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儿童文化的认同–幼儿园课程目标文化建设的终极追求
孙晓轲(南京师范大学)
|主播:舒芯 | 点上方小喇叭收听
所谓课程目标文化即课程目标在编制、阐释内涵以及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人作为主体有主动参与、主动解释和不同形态的展示,体现人的价值,以及依附于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由此课程目标不是一尘不变的,也不是高于教育活动中人的存在,而是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互动的线索,它是指引,是支架,但不是牢笼,更不是“金科玉律”。
儿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目标中的体现可以理解为儿童如何解读目标,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以及与此对应个性化的行为表现,由此课程目标是表现性价值取向的,幼儿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动性得以保障。
正文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文化中
儿童文化缺失现象的分析


(一) 儿童个体文化的缺失
1.课程目标的预先具体化,忽视了儿童个体文化的存在
2.课程目标的标准化,忽视了儿童个体文化的差异

(二) 儿童游戏文化的缺失

二、儿童文化的认同
是幼儿园课程目标文化建设
的终极追求
第一个层面是主我的文化认同
即儿童对文化对象(在这里主要指教师、课程目标、课程的实施环境等)意义的认可,并纳入自身的文化结构,形成个体文化意义;
第二个层面是客我的文化认同
即儿童从他人的态度中寻求自我理解和建构活动的肯定,强化自我文化建构意识,推动新的文化结构的产生。

(一) 建构主我的文化认同
1.建立自主探究的课程目标文化,唤醒儿童的主我文化认同意识

儿童自出生后,在特定的经历中生活时,有些主我文化认同模式或方式被不断“敲击”而稳固下来并容易被激活或表现出来,而另外一些则因一直不被“敲击”而被掩盖起来或消退。
不同儿童的不同经历所规定的经常被“敲击”和不被“敲击”的“键”不同,儿童所形成的个体意义上的主我文化认同意识也不同。

2.建立合作交往的课程目标文化,实现儿童的主我文化认同
“
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教师在不取代儿童权利的前提下,为儿童提供各种建议,使儿童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更加快捷地理解文化对象,加速文化生长进程。
与此同时,教师尝试用儿童的文化眼光来培植自身的文化感召力和信任度,以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儿童一起探究,在探究中产生新的理解。


(二) 建构客我的文化认同
“
个体并不是直接经验他的自我本身,而是只能从和他处于同一个社会群体的其他个体成员的特殊立场出发,或者说从他所从属的这个作为整体而存在的社会群体一般化立场出发,来体验他的自我本身。”

一方面建立民主、平等的课程目标文化,消解教师文化对儿童客我文化认同的决定性影响。
另一方面,建立情境化的、儿童本位的课程目标文化,确立适宜性的客我文化认同行为。

//参考文献:
[1] 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江苏: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0
[2] 杨鑫辉.心理学通史第5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 版社,2000
[3] [美]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霍桂恒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来源:后扑教育
【0】虞永平: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四大问题
【1】教育部丨0~6岁儿童发展的里程碑:儿童发育异常的自查手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漫画版!
【3】100幅漫画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很简单
【4】王海英:幼儿园环境创设应当回归儿童立场
【5】刘占兰:如何深化教研,实现幼儿教师知行合一
【6】丁海东: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的意义、类别、体例与特点
【7】张斌:园本课程的内涵及开发策略
【8】鄢超云:什么是幼儿学习品质?
【9】王春燕:在对话与共生中整合游戏与幼儿园课程
【10】张俊:只有先解放教师,才有可能解放幼儿
因公众号改版,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