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室内建构区#游戏案例
建构区柜子上的积木分类标记不知什么时候缺失了一部分,但幼儿收纳活动却未受到太大影响,照样能够把积木收纳整齐。
大班幼儿已经能够熟练地按照积木的大小、形状、厚薄、粗细等进行分类,对于他们来讲,标签是不是失去了意义?
在原有标签下,孩子们在收纳时是不是没有了新的学习机会?
此时是不是要制定一个更适合大班幼儿的收纳规则,才能更好地发挥收纳环节的教育价值?
基于以上现象与思考,我班就“大班幼儿如何对建构区游戏材料进行巧妙的收纳”这个问题展开了实践探究。
一、放手游戏 自定规则
由于观察到建构区孩子们收纳时不再依靠标签,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类,我们便撕掉了所有的标签,以孩子为主体,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自己商量制定收纳规则。大班孩子的思维相对于中班较成熟,已经初步形成了方位概念、规则意识,也有一定计划和沟通的能力。经过几次观察,我们发现柜子上积木的摆放顺序大体一致,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层是辅助材料,如牛奶箱、奶粉罐、纸筒等;
左侧起,第一列柜子是拱门、半环、四分之一环等特殊形状积木;
第二列是半单元块、单元块、双单元块等方形积木;
第三列是四单元块、斜坡等较长积木;
其他较小的积木如条形半台柱等,直接用大蓝色积木篮集中收纳,节约收纳时间。
根据孩子们几次收纳的情况来看,虽偶尔会有少许积木位置摆放不同,但不影响他们整体的自主收纳,因此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引导他们来自主制定收纳规则。
二、提出问题 改善收纳
我们将几次收纳的照片集中到一起,进行游戏后分享,总结优点,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改善。
问题一:清水积木、辅助材料混在一个柜子里,如何分类才能更有条理呢?
孩子们根据问题一起讨论,进行了多次的收纳实践,得出解决策略:调整收纳空间,东侧放辅助材料,西侧放清水积木,这样更清晰有条理、取放更方便。
(解决前) (解决后)
问题二:同一种形状的积木在一个格子里,它们的长短、粗细、厚薄都不同,该怎样更好地有序摆放呢?”
幼儿回顾梳理已有的数学经验基础,经过思考、讨论,得出解决策略:同种形状的积木,按长短、粗细、厚薄分开摆放,并按照“从小到大”的习惯,约定小的在左边,大的在右边。经过多次的有序摆放实践,孩子们初步感知到了“二次分类”(先按形状摆,再按大小分)的概念。
(解决前) (解决后)
问题三:有人把圆柱放在这一格,有人要把圆柱放在另一格,那是不是要规划一下,给每一种形状的积木安一个固定的家呢?
在问题的引领下,孩子们决定要形成一个收纳的分类方法。
基于幼儿行和列的初步概念,根据平时在建构区设计图纸的经验,大家一起商量制定布局图,让每个参与收纳的孩子了解收纳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分工合作。
三、整体布局,设计图纸
大班幼儿设计布局图的经验基础:初步具有了空间方位意识,能够对行、列进行准确的定位,并能够区分大小、长短、厚薄、粗细等概念。但在绘制“二元标记”时遇到了困难:厚薄不同的四单元块,平面图画出来都是长方形,看不出来区别,怎么办?
教师指导策略:
利用集体交流的时间引导幼儿欣赏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通过比较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感知事物立体和平面的不同。
经过讨论,孩子们发现如果用立体图形来绘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绘制立体图形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大家愿意一起尝试,最终画出了立体图形布局图。孩子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布局图来收纳,兴趣有了,收纳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建构区的收纳方法不断调整,布局图也随之不断在变化,在不同的孩子手中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样貌、更加多元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