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中幼常青共同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MjA3ODc1OQ==&mid=2247496140&idx=2&sn=c94b0036077efe0b23676775104424bd
01/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学校来了一名新老师,这个老师叫戴安娜。
戴安娜还不了解孩子们,但她仍然很兴奋,对孩子们充满了期待。
这里虽然是短暂的几段话,但是也透露出一位老师对于儿童的看待方式,初入一个新班级,戴安娜老师并没有急于预设自己的活动,而是先“静观其变”,去看看孩子们会发生什么,从这个过程中尝试着了解一些孩子。也许有老师会说,“这不是很正常嘛,刚开始一定要先考察一番啊!”但就是这个先观察后思考对策的过程,往往也是我们平时实践中最核心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基于儿童的活动,由儿童出发,这并不是一开始刚认识孩子们才应该做的,而是平时常态化的一种做法。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去揣摩一下戴安娜老师的意图是什么?她这样做背后的缘由是什么?其实我们有看到戴安娜老师的一些主观看法,从她沮丧的神情和内心认为孩子们太糟糕了,但是她马上又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还是“听任”孩子们继续他们的作为,看看能不能探知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可是在这片声音当中,老师们依稀听到有一个小朋友说:“我是个好强盗,把钱都偷走了,我是个好强盗”。
02/
讨论一:善恶之争
孩子们开始什么是好强盗,什么是坏强盗,世界上有没有坏人存在等的讨论 。
第二天的讨论会上戴安娜老师向孩子发问:昨天你们玩市场游戏时,有的孩子说“我是坏强盗”,有的孩子说“我是好强盗”,我在想“坏强盗”和“好强盗”之间有什么区别?
一个叫卓易的小朋友说:世界上没有坏的强盗,只是他们没有家,而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家。
孩子们在谈论强盗没有家时表现出很强烈的同情心。
其他孩子们说:一个人没有家的话是多么糟糕啊,如果没有家就只能睡在非常非常冰冷的地板上。
另外一个叫淖哇的小朋友经常去教堂,是一个有虔诚信仰的孩子。淖哇说:我知道强盗为什么会变坏,上帝让强盗变成好人,但是上帝忘记了给他钱。他说这话时站在椅子上伸出双手,像牧师一样。
看,通过简单的一个问题我们就能看到孩子们对于强盗这个概念的真正理解,也许这和我们教科书上或是常识中的内容有所出入,但其中蕴含着的深刻意义与探讨价值远远超出了书本上没有温度的字句。
然后这群“强盗游戏”的孩子们回到课堂当中,告诉全班小朋友他们这次讨论会的成果。
淖哇告诉全班同学说:强盗和犯罪分子是有区别的,强盗是晚上才偷,犯罪分子是一天到晚都在偷。
他还说犯罪分子会穿黑白相间的条纹衣服。其他孩子都非常认真投入地听着,时不时点头,时不时皱起眉头,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讨论,他们对此也投入了很多的感情。
接下来每个星期我们都会找个时间来继续讨论:为什么强盗没有家?
刚开始孩子们认为强盗是好人,但讨论了好几个星期之后孩子们转变了想法,觉得强盗是坏人,而且认为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偷。
孩子们最后得出的标准是,那些生活的必需品是可以被偷走的,而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绝对不可以偷。随着一连讨论了好几个星期后,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强盗是非常坏的人。
这里孩子们列出的可以偷和不可以偷的东西,虽然看上去像是列清单式的收集答案,但其实也不止于此,孩子们对于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也都探讨了这些东西的规律,总结了一个可偷东西的标准,而不是简单说出一个答案即可。
淖哇这个孩子的想法也发生了转变,他刚开始认为是上帝让强盗变成好人,但是现在他又开始想究竟是什么使强盗变坏?是他们的父母把强盗变坏?还是他们一出生就是坏人?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让强盗变成坏人呢?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不是老师去问孩子们的,是孩子们自发产生去问自己的。
“是什么使强盗变坏?”于是孩子们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反思讨论会上来讨论:有没有一个坏的婴儿?有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个强盗?他变坏的过程是逐步变坏的还是突然变坏的?是十五岁变坏的还是在哪一个时间点变坏的?
孩子们经过了一星期又一星期的探讨,始终有更多更深入的问题继续展开,因此才成立了一个小组活动,所以小组活动的成立并不是一时兴起,或一次活动发生了就可以马上成立的,它是需要一定火候的。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成立了小组,但是孩子们的兴趣却不怎么高了;或是很快就将问题探讨完了,然后就没有方向,或是草草了事,这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小组成立之前没有酝酿和斟酌。有时候发现小组成立时好多孩子抢着进去“凑热闹”,结果没几次又意兴阑珊了,那么一开始这种酝酿也是一种“选拔机制”,从中看到对这个话题真正感兴趣,会长期进行深入调研的孩子们。
讨论二:社会正义感与责任感
这个“非强盗小组”足足建了九个月的时间,一直到学期末。
在这么多次关于强盗的讨论中,有个小朋友叫玛洛,玛洛处于劣势,因为他是到大班才加入这个班级中,之前在另外一所学校,因而不太能适应常青藤的谈话风格,虽然每个星期他都加入我们的“非强盗小组”参与活动,但他并不怎么发言。
还有一个原因是玛洛家没有电视,他不怎么看电视,也不了解强盗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关于强盗他自身的前期经验没有特别丰富,所以每回讨论他也没什么好说的。
可是卢克经常看千奇百怪的电视节目,他非常了解强盗,知道很多很多关于强盗的事情,他已经意识到强盗是坏人。
我们看到小组中甚至是班级中很多孩子们的前期经验是不同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以及感受、个性、喜好等,所处的生活环境与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不一样,这是相当普遍且正常的现象。但是就因为玛洛自身经验不足我们就判定他不会为小组作出自己的贡献吗?难道他就只能做一个旁观者吗?并没有!玛洛虽然没有看过千奇百怪的电视,对于强盗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但是他可以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中,将真实发生的事情与自己切身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并说出史蒂文为什么在他看来就是一个强盗的原因。而老师也选择相信玛洛,大家都听着他娓娓道来,才引发了后续十分引人深思的一系列讨论与权衡。
因为淖哇是一个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孩子,对 他来说这个问题只有唯一的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宗教宣扬的一种“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精神,于是他以一种低沉伤心的语调向他的朋友提出建议,“玛洛,如果偷走你女朋友卓恩让史蒂文成为一个坏人的话,你何不成全他,让他和卓恩结婚呢?”
卢克和玛洛虽然很认真地倾听了这个建议,但还是免不了感到不舒服,不大愿意接受。卢克平时的个性就比较“凶猛彪悍”的,他也是之前偷钱游戏的主谋之一,是第一个充当强盗的人,他会不会允许如此“懦弱”的行为呢?
但是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也看到卢克的另外一面,那是老师从来都不曾了解的那柔软的一面。卢克眼中充满了惆怅,看向玛洛时还透露出温柔与同情,而这些方面在平时老师可都不曾发现的。卢克本人也知道淖哇提出这个建议是非常沉重和严肃的,玛洛会不会为了维护这个社会的秩序和崇高的道德标准做出这个放手挚爱的如此大的牺牲呢?
整个讨论充满了深沉的感情,然后卢克对玛洛说:“也许你应该让史蒂文和卓恩结婚,这样史蒂文会重新变回好人。” 玛洛好一会儿坐着不动,头低下来,说:“不行啊,我不能让史蒂文抢走卓恩,我爱卓恩。”
之前孩子们通过讨论认为强盗都是坏人之后又引出抢女朋友的史蒂文,引发了大家对于社会责任和个人利益权衡与牺牲之间的讨论。想一想我们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自己的利益而去实现社会的利益呢,什么时候我们会做出一些损己利人的事情,忽略自己的利益去成全社会的利益呢?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这些都是十分宏观、深远,直击人性的问题。
04/
于是又进展到如果真的有邪恶的坏人存在的话我们要不要保护学校的讨论, 整个讨论充满了孩子们感情的投入。
孩子们一致认为强盗是非常坏的人,建议在学校门口放一个东西把坏人吓走,卢克决定要画一个和真人一样大小的僵尸图片放在学校门口,一定会把强盗吓哭,然后逃跑。
但是麦克说不行啊,如果你把这样的僵尸图片放在学校门口,我两岁半的妹妹看见也会吓哭,她也不敢来学校了。所以这个方法行不通。
05/
于是发展到需要制作什么样的象征符号放到学校门口,变成一种象征符号的讨论。
一连几个星期孩子们都在研究这个问题,讨论究竟在学校门口放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他不能太恐怖,把好人都吓跑。
但也不能一点儿都不恐怖,强盗还是会走进学校,怎么把握这个度,这是孩子们一直讨论的问题。
可是每次孩子们提出一个想法,总有人说不行,不够可怕,或说不行,这个太和蔼可亲了,不能达到震慑的效果,老师们在想,有没有一个东西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抵挡坏人,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好人。
06/
然后谈到阴阳,阴阳又引发新的讨论:为什么颜色会获得它的含义,白色和黑色的含义究竟是如何获得的?是社会赋予颜色含义,还是个人随心所欲的赋予颜色含义?
好的课程来自于一个需要解决的好的问题。
这个东西虽然功能很基本:吓走坏人,吸引好人,但其中的原理可是相当复杂呢!既然都是人,要如何具备这种识别特异性,然后又要具备吸引好人吓走坏人的特质呢?要如何确保吸引的不是坏人,吓走的不是好人呢?
孩子们也不知道阴阳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具有两面性?玛洛向孩子们解释白色象征好,黑色象征坏,所以可以达到双重功效,杰西问玛洛,为什么白色代表善良?黑色代表坏呢?
玛洛说:阴和阳本来就是这样的呀!杰西说:只要我们都同意颜色的含义,那么任何颜色都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只要我们都同意,黑色可以代表善良,白色可以代表邪恶,只要我们都同意!颜色的讨论是和种族相关的一种讨论。
好吧,那如果白色并不代表善良,黑色并不代表邪恶,那到底是什么在决定颜色代表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含义呢?
孩子们继续开始讨论,是社会可以赋予颜色某种含义还是一个人可以赋予颜色某种含义呢?在美国和中国,同样的颜色代表同样的意思吗?到底是谁赋予这些颜色含义的?
于是孩子们造了一个色卡,开始问学校里其他的孩子,这个颜色代表什么含义?那个颜色代表什么含义?
学校里的女孩都说红色代表爱,男孩可不认为红色代表爱,男孩说红色代表死亡和鲜血。
于是孩子们做出一个表格,来表达颜色是如何获得它们的含义的,黑色代表尊重、黄色代表舒服、红色代表死亡、绿色代表跑步。
儿童对意义是最热忱的追寻者,他们会生成自己的诠释性观点与理论,这个都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可能有老师会质疑:三四岁的孩子会发展理论吗?理论听上去可是相当严肃深刻有内涵的。但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们强大的思维与解释能力,以及背后对于那些想法所带有的感情,思考概念之间互相的关系与变化等。
讨论六:什么是可知的
又进展到颜色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讨论,到孩子们说“有些东西你就是没法知道答案”。
这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颜色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吉娃有个想法,说颜色来自于彩虹,于是她在纸上画了一条彩虹,孩子们又问吉娃,彩虹的颜色来自于哪里呢?
孩子们真是非常棒的相信者和质疑者,首先相信所有颜色是从花那里来的,那么花又是从哪里得到的颜色呢?是不是类似著名的哲学悖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这就是对于事物终极的一些探讨了。
若在平时,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孩子会说出:有些事情就是没法知道的。也许我们觉得孩子们对于任何事情都可以天马行空,都可以“编”出一些花样来,也许我们也觉得孩子们都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但回到这个片段中,我们才发现:原来孩子们对于“认知的界限”这个话题也有自己深刻的理解。
然后到学期最后一天孩子们又问出世界上存不存在根本就没有颜色的东西……
此刻,不管是“强盗小组”还是“非强盗小组”,已经走的很远很深了。五月末,孩子们即将从幼儿园毕业,还有最后一次小组讨论会(这个小组是从开学初开始一直讨论到学期末的)。
最后一个小组讨论会上,杰西说:我们不能毕业,因为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有东西根本没有颜色,这样的东西存在吗?
然后他把手伸开一吹说,你看,没有颜色,我们如何知道这样的东西究竟存不存在?
于是孩子们又开始一场激烈的讨论,孩子们希望继续讨论下去,可是没有下个星期了,孩子们要毕业了,孩子们说,也许我们到了小学才能把这个问题讨论完……
编辑/鲁阳阳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主编探园丨又老又小又旧的幼儿园有没有春天?这群39岁+中年少女告诉你,得行!
大家说丨柳倩:幼儿园在健康领域的巨大短板不解决,或将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
为什么全球最顶尖的创新教育孵化基地,他们说“学习就要想幼儿搭积木那样”?
成都新增确诊病例!疫情防护、日常生活、冬季疾病都要抓,全方位守护儿童健康【转给家长】
大家说丨周兢:培养儿童的独立阅读能力,是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就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