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可谓是读懂儿童最为忙碌的月份之一了。大家要不是在出差,要不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尤其是在太仓的“十连”培训之旅,让我们切身的感受到了当地老师们的学习热情。而随着对于观察评价的深入学习,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思考如何和儿童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
以美术活动为例,怎样的师幼互动才能更好的支持孩子的发展呢?老师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又常常会犯哪些错误呢?在培训中,我们给老师们提出了两个“管住”:管住嘴,管住手,这是进行有效师幼互动的基础,也是支持孩子全面发展的前提。
01 /
管住嘴
“你真棒”是一种慢性毒药
“真棒”“真好”这样的话不知道从是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变成老师们师幼互动里的经典开场白。当孩子兴奋的拿着自己的艺术大作让老师欣赏的时候,忙碌的老师还没抬眼仔细看,“画的真好”就脱口而出。两三次过后,老师就会发现找你分享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归根到底是因为老师不走心的“真好”“真棒”在儿童的眼中变成一种变相的敷衍,不经思考的无脑夸,不仅是对于幼儿作品的不尊重其实更是对于幼儿个体的不尊重。
更可怕的是,“真好”“真棒”说的多了以后,我们会发现求关注求表扬的孩子变多了,但是具体好在哪,棒在什么地方,孩子完全是一头雾水,时间久了孩子创作和游戏的目的从游戏过程中的乐趣变成渴求老师对于结果的空洞夸奖,而大部分玻璃心的孩子很大的病因就在老师空洞的夸奖。
02 /
管住手
美术创作没有标准答案
美术创作里似乎一直存在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答案:太阳就应该是红色的;人脸上面就应该画上鼻子,眼睛,嘴巴;一幅画就应该画的越像越好。即使在如今“去范画”的时代背景下,范画式的师幼互动方式依然屡见不鲜。孩子画一颗树,就肯定要先画树干,再画树叶,颜色,线条乃至操作流程都有统一规范。这样的作品看起来“像模像样”,但其实孩子已经完全沦为了老师的“枪手”,孩子难以在美术创作中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象力和创作力被极大的扼杀,毫无创作乐趣可言。
而且,这样的“标准答案”不只是在艺术创作中,游戏材料应该怎么操作,遇到冲突和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儿童不能有负面的情绪,好像孩子的每一个选择都必须遵循全国统一标准化的答案。教师的支持到底是制造一个个工厂里流水线的机器,还是让孩子个个鲜活有个性,这是我们非常需要反思的问题。
不过最后想说的是,管住手,管住嘴并不代表老师完全的不作为。因为老师与孩子互动的一言一行里对其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只有先改掉错的,才能谈有效的师幼互动。所以老师们可以试着放开高控的手,少一些空洞敷衍的夸奖,这样你就会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由的儿童。
创作 | 张乐凯
编辑 | 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