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游戏案例#室内建构区
一天区域游戏时,建构区的孩子们因一座“桥”而引发了一场争执。
四个孩子在建构区用清水积木自由搭建起一座长长的桥,但当“大桥”通车时,“哗啦”一下倒塌了。鑫鑫有些着急地说:“都是你们不小心,把我们辛辛苦苦搭的桥弄倒了。”小茹说:“是因为桥太窄了。”“我们的桥不结实。”“我们明天还可以重新搭一座桥”。
分析:
中班的幼儿掌握了基本的建构技能,能用架空、延长、垒高等技能进行搭建,但对于建构对象整体空间布局的感知存在个体差异。
策略:
鼓励幼儿实地观察,并引导幼儿自主讨论,在建构后进行反思。
1.经验积累
生活中的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在家长陪伴下,实地观察,收集照片,围绕身边的桥,进行讨论,孩子们发现:有桥洞弯弯的拱桥,有粗粗的水泥柱架着的石板桥,还有通皋大道上的高架桥……
2.制定计划
孩子们欣赏了家周围的几座桥,讨论、设计。小茹自豪地说:“通皋大桥是我家旁边最大的一座桥。你们看它弯弯的,像拱桥;它也很宽,中间还有绿化带呢。”她的介绍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3.合作搭建
(1)“家乡的桥”初体验。
追随设计的图纸,孩子们商量从桥的一端开始搭建,选择了六个圆柱体做“桥墩”,六块四倍单元积木做桥面。当圆柱体不够时,鑫鑫尝试利用牛奶罐进行叠加,解决圆柱体空缺的问题。
“桥面”建构时,四倍单元积木仅缺一块,小茹尝试利用两块二倍单元积木进行拼接,并试图借助薯片桶抬高桥面。
最后,用单元块搭建斜坡后,孩子们将“汽车”开至桥尾时,频频出现问题:要么翻车,要么卡在半空中,反复尝试后,他们将斜坡换成薄的积木,终于挑战成功。此时,楠楠突然发现了问题:“咦!拱桥为什么不拱呢?”孩子们带着问题继续探索。
孩子们细细观察图片上的“拱桥”:拱桥有最高点,两边是对称的;而他们搭的桥一半是平平的,一半呈滑梯形。“怎样才能让拱桥拱起来呢?”
(2)“家乡的桥”再尝试。
有了第一次搭建的经验,他们决定从中间往两边搭建,孩子们边操作边讨论,通过比较、排序,最终确定了由三个圆柱体积木垒高成中间的桥墩,随后将奶粉罐、薯片桶、高低不一的圆柱体积木依次排列,孩子们分成两组,从中间搭建,向两边延展。
搭了一会儿,小茹看了看说:“你们看,我们搭的桥像个屋顶。”“不行,我们的桥面有尖角。”“可以先用一样高的桥墩把桥面架起来。”大家认真地讨论着。
两个薯片桶叠高时总是容易倒塌,他们决定换成奶粉罐。
/////////
可中间的桥墩又不听使唤,一会儿便倒了,轩轩仔细一瞧:“地垫有花纹,难怪会倒。”见此情景,我及时鼓励他进行思考,“怎样才能让桥墩更稳固?”他思考了一会儿后,拿来一块四倍单元积木垫在 “桥墩”下面,“你们看,这下就不倒了吧。”
?
游戏中,孩子们用四倍单元积木进行了桥面距离的测量,及时调整了桥墩间的距离;通过比较,以垒高、比高矮的形式进行了桥墩的设计。孩子们面对一次次挫折时,教师及时指引,给予了幼儿游戏的动力、兴趣。
(4)“家乡的桥”终落成。
家乡的桥终于竣工了,孩子们用半圆形、三角形积木按规律排序做桥的护栏,用雪花片拼搭出花草装饰桥中间的绿化带;他们从资源箱里找出纸板,开始了通皋大桥下面马路的铺建,在路口和显著的地方设置了交通标志。
在“家乡的桥”建构游戏中,通过辅助性材料的比较和选取,幼儿学会了协商、谦让、合作与分享,体验与同伴共同搭建的成功感;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及搭建要求,及时捕捉游戏中的生长点,用心观察,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