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大抵是这世界上最温暖的字眼,与无数多美好的词汇如安全、柔软、甘甜等联系到一起。新生宝宝被抱到妈妈面前,贪婪地吮吸着第一口乳汁;孩子学着迈出第一步时,是妈妈给予他勇气;每一次伤心、挫折,都有妈妈的怀抱抚慰;窗明几净,是妈妈在里里外外操劳;一桌子美食,是妈妈的味道……
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而爱孩子又是老师的天职。保护孩子是妈妈的本能,而关注孩子又是老师的主旋律。当两者合二为一,当老师与妈妈的角色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今天是母亲节,我们邀请全国各地幼儿老师,同时也是妈妈的老师,来分享自己身处这两个角色之中的感受。
“当了妈妈后,孩子语言背后的秘密似乎比以前更清晰了。”
“开始慢慢地、更多地站在儿童视角思考问题。”
“重新理解了孩子生命的独特性及发展的差异性。”
每一个温暖的述说背后,是为人母、为人师对孩子最真挚的告白,对幼儿教师这份职业最坚定的追求。这个母亲节,我们来听“老师妈妈”们这样说。
PS:文末有彩蛋,好奇的小伙伴可拉到文末提前看!
生完儿子快快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后,除了像往常一样跟班上孩子抱抱、亲亲,我还时不时把他们搂在怀里,和他们说话。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细致、这么耐心地去欣赏他们说话时眼里灵动的想法,猜测他们的体会与感受。
当快快能走路时,孩子们上大班了。偶然一次,快快到幼儿园,成为孩子们的“明星弟弟”,他们争着挤着去摸快快的小脸蛋,做出各种怪动作、怪声音逗快快。我猛地发现,这些小精灵原来是天生的“交流天使”,就连平时很害羞的杨沛沛也活跃了起来。原来,杨沛沛不是不爱说话,而是他所处的环境没有激发他主动交流的兴趣。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孩子们的更多细节。当孩子感冒请假,除了给家长打电话追踪孩子健康,我还会特意跟孩子们聊聊,问问他们在家里做了什么,想不想老师和小朋友等。
快快第一天上幼儿园,我坐立不安。同在一所学校,想去看孩子的心情打消了几十次,当听到带班老师说:“快快很棒,哭了一小会儿就去玩了”,我顿时高兴地像个孩子,也更能体会开学第一天家长与孩子的各种焦虑与不适应。于是,我更加注意孩子们的情绪。当听到家长们谈论孩子打针输液,我会引导孩子在小医院区开展“勇敢小卫士”、“锻炼身体棒”等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舒缓情绪、拓展经验。
渐渐地,我将以前觉得“普通的小事”一件件作为“做个好妈妈、做名好老师”的研究途径。言言为什么又哭了?辰辰跟尧尧打架时,心里在想什么?孩子吃饭慢是怎么回事?因为我成为了“妈妈老师”、更是“老师妈妈”。我在教育之路上更多地站在优师教研思考问题。我放慢脚步,一手牵着快快,一手牵着“班里的小蜗牛”……
2009年,我的第一个孩子诞生。虽然在班里带孩子有些经验了,但对于刚出生的孩子,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该睡,什么时候该换尿布,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很清楚地记得自己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抱她。但此后,面对班里孩子的一举一动,我更清楚地知道他们想表达什么,特别是当孩子趴在我肩膀上哭,需要安慰时,感觉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不由自主地想要呵护他们。
2010年,我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并由此开启华德福教育学习之旅,完成了三年制幼教、个人成长、生命传记、人智医学培训等。在这条路上,我更清楚地看到人类的发展、人的本质、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发展与需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真正地理解了“万物皆有时”。
我越来越了解、接纳和包容孩子,越来越深入地去了解他们的每个当下。每当看到班里孩子学我讲故事、演偶戏、做事情,那些话语、动作,那份表情、神态,模仿得有模有样,就像在一面镜子里看到自己。他们完全吸纳了我所有的一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我时刻保持着觉醒,去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看到每个阶段的孩子出现的不同状态,以及他们做事背后真正的原因。我知道,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孩子有着不同的需求,当给予恰当引领,孩子们就会慢慢独立,能自己切菜、做面包、做面条;也会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创造力,自己搭建屋子、轮船、飞机……看到他们做事的能力越来越强(包括我自己的孩子),社交能力越来越强,学会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养育孩子对于我教育更多孩子有什么影响?我想首先是重新理解生命的独特性及发展的差异性。作为负责任的老师,我们难免为还没有达到“标准”的儿童担忧。记得刚工作时,我遇到一个两岁多不会说话的孩子。极高的“使命感”让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去“拯救”这个孩子。有了孩子后,我也常常将他成长的点滴与发展“标准”对应,甚至与同龄儿童比较,他的优势和发展相对滞后的领域都非常明显。于是,我曾经是一个焦虑且患得患失的母亲。一段时间的焦虑、反思后,我发现,孩子的成长符合一些发展心理学的规律,但不必事事用理论和“标准”来“解释”。人生而不同,无论是性格还是能力。
在陪伴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师爱也是需要放手的爱。正如《指南》要求,在课程计划和管理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并做出各种努力去支持孩子们如是发展。但当我成为母亲后,发现更加伟大的是“放手的爱”。当孩子出生,他开始自主呼吸,不再依赖我的子宫;当孩子学会翻身、爬行、走路,他开始自主地在一定范围内探索,不再完全依赖我的抱抱;当孩子学会骑滑板车,我开始追不上他;最近,他学会了自行车,一溜烟儿消失在小区的绿植丛间,我开始通讯靠吼……
对于工作中的孩子们,每当我观察他们游戏、探究时,我觉得他们就是我的孩子,我对他们的“哇时刻”产生由衷的满足与幸福。但我是否也理解了他们终将离开我、离开父母独自存在的必然性呢?如果他们终将成为独立的自己,他们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他律的生活与学习,而是学会自律;绝不仅仅是教师催促下的全面均衡发展,而是学会自主学习;绝不仅仅是完成眼前的某项单一的任务,而是激发自我成长的内驱力;绝不仅仅是学习某一个知识或技能,而是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我应该支持孩子们在幼儿期建立起应有的自尊、自信等。我开始淡定从容,静待花开,放手成全孩子的成长,成就孩子的自主发展。
假期里,收到已毕业孩子们的信息,“老师,我想你了”“幼儿园是我最美好的童年时光”。看到这些真诚的话语,幸福的感觉弥漫心间。很多新老师会有这样的困惑,我工作努力、认真,也爱孩子,为什么就是没有幸福的感觉?其实我刚刚踏入幼教行业时也是这样,每天除了累没有其他感觉,直到我当了妈妈。
产假结束回到幼儿园,面对小班分离焦虑大哭的孩子们,我的心柔软了、融化了、心疼了,每个孩子都想抱在怀里。渐渐地,妈妈的身份让我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多了一份包容,我愿意接纳孩子身上的一切,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想了解孩子,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想帮助孩子获得更多成长,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因为孩子的行为生气。
当妈后,每天繁琐的家庭生活更让我深刻感受到,要让生活有滋有味、游刃有余,生活的能力很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好的生活才有好的教育。”随着我们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深入开展,我的生活教育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比如:以前升班搬家时我总觉得苦不堪言,而现在,搬家是我和孩子共同的事,我们一起说说笑笑、忙忙碌碌,让本来繁杂的搬家变得更从容、更有意思。
有了孩子,我不仅是老师还是一名家长,换位思考不再是说说而已。我能无条件地理解每位家长的心情,正因如此,家长觉得我贴心,越来越相信我,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让我的家长工作变得更加顺利和有效。
感谢妈妈这个身份,让我找到幼儿教师的幸福并享受其中,作为老师和妈妈,我期待孩子们,将来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都能好好过日子,过好日子,享受生活带来的幸福!
2012年底,我当妈妈了,虽然是第一次当妈妈,但似乎比一般的新手妈妈更有耐心、更娴熟。因为抱孩子、哄孩子、喂饭、洗衣服这些事,我已经训练了太多太多次。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班里也常被孩子们唤为“欣欣妈妈”,可当我真正成为妈妈,才发现这两个身份虽有不同,却又是相辅相成的。
当了妈妈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理的变化。当妈妈前,特别是看到小班孩子刚入园时无尽的哭闹,我会不理解,会烦躁;看到孩子拉裤子或呕吐虽然我会立刻处理,但内心仍会有一点觉得“无从下手”;看到孩子用画笔涂得满脸满身,我会想不通。当妈妈后,我理解了孩子的哭声中包含了多少对妈妈的思念;着急和担心拉肚子的孩子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我总是提醒自己,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就请做什么样的老师。
以前,工作中我不怕苦不怕累,却最担心家长的质疑、误解。成为母亲后,我理解了家长的心境,质疑、误解都是一名母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家长把孩子送到老师手中,是认可更是信任,老师不能辜负家长的信任,家长也要对老师予以尊重,双方互相理解。不论是哪个角色,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老师是第一任接过父母手中教育接力棒的角色,保护孩子是为人父母的本能,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的主旋律,我们都在用最初的心给孩子最大的爱。
毕业后,我就一直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可是没有当过班主任。当妈妈后,我选择了勇敢,去挑战这个岗位。还记得第一次带小班孩子,开家长会时,看到脸上充满焦虑的家长们,我说:“大家好,我是一个2岁孩子的妈妈,我知道今天大家都有一种和孩子的分离焦虑。其实我和大家一样在经历这个过程,我的孩子也刚刚上幼儿园。”我很理解家长和孩子的心理环境,因为我身同感受。母亲这个角色让我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得到孩子和家长的信任。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追求平等,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小时候,对自由和平等特别渴求,我希望能在孩子们的身上实现。同时,站在家长的立场,我希望我的孩子得到理解和尊重。所以,我会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认同彼此的情绪和立场,最后商量决策。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我们的相处像朋友,我可以和孩子们谈谈人生,甚至可以知道他们的“小秘密”。有一个家长曾跟我说:“宝宝说一开始不喜欢你,觉得你很严格,可是后来觉得你像妈妈一样爱他们。”
作为职业是幼儿园老师的妈妈,我见过很多不同的家长和孩子,对我自己而言,这些都是成长的见闻。我发现,孩子真的是家长的一面镜子,高质量的陪伴和亲子关系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我坚持陪孩子阅读绘本,放假时,一起做旅游计划,然后游历世界,感受多元文化等等。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2010年10月,是我人生中的转折点,在这之前,我是“叮当班”孩子们的妈妈,而这之后,我成了女儿菡菡的妈妈,当“老师”遇见“妈妈”,一些有趣的化学变化随之发生。
在幼儿园里,有了妈妈身份后,最大的变化是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注更细致了,母爱的驱使让我多了一份耐心,多了一份诚心。原先,孩子们尿裤子了,我虽会安慰但内心免不了些许波澜,角色变化后,我更多的是包容和理解,因为我清楚这就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小插曲。
和孩子互动时,也有一个显著变化。以前,我总怕孩子不明白我的意思,会不断重复话语,或者越说越罗嗦。但做了妈妈后,因为有了自己孩子成长规律一点点摸索的经验,我发现简洁清晰的“孩子语言”反而是孩子们更能接受和理解的。于是,我慢慢改变和孩子交流的话语系统,逐步形成了“孩子语言”;也更关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互动的有效性,语言清晰,直击目标,在集体活动的组织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日活动中的交流,也因为话语体系的改变,与孩子们当下活动观察要点更为切合,一日活动的互动更为有效。“孩子语言”的建立和交流,成了我专业成长路上一盏重要的指明灯。
回到家里,当妈妈的身份有了老师的叠加,我会更为欣赏菡菡的成长,依据她的成长需要,在每个阶段给予针对性的支持:肛门期时,正确建立解决基本生理需要的训练;前运算期时,在生活中建立数学认知;幼小衔接时,给予前书写的经验辅助;一起进行亲子阅读,走进各大博物馆……老师的专业积累,让我更加懂得如何科学地给予孩子“个性化成长”的支持。
接下来是小棉袄登场
这是来自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7个小朋友们的表白,他们的妈妈都是幼儿园老师。孩子们怎么看待妈妈的这份工作?妈妈忙于陪伴别的小朋友时他们会不会伤心或吃醋?最想对妈妈说什么?戳视频听见孩子的心声。(被3分16秒甜哭~)
祝母亲节快乐安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人文幼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