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人文幼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MxNDkzMA==&mid=2247541504&idx=1&sn=b2821250d5292698c658731b20c0e49a
教育故事作为一种研究方式,源于教育实践,并思考、改进、运用于教育实践。它不仅有利于展示幼儿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也有利于教研部门展开培训和教研,比如通过学习故事、课程故事、游戏活动案例等,教育研究可以成为幼儿教师的常态教研。
01/
不知如何打动人心?
√ 还原故事本身
一个优秀的教育故事,最重要的是真实。它必须是真人真事,必须有真情实感,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打动人心,才能经得起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拷问”。教育源于典型真实事件的教育故事,不仅事件过程与结果产生强烈影响,而且其中的真人、真情发挥着强烈的感染带动作用。
如果没有,你就要善于收集。搜集整理教育故事,可以从自身或他人的教育经历中搜集素材,整理教育故事。但是会有不少教师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为了追求完美,过多使用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如陈鹤琴、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蒙台梭利、杜威、孔子等。可以适当取舍,科学布局,而不是拿来就用。
有的表达中往往带有主观推测,例如有老师在写故事的时候写到:看到男孩低下头,便主观臆断地写“男孩低下头在思考”“男孩有点犯难”,这些都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加工过的印象。我们不需要美化儿童的成长过程,故事的结局也不一定是要“完美”的,不那么完美的结束,才能变成下一次的开始。
如果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可以尝试使用“白描”的手法先记录下来,“白描式”记录的一个特点,就是看到什么写什么,不需要教师添加形容词来美化文字记录。一定要合情合理、符合教师身份、贴合工作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业内同行的共鸣,才能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我们需要做到的是真实,在分享教育故事时,要尽力还原故事本身。教师是教育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教育故事的实践者,每一个教育故事都是自己心路历程的真实反应,更是其他教师借以对照、反思、学习的镜子。只有创造了自己的教育实践,才能创造出更多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
02/
怎样避免泛泛而谈?
√ 明确故事主题
教育故事之所以易于让教师感到“心心相通”,更多的是由于故事隐含的道理、意义引发共情、共鸣。也就是说故事性是教育故事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使人印象深刻,就需要教师认真考虑、反复推敲如何表达。
其实,这与教师写好一份观察记录或者案例故事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观察记录具有七要素:名称、目的、时间和地点、观察对象、观察内容、教师解读和反思。而教育故事的故事性决定了教师在演讲或是表达时候必须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了突出故事的教育性,适当地议论和评价是必要的,但是要避免把演讲稿写成说理性的议论文。故事的教育性还与典型性休戚相关,故事能否小中见大、能否滴水见太阳、能否推己及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故事的格调。
在大部分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其实都有很多很好的教育故事。只是在被谈起时,有时会因为泛泛而谈而使其变得寡淡无味,让人觉得也不过如是,都是这些稀松平常的小事。反而使其失去了原本的教育价值。
我们可以尝试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就事论事,用故事来说明。如果是多个主题的话,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把握住事件发生的主线。别人听起来的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get不到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讲好教育故事,应有“四个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确定故事主题,既有描述又有反思;有一段生动转折的故事情节,先抑后扬或峰回路转,引发共情和思考;有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评析,从而揭示故事的教育价值;有一个画龙点睛的故事标题,让故事更好地聚焦。
一个打动人心的教育故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故事不仅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
03/
总是感觉空洞?
√ 说细节谈感受
有些教育故事写得非常“华丽”,但是读起来非常乏味,就算听过之后记忆也不深刻。这是因为故事里缺乏了细节描写,比如下面这段表述:
这样的一段记录,更多是老师自己的主观感受,相当于日记。其中虽然出现了幼儿,主角却是老师。从小班到中班,从“手足无措”到“井然有序”八个字就能简单概括孩子三年的变化吗?其中并没有体现个体,是一副全班同学的群像描写。家长想要从只言片语中找寻自己的孩子,却发现无迹可寻。除了收获一点点感动之外,还能从哪些细节中发现自家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呢?
我们应该将观察到的一些细节记录下来,和家长沟通时,在讲述故事时,把记录中和某一个孩子相关的部分系统地整理出来,详细具体的语言和行为、细致的描写,能够成为我们分析幼儿行为能力和家长沟通时的依据。具体的故事和案例好过笼统的概括。
增加故事的细节感要用“具体描写”代替抽象的概括叙述。在故事中展开以下几方面的细节描写,让故事更立体,让听众“身临其境”。当你讲的话能够在观众脑海中产生画面感时,留给听众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常见的细节描写有以下几种:
感官细节
情绪细节
场景细节
人物细节
04/
到底有没有套路?
√ 自我内化
教师具备写作教学案例的基础。只要教师认真研究,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教学案例。教育故事也大相径庭,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通常情况下,教师写这样的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
但是有些教师在人前讲述的时候却不如写来得轻巧,殊不知讲故事其实也是有套路的。王志涛在数学罗盘公众号《讲好故事的七大步骤》文章中提到:三国时期的曹植曾有“七步成诗”,把讲故事的这个公式就可以叫做“七步成故事”。这七步是:①目标;②阻碍;③努力;④挫败;⑤意外;⑥转折;⑦结局。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其实每一集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套路:
教师要学着把自己的教育故事给消化了,做到信手拈来。而不是在活动或者重要发言时,拿着自己写好的稿子,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一样念完就结束了。这种照本宣科的演讲方式,非常影响讲述者和听众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
讲故事就是表达,表达就是信息输出,信息输出就必须要讲究编码方式。什么编码方式对于讲故事效率最高呢?那当然是口语化啦。
除了口述之外,海报展示、制作数字故事等方式,都是常用的有效方式。尤其是数字故事可以将音、画、文相统一,将视、听、思相结合,在短短几分钟内呈现,直观、丰富、极具感染力。
05/
如何做到信手拈来?
√ 脱稿而出
在一个自媒体成为主流的时代,教育人每天都可以读到、看到甚至听到其很多其他同行的精彩故事,其教育的理念和精彩的实践常常令人赞叹。
然而,在为别人喝彩的同时,往往也会生出不少的遗憾——自己在的校园也有很多扎扎实实的创新,非常“硬核”,大把“干货”,分享出来肯定很惊艳,可惜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闷在心里……
或许,你可以尝试脱稿演讲。这里的脱稿不仅是要求自己把故事背下来这么简单。因为单纯背下来的稿件不便于临场发挥,会让听故事的人觉得有点矫揉造作。一旦忘记,就很难继续下去。
我们还是应该做好充分准备,语言尽量口语化,表达自然,切忌表演的痕迹。这时,我们就可以给自己准备一份提纲做练习,教师在只把演讲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按照提纲形式写出来,借助它进行演讲。这样不仅能避免照读式演讲和背诵式演讲与听众思想感情缺乏交流的不足,还比较灵活,便于教师临场发挥,增强真情实感。
比如,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中提到的“位置记忆法”:你需要找出你演讲中的10个要点,可以是演讲中的关键字、短语或者引语,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要点一定要尽可能的简洁,目的是给观众呈现的是自然、形象、流畅的感觉。然后想象一条你非常熟悉路径里面的物品分别对应10个要点,对应好之后就可以联系你的演讲。
又或者是尝试下面六个步骤:首先是写好自己教育故事的逐字稿;然后对着稿子讲上几次,比其中不妥当的地方进行修改,如将书面语改为口语、将长句改外短句、将单音词改为双音词;第三就是自己尝试脱稿练习;第四是自己使用手机录音讲一遍,这样有利于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到自己的问题;第五是对着别人讲一遍,让旁人来感受一下,哪部分内容听得最有趣,哪部分听得乏味或混乱?方便再对其进行打磨;最后就是在正式讲述之前再过一遍故事。
活动案例|幼儿园里孩子最喜欢的沙水区,如何变成科学活动的实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