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王老师18610206462
最热的暑假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了,而“双减”并没有随着天气的转凉降低热度。过去的很多年里,分数几乎就是教育的全部。今天,当“双减”为功利教育模式踩下“刹车”后,从最初的社会焦虑到越来越理性的分析,让我们也开始更冷静地思考教育本来的面目。
敲“双减”重点
? 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谨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 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
新政之下,家长们蒙圈?焦虑?园长们又该如何正确解读“双减”政策背后带给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什么样的思考和挑战呢?
“双减”的前世
早在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57号文件《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去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通知》,曾在大江南北刮起过一阵“去小学化”风。
今年3月30日教育局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就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
? 关键词1:双向衔接
改变幼儿教育“学科化”“小学化”倾向
? 关键词2:减缓衔接坡度
要让一年级新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 关键词3:教育生态
加强家园关系中的协商意识
其实,早在2012年国家为了遏制超前教育,教育部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让孩子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双减”后的幼教
《指南》《意见》“双减”三剑合并。让幼教走到了一个新的转折路口……
? 01. 学前教育将回归教育的本质
近年来,禁止“小学化倾向”一直是幼教改革的重点。但是因为择校压力导致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双减”政策的出台,随之而来的是幼升小的压力和门槛都会降低,学前教育会有更多的机会回归教育的本质。
幼儿阶段不该是孩子苦恼于1+1等于几,更不是“窗前明月光”后一句是“疑是地上霜”的认知压力。童年应该有童年的样子:单纯快乐!真正释放儿童玩的天性,通过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游戏,与这个世界对话,让他们在自我认知中,不断学习、提升、发展……
遵循教育规律,顺应儿童发展,这便是“双减”带给幼儿教育最大的贡献!
? 02. 幼升小真正实现双向衔接
校外培训似乎一直热火如荼,因为小学课纲的学科压力,让出台的相关政策实施起来没有深入到现实层面。
年初,《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出台,进一步为双向衔接拿出了具体方案:“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用于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确保课时安排。”
紧接着4个月后“双减政策”颁布,强调了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这些举措极大地缓解了当前教育的焦虑和内卷。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指南》《意见》和“双减”政策,这三个文件结合起来,真正让“幼小衔接”从学前教育的单向努力向“幼小衔接,小幼衔接”的双向转变。我们也开始确信幼儿园和小学真正实现了渐进式的无缝衔接!
? 03. 最该学习的六大能力培养
当幼教在《意见》和“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幼儿园必须开始思考教育的本源。孩子最该学习且终身受益的6种能力:
? 社会适应的能力
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后的第一个陌生环境,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幼儿园要通过打造孩子熟悉的环境,投放儿童感兴趣的材料,使得孩子在喜欢的游戏中获得经验、练习技能、学习交往、释放情感。
? 生活自理能力
只有自己动手、“自给自足”孩子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力量,才会产生独立生活的信心,才会跨越“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阶段,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能够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以及生活质量,进而影响人生的成功与幸福。
? 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体现在合作、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识、友谊等诸多方面,它包含了觉察自我情绪、体察别人情绪的能力;自我调节、自我克制的能力;抗压、抗挫折、自我激励的能力等等,良好的社会关系对孩子当下以及成年后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 解决问题的能力
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更自信、自我效能感更高,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才能不断尝试、攻克障碍、实现目标。这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能力。
? 主动学习的能力
皮亚杰曾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起点。所以,幼儿园里教什么,是由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以及未来的生活需要决定的。任何超出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超前教育、灌输式的教育、机械性的重复训练、片面追求数量和分数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学习的发生,反而可能阻断知识、经验的生成。
最后借用《小王子》里面的一句话:“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做那,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教育孩子理应如此。
创作 | 李阳
编辑 | 橙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读懂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