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区角环创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老师抱怨说:自己辛辛苦苦做的材料孩子不爱玩;新购置的材料孩子没玩多久就没兴趣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教师要思考一点:教室里材料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装饰教室使其变得更为美观;为了应付检查;还是为了孩子的发展,使其游戏能够深入推进?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文件怎么说: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新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
因此,创设具有教育价值的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显得至关重要。而材料作为教室环境创设的关键元素,教师在进行材料选择和投放时,一定要把儿童放在首位。那基于这个大前提,具体投放哪些材料孩子才爱玩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01 /
材料投放
要基于孩子的兴趣
教师投放的材料孩子不爱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根本就不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投放的材料与孩子当下感兴趣的游戏脱节,孩子自然就不爱玩了。投放孩子感兴趣的材料,是让材料和孩子互动起来的第一步。
所以,在平时孩子做游戏计划时,游戏过程中,以及做游戏回顾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和观察孩子爱玩的游戏是什么,哪些材料他们使用的频次高,哪些材料是班级里没有而他们需要的。
比如,最近班级里孩子都喜欢玩“照顾宝宝”的游戏,教师就可以多准备一些大人的鞋子,手提包,布偶娃娃,推推车,浴盆等来支持孩子的游戏。
02 /
投放操作性强,
开放性的材料
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这样感受:洗手时间的过渡是最难进行的。因为孩子们只要一去洗手,就喜欢在盥洗室待很久,时不时的还会有孩子把袖子打湿,导致这个环节的时间往往被拉长。但是,老师们有没有思考过,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水呢?关键就在于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将水玩出不同的花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倡老师投放开放性的材料原因。因为这样的材料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操作,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把胶泥用来粘在纸上做艺术作品也可以,拿来做“面条”,做“饭”可以,孩子不存在不会玩,玩腻了的情况。而那些有固定玩法的高结构材料,或者老师自制的益智玩具则就无法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孩子的不同游戏需求,孩子自然玩不了多久就不爱玩了。
03 /
投放真实的,
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
之前我们也分享过为什么不建议老师投放仿真的材料(老师可以点击查看)。相比起仿真的材料,真实的材料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孩子看到材料就会和他日常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游戏意图,推进孩子的游戏深入开展。
比如:厨房用具(锅碗瓢盆),去掉电线的吹风,废旧手机,各种职业的服装,成人的衣物帽子等等。
04 /
投放符合班级
孩子发展水平的材料
这点就要求老师对于班级各个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要了然于心,根据不同孩子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阶段投放富有层次性的材料。否则,孩子就可能因为水平有限,材料操作起来困难;或者某些材料过于简单,远远低于当前发展水平而不玩这些材料。
比如,比如小班老师通过观察了解到大部分孩子还不会使用小镊子,那教室里除了小镊子,还可以投放一些大的蛋糕夹。再比如班级上大部分孩子都能一对一点数了,那老师就可以投放一些数字卡片供孩子学习,或者更多数量的材料让孩子进行更多数量的点数。
05 /
材料的投放
要基于儿童视角
投放的材料孩子不爱玩,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孩子根本看不到,拿不到这些材料。看不到,孩子自然不会去用这些材料;拿不到,孩子可能就会因为取材料遇到挫折而放弃使用这个材料。所以,老师在投放材料时,在存放材料时,老师应该蹲下来,基于儿童视角去考量,什么样的高度才是他们能看得到和拿得到的。
老师可以透明的塑料容器,去盖的非透明容器,低矮的、开放式的柜子或者放在地板上的大型收纳盒、箱子等存放材料,这样孩子不仅一眼就能看得到,而且自己就能拿到需要的材料。
所以有时候,我们与其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孩子不爱玩,不如停下来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并根据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整,“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创设出支持儿童主动学习的教室环境。
创作 | 橙子
编辑 | 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