在分析时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分析/评价没有与幼儿行为、个案观察目标紧密联系。教师在分析/评价中只是单纯地写了分析/评价,没有将分析/评价与幼儿的行为和个案观察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无法解释个案观察记录中幼儿的行为,导致分析/评价、幼儿行为、个案观察目标三者不统一,特别是行为描述与分析和个案观察目标严重脱节。
二是用“成人化”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发展情况。教师在对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时,有时会将幼儿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发展阶段、规律、特点等判断成幼儿的“不良行为或表现”,即用“成人化”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往往忽略了幼儿的本能和天性,导致出现太多教条式的说教。
5.教师采取的行为改进措施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部分缺乏实质意义
在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后,教师会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以契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且大部分的教育措施具有针对性(占51.28%)和可操作性(占74.36%)。
但通过文本分析发现,11.11%的教师提出的措施过于空泛,只是简单罗列要点,没有实质意义,如“多给孩子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幼儿知道持之以恒的道理”;11.97%的措施内容混乱,混杂了其他内容。
调查发现,当前教师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六类,其中最常用的是师幼互动与交流(占55.56%),其次是教学策略的调整(占46.14%),环境材料的改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分别占21.37%和31.62%,此外还有同伴互助(占27.35%)和家园合作(占17.95%)。
在案例“我不想在美工区玩”中,教师为提高幼儿参与美工区活动的积极性,综合使用了三种措施。
一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注意幼儿练习时间的合理分配,遵循先密后疏的原则。即开始时让幼儿练习的时间短一些,练习次数多一些;当幼儿具备一定的技能后,让幼儿练习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二是教师改变环境或材料,“改变美工区材料,除了手工材料外还增添了绘画材料,以此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
三是教师与家长合作,“与家长联系,平时在家多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1.将撰写个案观察记录作为提升教师反思能力的手段,提高个案观察记录的质量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把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视为一种专业核心能力。个案观察记录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通过撰写个案观察记录,教师可展开对教育现象的思考、教育问题的研究。借助个案观察记录,教师可对教育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对彼此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7〕
为此,幼儿园管理者应借助个案观察记录的撰写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而不能因为对观察“量”的追求而磨灭了教师开展该项工作的热情。
当下,幼儿园更应该追求的是个案观察工作的“质”,而非“量”。幼儿园可以减少教师上交个案观察记录的数量,提出提高个案观察记录质量的要求,让教师着重于将每一篇个案观察记录写详细、写好,以此来提高教师撰写个案观察记录的水平,让教师在“吃透了”“搞明白了”“熟练了”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个案观察记录的质量。
2.围绕教师的现实需求开展培训,提高教师个案观察记录的撰写能力
幼儿园可以对本园教师进行调查,或对教师上交的个案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切实了解教师在撰写个案观察记录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能力培训或相关的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个案观察记录的撰写能力。
幼儿园还可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将教师的个案观察记录作为素材,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观察记录案例编辑成册,设计问题让教师进行思考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教师围绕“个案观察记录要观察什么”“个案观察记录各部分的特点和要求是什么”“观察者的角色身份是什么”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帮助教师明确个案观察记录文本中的背景信息、观察目标、行为描述、分析/评价、教育措施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这些编辑成册的案例可为教师提供参考和模仿的对象,可以为教师指引方向,提供全面看待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新视角,包括“看”哪些方面,具体用什么标准去“看”,“看”了之后得出怎样的结论等,同时也能为教师提供什么时候收集证据、怎样收集证据、如何呈现证据,如何运用评价结论的参照方案。〔8〕
3.着重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个案观察分析是对幼儿出现的行为进行解释,阐述行为发生背后的原因。对个案观察记录内容的评价、反思和升华是一篇优质个案观察记录的核心。幼儿园教师在做个案观察记录分析时,要学会用理论知识来解释现象。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等。〔9〕如此,评价与分析才能有基础,个案观察记录才不会流于形式。
个案观察分析要紧紧围绕实录、围绕观察到的幼儿行为来进行,即分析中的表述一定要在行为描述中找到相应的行为事实来作支撑,不要对幼儿作绝对性的评价或假设,不能草率地对幼儿的行为作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准确性。
总之,分析必须紧紧联系幼儿的行为,避免将分析泛化。教师分析幼儿的行为时需要明确: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这一行为背后体现了幼儿什么样的身心发展特点或个体差异?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或事件?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哪些方面着手可以有效解决观察到的问题?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怎样的支持……对这类问题的思考,能帮助教师对具体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发现问题症结所在,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或调整措施,进而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司仪.教师撰写“幼儿个案分析”情况的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601(11):12-16.
〔2〕零点方案,瑞吉欧儿童.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M〕.朱家雄,王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
〔3〕吴亚英.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基于江苏省常州市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4,(2):89-94.
〔4〕柳剑.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5〕刘晶波.学前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65.
〔6〕庄爱平.观察、记录、分析、调整:幼教案例分析“四项工作”〔J〕.基础教育研究,2007,(10):47-49.
〔7〕粟高燕.观察记录撰写的原则及使用价值:来自《劳拉日记:瑞吉欧教育日记展评》的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7,717/718(1/2):25-28.
〔8〕张司仪.幼儿园教师撰写“幼儿个案分析”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9〕郭绒,左志宏.优质教育日记写作建议〔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7,717/718(1/2):29-36.
图片/网络
编辑排版/周珊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点击“”,在线订阅杂志。
幼儿 | 专家 | 干货
—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