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新华社以《网友脱口而出:“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为题在公众号发了一组小兴安岭的秋景图片和短视频,不要说10万+的阅读量了,就连留言的点赞数都是成百上千的。其中来自广东的网友“妙小呆”留言:网友们真有才,而我只能来一句“哇塞真好看”。新华社小编回复:哈哈哈哈那在评论区开始学诗吧!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同样的金秋十月,但在不同省份网友眼中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唯独相同的是对秋天的喜爱和是用诗句表达感受的方式,不禁让人由衷感慨: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得宁小朋友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坚持背诵古诗词打卡,绝不是说在将来的考试中可以保证古诗词默写的分数(试卷上的那点分数,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拿到的),而是希望他在漫漫人生路上,能用美妙的古诗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受,以一颗诗心面对将来的生活。
截止目前,我微信朋友圈中,得宁同学的古诗词打卡到了第154次,有时一次打两首诗,个别长的诗词如曹操《短歌行》等也会分成两次打,所以共计打卡诗词200首出头。
正式以“古诗词打卡”为题发圈是2021年6月9日,这也是得宁背古诗词的第三次发圈。从那天起,我坚定了打卡背诵古诗词的想法。其实,之前我是根本没有想过的,至少女儿在这个年龄时,就没有打卡过古诗词。而之所以下决心打卡,是因为我发现了得宁对古诗词的敏感。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敏感对象,这就需要家长及时的发现与捕捉。像读五年级的女儿,至今坚持的多是语言方面的兴趣班,因为她相对有这方面的天赋,如朗诵、演讲、主持等。
记得6月2日晚饭前,我整理书架时抽出了女儿的语文教材,随手翻出一首古诗,非常熟悉的题目:“江畔独步寻花”,可内容不是我熟悉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多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而是“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因为不熟悉,我就不自觉读了两遍。正当我读时,儿子放下搭到一半的积木,跑过来说要和我一起读。
读完第一遍,他就指着首句中的“师”字,神情得意地说:“这个‘师’跟我一样耶!”很多时候只有父母懂得孩子的话,他的意思是说这个“师”字与他姓名中的“师”是同一个字。他嚷着还要读一遍,这么简单的要求我当然照办。
读后我正要合上书时,他就指着读了起来,竟然一字不差。凭我对这个年龄孩子的了解,他是在背诵,而不是真的认得每个字。于是我真的合上书,让他试着背,果然一字不差背了出来。说实在,他记忆的速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当然不排除他姐姐曾经背读这首诗时,给他有了模糊的印象。我当即问儿子:“要不要再背一遍,我录下来,等妈妈下班回家了看。”他欣然答应,并且还跑过去坐在沙发的靠背上让我录。虽然录的过程中他“卡壳”了两次,没有之前一次流利,但想想这是面对镜头,有点紧张是很正常的,何况这是一首加上标题也有三十多字七绝呢。出于表达自己内心惊叹对儿子的鼓励,我将其发在了微信朋友圈中,标题是:“嘚瑟的小眼神”。我一直认为,家庭学习也是需要营造氛围的,当然不是张贴“入室即静,入座即学”之类的标语,而是陪伴阅读。
6月5日带儿子去温州书城,在路上我随口背了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当听到“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时,他笑得走不动路了。等终于笑停了后他问我,这个“村居”怎么和“高鼎”那个不一样?我很惊讶,问他,“高鼎那个你会吗?”不等回答他直接背了起来,流利到有个别字的发音没有完整就被带过去了。惊讶之余我说,你什么时候把《清平乐·村居》也背下来,我就给你发朋友圈。他自个儿念叨了起来,虽然大儿、中儿、小儿的排序没有问题,但“锄豆溪东”“正织鸡笼”“卧剥莲蓬”几件事情没能正确对应。
第二天,相隔六百多年的两首《村居》在我的微信朋友圈相会了,通过儿子还算口齿清晰的声音。
犹记去年母亲节(5月9日)那天晚上,得宁和姐姐一起背诵《游子吟》一诗献给妈妈的情形。一半是姐姐用心“排练”的功劳,一半该是之前有一搭没一搭听古诗词光盘的效果。于是接下来几天,我有意识地试探儿子还能背哪些古诗词,他说出了《约客》《元日》《悯农》《望天门山》等或长或短的诗歌。
6月9日晚上,我就有意识以“古诗词打卡3”为题发了儿子背诵《大林寺桃花》和《滁州西涧》的朋友圈,视频是在温州书城的一楼录的,那晚也带他去书城看他最喜欢的《超级飞侠》或其它读物。
所谓的“有意识打卡”,其实仅是想整理整理这家伙已经会背的古诗词。后来很多朋友问我是如何教儿子背古诗时,我都用这句话来回答。一则事实确实如此,二则掩饰我没有正经教儿子什么的惭愧。
很多时候,小朋友比大人更执着,或者说小朋友会以一种更纯粹的态度对待一件事。比如,他们会用“老师说了只有绿灯时才能过马路”的理由拉着大人的胳膊不让闯红灯,他们会觉得每个趴在地上的乞讨者很可怜要给钱等等。儿子就是以这样一种纯粹又认真的态度对待“古诗词打卡”的,有时候都是在他的督促下我才落实的。有次我和朋友吃完饭回家时快十点了,他竟然还没有睡着,听见我关门的声音,就从床上溜下来让我打卡,那晚打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和王安石的《梅花》。我也渐渐习惯了录完当天的一首或两首时,问他明天打什么,要么他自己说出诗题,要么经我或姐姐的提醒确定。
我经常感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少的“兴趣”失去了啊!可是,最终能成为习惯的多是源于真正的兴趣。而这,就需要经历一个从发现到坚持再到成为习惯的过程。
为了防止打卡“断粮”,我逐渐有意识地带得宁背一些之前在光碟中不曾听过的古诗词。
去年暑假伊始就带家人回了甘肃老家。有天姐弟俩见院墙外的空地上长着密密麻麻的青草,叶子不似别的草那样拔地而起,而是贴着地皮长,只有结了花籽的秆儿直立着,就问是什么草。我回答说是车前草,并且用家乡话说了那种草的叫法,他们觉得既陌生又好奇。儿子一脚踩下去,抬起来,那草叶不折也不弯,一切如故,显得很倔强的样子。我跟他们说这种草在《诗经》里都记载了,叫芣苡。说着我就给他们背了一遍,他们跟听绕口令似的,都说也要背这首诗。于是姐弟俩有空就“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7月11日下午带他们去红军会师纪念园,也算是兑现带他们回老家也算顺便旅游的承诺。甫一走进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迎面就是毛、周、朱、彭等九位将领的塑像,背后墙上是金光闪闪的毛体书法条幅。儿子问是什么字。我说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边说边念了起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个娃也很习惯,跟着念了起来。
看着弟弟每晚如约的古诗词打卡,女儿有天跟我说她也要打卡。如果说,想让一种优秀品质辐射到另一个人,先从让对方感到羡慕开始。我答应了女儿,但要求打卡不能只是古诗词,而是要以小古文为主,约定期末考后开始。于是,我6月30日的朋友圈中有了女儿的第一次小古文打卡,内容是庄子的《梦为蝴蝶》。接下去渐渐接触了《韩非子》《吕氏春秋》《世说新语》《史记》等古籍中的经典故事,后来打卡《论语》,长则两章,短则三四章。中间也间杂打卡了一些较长的古诗词,如苏轼的《定风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有时,我会特意安排姐弟俩的背诵积累,互相知道对方在背什么也比较有意思。比如姐姐背《短歌行》,弟弟背《长歌行》,结果发现名为“短”的实则更长。再比如姐姐背节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射虎”时,让弟弟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卢纶的《塞下曲(其二)》。
在我给两个娃打卡的日子里,很多朋友来所谓的“请教”,我是怎么让孩子记住这么多诗歌或小古文的。想必还是得益于我和他们的习惯。个人认为,养成习惯之前的一步应该是自觉,再往前推一步应该是重视。作为一个教龄15+的中学语文教师,深知积累的重要性,所以对背诵古诗词这些我是在乎的,也是重视的。
中小学有很多的背诵篇目,其意义首先是所背内容本身的营养,其次是通过背诵培养起来的学习品质,比如不能随意添字漏字,虽说有些句子多一字少一字对理解意思关系不大,但语言的味道就差远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朴素的感觉,就是认为记忆对学习很重要,而能促进记忆的,就是背诵。所以很多时候我时一逮空儿就随口背出几句诗来,儿子会问这是什么诗;有时候我会把一个句子连续重复几遍,儿子笑问我是不是“卡带”了;有时候我会通过自己背上句儿子接下句的方式巩固一首诗的背诵,直至背熟。
这个年龄的所有背诵,都是童子功。犹记女儿幼儿园朗诵表演时,背会了《将进酒》。今年看弟弟背时,她说很多忘记了。可当她拿起书读了两遍时,就能流利背下来了。儿子打卡的大多数古诗词是跟我背的,为了带他背,我也得背,毕竟我也有自己的童子功。对了,《将进酒》是看儿子在ipad上看视频背会的。有天朋友给我发了郭达诵演的方言版《将进酒》,我点开看,儿子看得乐不可支,几天后他用陕西方言背了《将进酒》,还模仿了郭达的动作。
有次我将跟砖头似的《唐诗鉴赏辞典》用后忘记放回书架,结果我看到儿子在书房地上翻来翻去,他竟然在姐姐的指点下学会了查目录。我跟他交流了一会儿,看他翻找自己会背的诗歌,每找到一首,就要小激动一下,就跟我在哪本书中翻到了自己的作品一样。
回想整个过程,得宁能坚持背诵诗歌很重要的一点,是四幼“一周一诗”活动的惊喜。每周一放学回来,就说这周晨会时背了哪首哪首诗,有时候说林老师杨老师让他上台表演什么什么诗,这些都给了得宁小朋友莫大的鼓励。都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就我的经验来说,愿意的事情是不要这个天数的,但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形成合力。这个时代里,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忙忙碌碌,但无论怎样,都希望两个孩子出于热爱,将背诵古诗词的习惯保持下去。
撰稿:师得宁爸爸
一审:金 笛
二审:厉 跃
三审:蔡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