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REDITOR’S NOTE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园的活动都是依据儿童的兴趣而生发的,孩子的游戏活动才更有可能丰富深入下去。
在前段时间“美丽的怀集”主题活动中,植老师带着班级孩子去到了文昌塔写生,并通过自主游戏时间的观察,植老师发现孩子们对于文昌塔这个建筑特别感兴趣。正是如此,一个关于搭建文昌塔,持续了一个多月的生成活动也由此诞生……
(*注:案例选编自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幸福街道第一幼儿园 植洁华《文昌塔》)
01
文昌塔到底是什么形状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建构区准备搭建文昌塔,一一说:“我们先来搭文昌塔的底部吧。”于是孩子们开始文昌塔底部的搭建。最开始孩子用平面的积木小心翼翼地搭建成了一个“圆形”,但由于搭建的空间小,孩子们搭第二层的时候就遇到问题了:不仅搭不稳,而且和文昌塔一点都不像。庆庆说道:“感觉塔的形状错误了。”于是孩子们再次观看图片,我引导孩子就文昌塔的几张图片和他们的搭建的形状进行比较。
孩子们拿起图片数起来:“1,2,3,这样看有三条直直的线,后面看不到呀?”
教师:“你们再仔细观察观察,文昌塔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
由于照片是平面图,孩子依然无法更好的理解文昌塔的形状,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演示法”让孩子观看他们搭建的图片跟文昌塔的图片对比。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能知道文昌塔有几个角?几个面?”
一一:“用手机拍张后面的图。”
庆庆:“叫妈妈带到文昌塔实地参观。”
其他小朋友都觉得庆庆的想法不错,于是到周末孩子们就跟家长带着目标一起到文昌塔进行实地观察、拍了照片回家观察文昌塔的形状。
星期一孩子们就文昌塔的形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了起来,最后大家都同意庆庆和一一“文昌塔有六条边”的说法,说着一一就拿了粉笔在地板上画起了设计图。庆庆说:“要不我们先来搭一次,看看是否能搭起来。”大家都同意庆庆的提议,先拿来三块平面积木竖着围成了起来,但是材料容易倾倒,六条边不对称,孩子们想放弃了。
我通过提开放性问题和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让孩子们理解到“六边形是六条边相等对称的。”看完后,孩子们再次到户外场地进行搭建,这次每条边孩子们都用三块围成六边形,再用平板积木垒高,文昌塔六条边塔身的基本雏形也就完成了。
教师分析
由于孩子缺少搭建经验,再加之对文昌塔的形象和结构认识不够,缺乏细致的观察,所以一开始搭建底部造型时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孩子们却不知道如何解决。
此时,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文昌塔图片和实物,同时借助多媒体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建构六边形的轮廓经验,逐一破搭建的难点,进而帮助他们体验到挑战的经验。
02
材料不够怎么办
文昌塔第一层搭建成功后,孩子们准备用这个方法搭建第二层,可是淑媛发现积木材料不够了,大叫了起来:“不好啦,材料不够了。这种形状的积木差不多用完啦!”
庆庆:“我们还要搭四层哦,不够怎么办?”
一一:“要不我们用圆柱形积木吧。”
庆庆:“不行,圆柱形的积木搭上去是圆圆的,我们的文昌塔是六边形的,会不像的。”
说完后,一一就绕着文昌塔走了一圈,还是没有想到办法。
教师:“你们再想一想,用什么材料能把五层楼成功的搭上去?你们可以在教室转一转。”
庆庆:“要不我们换材料吧,把积木换成纸箱吧。”
教师:“你们想到了用牛奶箱。我很好奇你们为什么不用积木而选择了牛奶箱呢?”
淑媛:“因为牛奶箱的面积大,积木的面积小,牛奶箱不会容易倒,并且文昌塔的每一条边都用三个牛奶箱搭,它们都是一样大。”
这个主意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于是他们就换了材料重新开始搭,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第一层搭好了。
教师分析
文昌塔第一层的建构基本解决了文昌塔整体的型,后续的建构基本是同一技能和方法的不断再现,对于孩子来说挑战并不是很大,但单一的平面积木却制约了后续的建构活动。
这时我找准时机介入游戏,引导孩子去寻找替换的材料,支持运用异向思维法引导幼儿改变当前的思维定式,帮助幼儿获得新的材料经验。
03
文昌塔的楼梯怎么做
第一层做好后,程程说:“没有楼梯怎么上去二楼、三楼……啊?”孩子就坐下来讨论,该选择什么材料做楼梯。讨论后他们选择了长条的木块作为主材料,你一块我一块地慢慢往上放,可是到楼梯搭建到一半,庆庆说:“我们应该一层一层地铺上去,每一层多放一块就可以了。”大家按照庆庆的方法成功地搭建楼梯。
孩子们盖起了楼面,拿起材料想着搭第二层了。
教师:“我很好奇你们怎么上去呢?”
庆庆:“把楼口割开。”
教师:“那你用什么办法知道楼梯长度的起点在哪里?宽度的起点在哪里?”
孩子们就这个问题围在一起讨论,但依旧没有讨论出来结果。于是我鼓励孩子把问题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商量讨论,用视频方式记录下来。
第二天,庆庆来到幼儿园第一时间找到老师说:“植老师,昨晚我跟妈妈一起商量了,怎样知道楼梯长度的起点和宽度的起点在哪里啦……”
教师:“那有什么办法呢?”
庆庆叫起了同伴坐在一起:“用尺子量一下檐有多长,再量一下楼梯的长度有多长,例如檐是5厘米,就在楼面上面量出5厘米,楼梯长度是18厘米,就在楼面量18厘米……再用刀子割开,就可以顺利上二楼了。”
其他小朋友都赞成了庆庆的说法,大家就行动了起来,顺利的把楼梯口割开了。接着就往上搭二楼,二楼很快的搭好了,孩子们就拿起积木想搭楼梯,一一却发现楼面是凹下去的。孩子们绕着材料柜走了一圈,庆庆和一一都觉得可以用牛奶箱试试,并就怎么连接楼梯到三楼进行了讨论。
讨论后孩子们就行动起来,用牛奶箱搭了楼梯,再测量出楼梯的长度、宽度有多长,用工具进行隔开楼梯口。孩子们每一层楼梯都顺利的搭好,效果良好。
教师分析
在搭建楼梯时,幼儿发现运用递增和递减、测量、延伸和垒高的方法搭建具有不同的意义,他们发现楼面承受不住积木,进而选取了牛奶箱进行搭楼梯,但在发现怎样隔开楼梯的时候,孩子难以理解掌握楼梯口之间需要怎样做。
针对这种情况我经过多种途径,让孩子理解明白楼梯长度的起点和宽度的起点。同时利用家长资源,并允许孩子不断尝试试错,最终孩子得到了成功。
04
文昌塔怎么盖顶
文昌塔塔身部分基本构造完成,接下来需要封顶了,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用什么材料搭塔顶呢?一一认为文昌塔的塔顶和金字塔很像,可以用牛奶箱斜着搭上去,尖尖的顶用一条棍子竖起来。大家也都同意了一一的说法,一起开始行动起来,拿起牛奶箱往上摆。
放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搭六边形的塔顶并不容易,孩子容易搭成四边形的塔顶,中间的棍子不稳固,总是会倒,不仅没法把塔顶盖好,并且不美观又浪费时间。
看到孩子们有点沮丧,我通过提开放性的问题,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引导大家一起讨论。庆庆这时提出了“用KT板割六个三角形,用胶水枪粘成六边形”的方法,其他小朋友也一致同意。
于是我提供了一些硬纸给孩子示范一次,一起分工合作,有的用尺子量做出一个六边形的楼面,有的做三角形,剪好后用胶水枪粘好,做出了六个不对称的三角形,无法拼成一个六边形。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理解等腰三角形,理解等腰的特征,然后孩子们纷纷说到建构场地用KT板做一次。
这次孩子们用三个牛奶箱量出底边有几厘米,再找出两条棍子量两条侧边有多长用笔做记号割出来,用同样的方法量再割可是割出还是不对称。于是我接近孩子们,用独自KT板进行做塔顶,孩子们自己做自己的,然后把我割出的三角形和他们先前搭建的一起用胶水枪粘好,终于成功的把塔顶做好了。
教师分析
文昌塔塔顶的搭建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未果,于是我运用了平行示范策略,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孩子,并用相同的材料一起完成,但没有与孩子们直接言行交往,没有直接介入孩子们的活动,而利用自身的行为的榜样作用,暗示的方式对幼儿的搭建进行指导,帮助孩子们获得成功,并在新的技巧上有所突破。
文昌塔是具有特定形状的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不仅历史悠久,也是怀集的名胜古迹,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对搭建文昌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这个活动主题就运应而生。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除了建构能力的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其实也在提升:
? 情感态度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有老师的鼓励,同伴的支持、家长的配合,孩子在搭建遇到困难的时候,通过自主思考、同伴合作、尝试探究等方法不断去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学习品质能力的提升。
? 科学领域方面
孩子在搭建文昌塔楼梯、六边形、塔顶的时候,同时也覆盖了科学领域里某些目标要求。从这里面孩子多方面迁移和运用了形、数、量、对称等数学知识。可见,建构活动和数学活动能自然融合,教师也有必要关注孩子在建构活动中数学经验的运用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编辑 | 橙子
审核 | 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