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之“三变”
游戏更好玩
202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其中针对关键指标“活动组织”的具体“考察要点”写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保幼儿每天有充分的自主游戏时间,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与幼儿一起分享游戏经验。”可见,围绕着“游戏”二字指明的评估方向。
本学期初,我们在教研室的引领下,从现场实证出发,对照《游戏环境观察记录表》,记录幼儿表现,分析问题,进行环境和材料的改变。
问题
源于发现
豆豆和朵朵、艾琳在娃娃家玩游戏。艾琳抱着布娃娃
坐在小椅子上,给小娃娃穿衣服,朵朵拿着奶粉瓶,放到小娃娃嘴里,说到:“快点喝奶粉,小宝宝,喝完奶份带你出去玩。”豆豆把娃娃车推过来,从艾琳手里接过布娃娃放在车里,在班级中转了一圈,又去楼道里转了一圈。回来后,问保育老师:“我们带着宝宝想去看柿子树。”保育老师便陪着三个孩子到户外“秋游”了。
///////////////////////////
# 问题
中幼儿对象征性游戏感兴趣,游戏的有意水平有了提高,能够自己选择和规定游戏主题,对游戏空间有了更高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室内空间,更期待能在室外进行真实的游戏。
孩子们在进行纸杯搭建,搭建区的地上已经都用完了,豆豆说到:“老师,我想把这个桌子搬出去,我想把这个柜子挪走,地方太小了。”婷婷说:“不用动桌子了,把门打开就行,可以在楼道里玩。就是这个柜子要是能推走就好了。”
///////////////////////////
# 问题
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在活动中目的性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处理“意见”。在桌面搭建纸杯时,纸杯会不时的掉在地面上,中班幼儿喜欢架空搭建成,相对狭小的空间不利于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
卓卓和然然来到了搭建区。他们用x型拼插方法搭建了几个独立的桥柱。他们打算将桥柱连接在一起,可是由于材料不稳固,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这时,卓卓四处环顾,跑到美工区拿个纸板,放在了桥柱上进行连接。
///////////////////////////
# 问题
大班幼儿游戏计划性和创新性增强,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制作活动。低结构材料分散在各个区域,不方便拿取。长时间会局限于幼儿的想法。
思考
先于改变
我们梳理了开学初高小芳主任在保教工作布置会的会议精神,进行环境改变:
-
以“儿童为本”的环境,是儿童助推产生更多环境,给予儿童更多的选择。
-
开放性游戏环境就让区域之间、室内外空间开放、联动。
变化
突破藩篱
“高、低”的变化
从高结构材料到低结构材料
幼儿在使用高结构游戏材料时更多的是按照固定的游戏规则来操作,而在低结构材料能够让孩子自主创意最大化展现,例如常见的低结构材料有纸牌、纸箱、纸筒、木棍、多米诺、可乐罐等。
我们园在研究环境中材料作用时,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收集了大量低结构材料,有小石子、木棍、纸箱、毛线、纸杯等。收集低结构材料的过程,是和资源激活的过程,从材料使用次数、和主题间的链接、孩子已有认知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确保低结构材料物尽其用,物有所值,减少僵化的存在感。
从高结构空间变低结构空间
在玩具架上安装轮子,孩子可以把玩具架摆在任意的位置,组合成封闭性空间来玩游戏;在小床上安装轮子,孩子们把小床进行组合;增加带轮子的娃娃车、小推车、货架车等;借助有轮子的梯形推车实现区域场地自由移动……室内室外的空间在小轮子的滑动中,变化着,高结构固定化空间模式打破,自由化好玩的低结构空间诞生。
“分、合”的变化
每个班级中都设置了各种区角,美工区、表演区、科学区、自然角等,园所所设置的公用教室,类似于图书馆、科学室、美术室等,基本是以班级为单位来使用;户外的空间延续着大班、中班、小班操场的范围,投放的玩具材料或者空间设置符合相应年龄特点。
无论是功能教室的使用还是户外场地的划分,都暗含着“分”的一种思想,就是按照某种标准把学习者的材料、空间、场地等人为的割裂出来,形成各种的区域,但是幼儿游戏是“合”的过程。
班级区域的“合”
我们打破固有区域的空间限定,相似区域进行整合。例如,把科学区和益智区进行区域规划,变玩具区;其次,突破班级界限,区域空间进行延伸,例如搭建区延伸到楼道,地上和桌面相结合;最后,增加共享低结构材料区,把各个区域使用率较高的材料放在共享架上,便于幼儿取放。
改变之后,原来相对分离的活动区变的开放、整合了,不仅把需要围合的区域增加辅材突出隐秘性,还把需要开放的区域彻底开放,孩子们只需要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然后和同伴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进行游戏。
户外空间的“合”
我们放手给孩子,让他们充当户外设计师,把幼儿园每一处变成可玩的空间,把室内游戏中空间延展到户外。
破除区域固有发展价值,实现区域间的链接。例如,娃娃家紧邻户外,提供角色扮演和科学探索工具,孩子们以材料进行游戏生成,既可以华户外野餐,也可户外扮演,还可进行科学发现。多彩秋日,孩子们举办了“帐篷节”,把班级内的活动区搬到户外完,帐篷里唱歌、跳舞、吹泡泡、读书、下棋……
做幼儿游戏的“倾听者”,乐于去听、有意识去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听孩子之间的交流语言,思考、分析孩子的所想所需,从而达到“合”的效果。
“动、静”的变化
我园面积大,历史久,更可贵的是园中百余棵大树郁郁葱葱,春日桃李芬芳,夏日杨柳依依,秋日瓜果香飘四溢,冬日白雪落在柿子上,处处皆是资源。如何激活自然资源呢?
保持对课程资源的敏感性
晨间活动后,孩子踩到银杏果,臭臭的味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循着味道找到银杏果,开展系列探索活动,包括银杏树是分性别的,银杏果如何去除外皮,白色果实从外测线数量分出男孩和女孩等。
点击回顾《银杏树下的探索记》
像孩子一样,保持对园内自然资源的兴趣,在游戏中探索发现,实现静态资源动态化的游戏,类似区域有“玉米丰收啦”、“核桃树下你和我”……
一日生活中游戏精神的渗透
让静止的幼儿园树木环境已经变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成为孩子们每日生成活动的来源,不得不说这是由“静”到“动”一次成功的转变。
幼儿聚焦幼儿园物种大调查,自主设计调查工具,自主展开调查过程,自主讨论调查所得;用课程的视角看待幼儿园的植物,例如:测量幼儿园树木的粗细、高矮,给每一棵树木制作一张“身份证”等;更有班级把幼儿园一处处精致别雅的景观转化为资源,多种的方式给多肉植物进行灌溉,有输液式、虹吸式、保湿式等。
课程游戏化需要教师着眼于儿童整体发展,立足于儿童立场,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每一个儿童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生长特性”,那么我们环境理所应当为每一名孩子提供思想驰骋的草原。
丰台一幼教育集团
打动你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