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区角环创
我们都知道,学习环境的创设对支持幼儿主动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在环境中使用材料进行探索、创作,在与材料和人的互动中提升能力、发展思维。所以教室环境如何布置,对支持幼儿的成长来说意义非凡。那我们在进行教室环境布置时,又有哪些原则可以遵循呢?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
1
基于兴趣,适时变化
教室的区角布置并不是教师凭空想象,或因循守旧,而应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并适时调整。
学期初,新搬迁的教室,新投放的材料,新布置的环境对幼儿而言,会有一定的新鲜感和陌生感,此时我们的区角不应过多,建议以基本区角为主,如积木区,艺术区,读写区,玩具区,娃娃家,这样便于幼儿较快适应教室环境。在实施计划、选择材料时也不至于因为选择过多而无法找到自己想要到材料。
当然,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不断发展,老师要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或者依据教学活动的设计,在需要对区角或材料做出变化时,进行适当调整。如老师观察到孩子们最近对坐飞机旅行很感兴趣,那可以在区角中增加行李箱,用过的飞机票以及行李车来支持和延伸他们的游戏。或者老师观察到有几个孩子花大量时间在“洗手”上,此时可考虑在教室增加玩水区。
区角环境的布置和区角材料的投放不是一成不变,需教师对幼儿不断的观察,依据情况来布置更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室环境。
2
建构界限,快速识别
教室区角的布置是为了支持幼儿游戏,扩展幼儿兴趣,提升幼儿水平,所以能否快速识别每个区角的位置和功能,能否迅速走到所需材料所在的区角就非常重要了。
在进行教室区角布置时,我们常常用低矮的玩具柜,各种材料的地板,不同颜色的地毯以及各种颜色的胶带条来帮助幼儿更好区分各区角所在位置,也更容易找到所需材料,归还使用完的材料。要注意的是,区角的地板材料或者位置也应与使用功能结合起来。如沙水区需要用容易清理的地板材料,积木区用短绒地毯更合适,娃娃家和积木区可以靠近些,以便支持幼儿进行角色游戏。
在帮助幼儿识别区角位置时,我们常常用文字或其他标识进行。只是这些名字要从幼儿角度出发,便于幼儿理解,而不是使用成人习惯的名字。比如“大肌肉运动区”、“安静区”、“建构区”等,这些幼儿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们一般会用“操场”或“户外活动区”代替“大肌肉运动区”,用“图书区”或“读写区”代替“安静区”,用“积木区”代替“建构区”。
各区角功能不同,帮助幼儿快速识别,需以幼儿的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同时结合材料特性进行布置。
3
材料适宜,支持发展
教室区角中,适宜的材料,是支持幼儿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而每个区角空间的大小是支持幼儿能否有效开展活动的另一重要原因。教室里的区角都摆放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建议教师应尽可能多的提供“开放式材料”,也就是有多种用途,不同的幼儿可通过这些材料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它们也被运用在不同的环境中。如积木、纸张、绳子、松果、贝壳等,同时这些材料是真实的,这样才更能帮助幼儿根据其生活经历进行游戏,积累经验。
同时教师提供的材料要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因为他们的不同水平,不同喜好,所以教师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覆盖到五大领域,且支持幼儿不同种类的游戏。如可在多个区域布置与数学、科学相关的学习材料、纸张以及写字的用具,这样便于幼儿学习识别和比较,体验如何分类,识别规律和模式,学习数数和测量。
有了适宜的材料,教室区角的空间合理布置也很重要。如积木区,需相对较大的空间,这样幼儿可以建造出大型的结构;其次是娃娃家,幼儿需要宽敞的空间来换服装和进行角色游戏;接着是艺术区,幼儿需要使用各种材料进行自由探索,有时自己玩,有时则和别人合作玩;最后是图书区和玩具区。
写在后面
教师在进行教室环境布置时应细心观察幼儿,在考虑班级幼儿整体的同时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提供适宜的材料,布置科学的区角环境,支持幼儿成长。
读懂儿童培训课程
安老师:15608008087
(微信同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读懂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