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 李月珠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刘晓晔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符号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突出且具有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独特且系统的节日文化符号。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和最具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思想精华,节日文化符号也最为丰富。因此,本研究选择春节主题绘本,采用被试提名法,以幼儿读者提名频次最高的绘本《伊伊,春节快乐!》为研究素材,在北京市选取三所幼儿园共93名大班幼儿(49名男生,44名女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通过儿童绘本阅读后以春节为主题绘画并讲述所画内容(整理成图画说明),随即进行群体“焦点访谈”收集资料,编码后按照扎根理论操作程序进行资料分析,从而研究幼儿如何通过节日主题绘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绘本中的春节文化符号和幼儿识别
借用学者王力群将节日文化符号分为仪式类、物品类、角色类、文本形式类、色彩类的方式,分析提炼出研究素材《伊伊,春节快乐!》中的春节文化符号:仪式类文化符号16种,物品类文化符号10种,角色类文化符号9种,文本形式类文化符号2种,色彩类文化符号2种。研究发现,在众多春节文化符号中,幼儿能识别与生活经验相关的仪式类符号,包括团圆饭、回老家(团圆)、庙会、春晚、扫尘;幼儿会有挂灯笼、收压岁钱等经历,所以能轻易识别物品类符号,包括灯笼、鞭炮、烟花、新衣服、压岁钱,但研究亦发现绘本中存在大量幼儿无法识别的文化符号。
幼儿对春节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
幼儿对春节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过程是理解春节文化符号的过程。幼儿的节日文化符号理解既包括“识别”的环节,即将节日文化符号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知道节日符号“是什么”,又包括“意义建构”,即结合自身经验建构起对节日文化符号所传递的内容和意义价值的基本认识,形成个性化的解读。
(一)生活体验类意义
幼儿乐于描述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到仪式类文化符号春晚时,幼儿说每年都和爸爸妈妈看春晚看到12点,还有的幼儿说喜欢跟着春晚的节目一起跳舞。春节的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望。幼儿通过描述生活体验建构“扫尘”的意义,认为是过年的准备工作,需要和爸爸妈妈把房间打扫干净,整理家里的东西,把不用的东西扔了,遇到高的地方打扫不到还要用梯子。
(二)行为习惯类意义和想象类意义
压岁钱是春节习俗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得到压岁钱的晚辈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爱,压岁钱里还包含着中华礼仪。幼儿说父母会教自己关于压岁钱的礼仪,比如收到压岁钱要说“谢谢”,接压岁钱时要双手接过,还要对给压岁钱的人说“新年快乐”“大吉大利”等祝福的话。
春节的角色类文化符号年兽在传说和动画片形象中多以坏人的形象出现。幼儿的画中没有画出年兽,个别幼儿混淆了年兽和龙,把年兽画成了龙。多数幼儿是在笔者问“除了你画上的这些外,你认为春节还有什么”时说春节还有年兽,但是不知道年兽长什么样子,他们认为年兽是搞破坏的坏人,过年要用鞭炮把它炸走,红色也能吓跑年兽。编号D139的幼儿说:“我不知道年兽长什么样子,就用一个小动物代替了年兽,它在表演,很听话。”(图1)
图1 年兽
(三)情感类意义和寓意类意义
春节文化符号的建构伴随着幼儿的情绪体验。幼儿提及新衣服和压岁钱时非常开心和期待,新衣服和压岁钱给幼儿带来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大多数幼儿团圆饭画了饺子,其中三分之二的饺子是微笑的表情,他们认为过年了饺子也很开心!幼儿画的庙会人物里有自己、父母、朋友等,大家都是微笑或大笑的表情。
幼儿的游戏情境中也包含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男生喜欢能带来刺激、冒险、挑战的物品类文化符号,所以喜欢鞭炮和烟花的幼儿大部分是男生,他们能创造很多种玩法,例如想象鞭炮是打怪兽的武器。女生更倾向于穿新衣服,会开心地想象自己穿着新衣服变成小公主,而男生没有提到新衣服。如编号W225的幼儿在画面中呈现的是和妈妈一起穿新衣服,把自己打扮成漂漂亮亮的小公主的场景。(图2)
图2 春节穿新衣服
春节最具代表性的物品——灯笼是喜庆和祝福的象征,幼儿在访谈中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挂灯笼,挂着灯笼很喜庆,灯笼里包含着很多的祝福。”新衣服代表庆祝,幼儿认为穿上新衣服去拜年是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红色的新衣服非常喜庆。压岁钱代表祝福,幼儿认为收到压岁钱就是得到了祝福。文本形式类春节文化符号春联作为春节的装饰品,具有祈福、祝福之意。幼儿认为的春联、“春”字、“福”字的意义是对新一年美好的祝福。编号W139的幼儿说:“福倒着贴代表福到了,贴福字代表对新一年的期盼。”编号L227的幼儿说:“贴这些字才能代表新年,因为新年就应该像贴的这些字一样。”虽然幼儿不会写字,但是会求助教师帮忙写春联,表示祝福。(图3,幼儿求助教师帮忙写“祝福全家,祝福全家快乐”)
图3 春联
文化符号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且这种情感有利于幼儿深刻地感受文化符号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例如春节的团圆、喜庆、思念与祝福等寓意。编号L113的幼儿对“团圆”的理解是全家人在一起才是团圆,由此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图4)
图4 春节吃团员饭
L113:过年应该全家人在一起才是团圆,全家人一起吃饭,一起去逛庙会。可是今年奶奶没有和我们在一起。
访:你很想念你的奶奶吗?
L113:我们全家人都很想念奶奶,今年回老家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告诉我要多陪在爷爷身边。爷爷老了,奶奶去世了爷爷非常孤单,爸爸妈妈打算把爷爷接到北京一起住。
访:那以前全家人一起过年的场景你还记得吗?
L113:奶奶会给我们做很多好吃的东西。我最喜欢吃奶奶给我炸的面点。爷爷奶奶在家门口种了很多花,风吹的时候我能闻到花香。奶奶去世了,但是爷爷也一直照顾着那些花。我看见花就想到了奶奶,我好想奶奶能回来和我一起过年。(幼儿说到这些的时候很悲伤)
对于父母离异的编号L1110的幼儿来说,团圆不仅是幼儿与长辈的团圆,也是与父母和亲生兄弟姐妹的团圆,折射出内心对家庭完整的渴求。(图5)
图5 舞狮
L1110:我画的是春节庙会上的舞狮。我从来没有看过舞狮表演,但是看舞狮表演是我的梦想。
访:画面上的小女孩是你吗?
L1110:画面上的小女孩是姐姐,我是那只小狮子。
访:为什么呢?
L1110:因为我想逗姐姐开心,你看小狮子和姐姐笑得都非常开心。我爸爸妈妈离婚了,我跟爸爸在一起,姐姐跟妈妈在一起。他们平时不让我和姐姐见面,只有春节的时候我才能和姐姐在一起。我特别想过春节,因为过春节就能和姐姐在一起玩。
访: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姐姐?
L1110:我最喜欢姐姐了,和姐姐在一起很开心。我给姐姐准备了新年礼物。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离婚?为什么一家人不能在一起?
幼儿和笔者讲述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老师催促幼儿睡觉但是幼儿一直抱着笔者不让笔者走,多次询问笔者下次会不会再来,最后依依不舍地与笔者分离。可见,幼儿理解故事、建构意义的过程自然地伴随着文化理解,他们不仅能理解文化符号的表层意义,也具有结合自身经验感知和理解文化情感和精神的能力。
对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的启示
(一)理性思考绘本阅读的多重教育价值
绘本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绘本阅读是最为重要的早期阅读形式。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常被定位于语言教育活动,强调其对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贡献和功能。但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不存在不依赖语言的其他领域教育与学习,同样也不存在不表达内容和情感的语言。绘本阅读不仅具有“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价值,同时也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帮助幼儿“通过语言获取信息”,使“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的重要学习方式。而本研究通过对幼儿阅读传统节日主题绘本证实,幼儿绘本阅读的过程还是调动生活经验,激发其主动建构文化理解,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这与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所指出的语言的“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将实现上述两种功能的各类信息组合成连贯的“语篇功能”,即理解语言深层含义的功能相吻合。
因此,幼儿园绘本阅读在坚持语言教育基本定位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和挖掘绘本阅读的多重教育功能,充分意识到幼儿语言学习的过程与多领域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甚至是幼儿主动思考等学习品质之间的伴行关系。
(二)通过阅读课程建设提升绘本阅读效能
本研究发现,幼儿对春节文化符号的识别与意义建构均建立在其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那些距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文化符号无法进入幼儿的视野,也无益于幼儿形成对文化的深层理解。这也就意味着,绘本阅读无论作为哪一领域的教育活动,都无法脱离幼儿的社会经验。绘本意义生成的过程就是幼儿原有经验或旧图式与绘本传递的新知识、新信息相互碰撞,从而生成新图式的过程。
因此,绘本阅读发挥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前置的相关领域活动,如社会体验、春节习俗大收集等活动丰富幼儿的经验,通过阅读课程建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阅读的文化教育价值,提升绘本阅读效能。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到,利用绘本阅读对幼儿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有条件的”,并不是阅读了一本“优秀传统文化绘本”,就等同于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是绘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可感知、能识别、有经验的。教师对绘本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估,应成为利用绘本阅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前提。
(三)利用并尊重幼儿文化符号意义建构能力
幼儿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实践中的难点。提及传统文化教育就很容易直接联想到名胜古迹、节日节气、中医中药、传统工艺等典型的物态文化。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物态、制度、行为、心态等多个层次,附着于物态文化的心态与精神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但长期以来,受“粗浅”“感性”“初步”等词语的桎梏,幼儿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常流于形式,难以突破物态的符号走入文化的精神世界。事实上,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即便是年龄小的幼儿也已经具备从周围信息中主动搜索文化信息建构意义,并逐渐形成对心态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的能力。本研究也发现,幼儿能够形成对节日文化符号深层内涵的理解,例如理解春节祈福的内涵,意识到压岁钱、扫尘等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愿,会在阅读后的绘画作品中运用食物、花朵等形象表达自己对去世亲人的怀念和祝福以及心向美好的节日期盼。
因此,幼儿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停留在对文化内容的浅层感知,而应该充分利用和尊重幼儿的文化意义理解和建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自强不息”“家国情怀”等精神内涵,通过“动情”的文化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入脑入心,为他们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中国心、中国魂的时代新人奠定扎实基础。例如,在春节这一传统文化主题之下,不应止于了解团圆饭、挂灯笼、压岁钱等具体行为和习俗,而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思考蕴含在食物、玩具、礼制背后的美好愿景和浓浓情感。
本文为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跨文化传播视野下儿童图画书的文化教育功能研究”(SZ201910028014)成果。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2年第7-8期
微信编辑:李 原
微信制作:李 杰
微信审核:张月红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