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孙立明·
连云港市钟声幼儿园园长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703篇
3539字丨阅读时间约7分钟
?
课程适宜性
提醒课程建设者关注幼儿年龄特点,编制适宜的课程目标和与之匹配的课程内容;
?
课程文化性
则要求课程建设者关注课程的文化价值,传递中华优秀文化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文化使命;
?
课程生活性
则需要课程建设者始终以幼儿生活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的关键点,课程源于幼儿,课程实施融于幼儿生活,最终促进幼儿幸福生活。
正文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问题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园长都习惯于认定一种“最好的课程”。
其实,并不存在一种所谓客观的、大家都认定为最好的课程,决定幼儿园课程好坏的因素,远远不止一种,所以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课程可以完全适合不同背景下的幼儿园。
幼儿园课程的构建首先要考虑课程的适宜性、文化性与生活性。
一、幼儿园课程
的适宜性
(一) 课程实施与幼儿园自身条件的适宜性
适合的课程,应在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国家、家庭、幼儿园各种要素而产生。
HOPE EDUCATION
课程适合与否,首先是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考虑能否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否有支撑实施该课程的硬件条件和具备相应素质的员工,这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条件。
当前,随着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各种各样的幼儿园课程被开发出来,国际幼儿园之间、各地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仍,但很多幼儿园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花大力气引进各种“先进”课程,然而实际上幼儿园并不具备开展这些课程的必要条件,教学教具、教师素质等因素都被忽略,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没有实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还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幼儿园必须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审慎地引进课程,同时在幼儿园自身课程开发中,也要考虑课程实施的条件,这样才能使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 课程内容与幼儿身心发展的适宜性
构建一个适合的课程,虽然会因园而异、因人而异,在选择内容时仍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应,具体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应、活动内容的适应和活动方法的适应。
活动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内容必须围绕目标来选择,因此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有目标意识。
但目标并不是主观推测出来的,通常而言活动目标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是谁的目标?能否实现?
这是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目标必然是儿童的目标,而不是教师的目标,能否实现的依据是儿童的成熟程度,而不是教师的要求。
其次,活动内容的适宜性。
这包括教学活动内容要适应儿童当下的需要,同时又能促进儿童发展。
概括来说:
就时间性而言:
课程内容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尽量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就空间性而言:
课程内容要从儿童自身生活的环境出发,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适合目标的内容。
但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不能等同于生活本身,要注意课程内容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则要求。
课程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
第三,活动方法的适宜性。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
幼儿具有思维方式具体化和形象化的特点,因此以逻辑的方式开展教学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必须以幼儿感兴趣且可以接受的活动、游戏等形式来开展,辅以各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教具。
二、幼儿园课程
的文化性
(一) 幼儿身心基础和社会文化的协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国外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开始在我国流行,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些主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不断产生,影响广泛。
在幼儿园课程中,经常可以见到把“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纲领,这反映了幼儿园课程已从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转为强调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基础能力的获得。
勿容置疑,幼儿教育的独特性导致儿童发展价值是最核心的课程价值。与此同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也必然会导致对社会文化缺乏敏感性。
关注我们所在社会的文化内容,让园本课程保持对社会文化的敏感性是非常必要的,即课程改革应对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差异给予足够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幼儿园课程不应只是倡导儿童发展理论的课程,过多从心理学角度强调幼儿的发展,会在不同程度上忽视教育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的根基性特点。
文化是课程的母体,民族文化和共同信仰是课程文化的基础。
幼儿园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灵活地引导师生在生活中、对话中学习文化,构建幼儿园课程文化。
国家督学成尚荣指出:
“
幼儿园课程最重要的性质定位就是其根基性,要把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革命传统和现代意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应把幼儿培养成优秀的世界公民,同时是永远的中国人。
(二) 当代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协调
幼儿园课程保持社会文化的敏感性落实到具体,仍然要遵循课程内容建构的四大原则,即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兴趣性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选择与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相关联的代表性文化,同时深刻理解上述四大原则,才能做到水到渠成,而不是强制灌输,令家长反感。
尤其是面对传统古代文化启蒙读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继承。
具体而言,传统历史文化包括古诗词、传统戏曲、现代京剧、红歌、地区民族文化等,幼儿园在选择这些内容时一定要慎重,尽量在专家指导下科学合理解决,力求传统和现代的统一、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统一。
在实施时,将上述内容在课程编制中有机纳入,实施的形式可以作为专门的主题来教学,也可以融入幼儿每日生活或大型专题活动中,如国庆主题教学、成语故事动画、传统民族节日教育、参观民俗博物馆、祖国生日画展、幼儿合唱节、儿童剧表演、民族舞蹈教学、民族服装表演、环境布置、午餐背景音乐、幼儿操的队列音乐、区域游戏等。
三、幼儿园课程
的生活性
幼儿园教育要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让幼儿通过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学习与成长,这会使幼儿感到亲切、温暖,充满人情味,也会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可以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来进行理解和归纳
该纲要中与“生活”有关的条款有十多处,可以归为三类:
1.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学习的内容
如“建立科学的一日生活常规”“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
2.利用幼儿的生活进行学习
如“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等;
3.为了幼儿的生活进行学习
如“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
(二)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首先,可以选取以时令季节为主的内容,让幼儿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丰富的知识。
城市幼儿可以通过春游、写生、冬令营、夏令营的形式进行,摘草莓、摘葡萄、摘石榴、挖红薯、拾枫叶、堆雪人等活动都是孩子的最爱。
农村幼儿在这方面更加得天独厚,蓝天、白云、小溪、各种果实、农作物都是理想的教学内容。
其次,可以选取幼儿身边有意义的事件为教学内容–
包括新闻大事、地方性的重大活动、园所的大型活动等。
第三,可以选取园所周边社会资源为内容。
将社会活动有机引入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人文资源,把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大教育。
(三) 教学活动方式的生活化
教学活动方式的生活化,要求创设有趣的、有探索性的生活场景,强化幼儿的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让幼儿乐于参与、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
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幼儿感到亲切、自然,能使幼儿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如音乐教学中打击乐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经常接触的物品,从瓶、杯、碗、筷、勺等便于搜集的物品入手,通过开展“瓶子唱歌的秘密”“杯、碗、碟的歌声”“好听的声音”等活动,让幼儿在敲敲打打中认识各种物品,以及该物品所发出的音色特点,了解不同材料所发出的声音。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亲自体验,大部分孩子能根据自己对各种音色的理解、想象,对各种生活物品进行分类,同时认识到原来生活中也蕴藏着如此美妙的声音,从而增强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有品质的专业内容分享,尊重原创。
本文作者系孙立明老师。文章排版设计及“后老师?说”笔记解读版权为“后朴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明确备注出处。
【1】教育部丨0~6岁儿童发展的里程碑:儿童发育异常的自查手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100幅漫画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很简单
【4】王海英:幼儿园环境创设应当回归儿童立场
【5】刘占兰:如何深化教研,实现幼儿教师知行合一
【6】丁海东: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的意义、类别、体例与特点
【7】张斌:园本课程的内涵及开发策略
【8】鄢超云:什么是幼儿学习品质?
【9】王春燕:在对话与共生中整合游戏与幼儿园课程
【10】张俊:只有先解放教师,才有可能解放幼儿
因公众号改版,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欢迎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