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活动就要到来了,我们要开始做活动方案了。活动方案可以防止活动中有意外的发生,所以在写活动方案上花的时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活动方案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幼师课件网为你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篇1】
设计意图
为防止发生幼儿夹伤事故,园里为每个班级安装了磁力门吸。结合班级管理需要,我特意每天安排一名值日生负责管理开关教室门。由于是新的门吸,每次值日生开关门时都能感受到门吸的力量:开门时“嘭”的一下吸住门,关门时要两只手使劲拽门,门才会脱离门吸。这一现象引起了幼儿的注意,成为幼儿闲暇时讨论的话题。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开展了《磁铁找朋友》的教育活动,目的是一起探索磁铁的特性,感受合作、探究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探究磁铁特性:磁铁能吸引铁质物品;磁力具有穿透性。
2.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
活动难点
理解磁力具有穿透性。
活动准备
1.磁铁、动物纸偶、迷宫图、彩笔、记录单。
2.操作盒4个,内装:纸片、树叶、塑料雪花片、牙签、布片、玻璃眼镜片、螺丝、金属瓶盖、硬币(三种材质:铁质硬币、铝制硬币和铜质硬币)、回形针等物品。
活动过程
1.猜想
(1)教师:(出示操作盒)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请你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感受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的,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出示磁铁)哪些物品是磁铁的好朋友,能被磁铁吸住呢?请大家在记录单上圈出你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
(3)幼儿操作记录单(见下图),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评析:教师为幼儿出示的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材贡丰富,能充分支持幼儿的猜想。幼儿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验证。
2.验证
(1)磁铁找朋友
教师:请小朋友们用磁铁吸一吸这些物品,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幼儿操作、记录,教师指导。)
(2)汇报
教师:通过实验,你发现哪些物品做了磁铁的朋友?哪位小朋友愿意到前面来大胆地告诉小伙伴们你的发现呢?(幼儿展示交流。)
教师:你们发现磁铁好朋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总结: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中都含有铁,磁铁的朋友是铁制品。
评析:通过操作验证.幼儿主动获得了磁铁的特性之一:磁铁能吸引铁制品。
3.探索磁力的特性
教师:怎样让其他物品也能像铁制品一样和磁铁吸在一起,成为磁铁的好朋友呢?
幼儿动手尝试,操作中相互交流自己的办法。
教师:刚才你是怎样用磁铁把其他物品吸起来的?
幼儿:把磁铁放在布片下面,布片上面放上回形针,磁铁吸住回形针的时候也吸住了布片。
幼儿:还可以把纸片放在磁铁上面,然后在纸上面放一元硬币,就可以让纸片和磁铁成为好朋友。
幼儿:我把树叶、牙签、雪花片放在一起,上面放螺丝以后,磁铁把他们全部吸起来了。
教师:为什么磁铁能把原来吸不住的物品吸起来?
总结:磁铁有磁力,磁力穿过布片、雪花片这些物品以后,吸住了铁制品。磁力有穿透性。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再次进行试验。亲身感受勤磁铁的另一重要特性:磁力的穿透性。通过教师的提问,自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从而总结得出新经验:磁力具有穿透性。
4.游戏
(1)教师:(出示迷宫图片、懒羊羊手指偶)我们利用磁铁来帮助迷路的懒羊羊回家吧!
(2)幼儿讨论:怎样利用磁铁送懒羊羊回家?你有什么好办法?
(3)制定规则:两人一组,将回形针别在手指偶上,一人拿着迷宫图片,另一个人在纸的下面操作磁铁,齐心合力帮助懒羊羊走出迷宫。
(4)幼儿操作活动,感知磁铁的穿透性和合作的快乐。
评析:游戏活动再次验证了磁铁的特性,让幼儿感受到探究、合作带来的快乐。
延伸活动
在活动区科学角内投放回形磁铁、条形磁铁,引导幼儿探究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投放种子、回形针、彩纸等材料,制作会跳舞的玩具;投放图片,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户外活动时幼儿用磁铁在沙坑内找寻细小的铁质物品。
活动反思
1.活动过程的反思
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从活动过程来看,幼儿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活动的探究气氛很浓。由于幼儿有前期的经验,他们较快地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制品的特性。在探究磁力特性的环节中,幼儿能开动脑筋,敢于尝试和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理解了磁铁的另一特性——磁力具有穿透性。而走迷宫的游戏让幼儿再一次体验和加深了对磁力的认识。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的指导及时、准确,语言精练。
2.专业术语的反思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理解磁力具有穿透性。教师在总结环节说出了磁力、穿透性这样的专业性词语,虽没有强调幼儿一定要用这样的专业术语进行表达,但引起我的思考:科学活动中用不用引用科学术语进行教学活动?从幼儿的角度看,如果使用,也应是幼儿的认知水平能接受的、可以理解的,但绝不能过于强调幼儿一定要用专业术语来表达自己的认知,可以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kejian.youshijiaoyan.com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篇2】
设计意图
科学活动插花,是我们对导向式教学活动进行的一次尝试。插花来源于生活,先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任务插花,让幼儿围绕任务去尝试探索,从中发现问题怎么插花瓶都会倒,教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使花瓶不倒,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对幼儿很有挑战性,任务=材料+创意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发现物体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组矿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块、小石头、橡皮泥、各种盘子、盖子、硬板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发现花瓶易倒,引起探索兴趣
1.师:老师做了很多花,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矿泉水瓶)。
2.教师请一幼儿将三朵花插在瓶子里,提问:花插在花瓶里,出现什么情况?(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今天带来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我们要想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等会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个花瓶里,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贴上自己的号码,将花瓶放在花坛上(地面有条线)。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
师:风来了,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用纸对每个花瓶扇一扇)
预设:
幼儿行为一:同样装了石头,一个倒了,而另一个不倒。
教师的对策:拿出来比较。
师: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为什么都装了石头的花瓶,一个倒了一个没倒呢?
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比较少
师小结:对,石头装多了就比较重,能使花瓶更稳固。
幼儿行为二:用光碟,一个放上面,一个放下面。
教师的对策:
师:这两个都是用了光碟。这个为什么倒了,而这个不倒呢?
幼:一个放在上面,一个放在下面。
师小结:对,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了。
三、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
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你可以使多个花瓶站稳,比比谁想的办法最有创意。在花瓶上也贴上自己的号码。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孩子可以想出两个以上办法)
3.交流讨论。师:我们来看看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幼儿行为一:会用多种材料,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盘变大、将花站直。
教师对策:考虑进人下一环节探索不借助材料,使花瓶不倒,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幼儿行为二:大多数幼儿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种方法。
教师对策:调整计划,改变原先预设的第四环节,改为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继续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
1.师:现在桌上就只有许多花和花瓶,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几种成功的方法。如:将几束花插在一个瓶子里,将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师:我也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教师将花茎折短再插在花瓶里),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再去试一试是什么原因。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篇3】
你需要以下备品:
纸巾、蜡纸、塑料勺、盐、量勺、水、2个小纸杯或塑料杯、格尺、液体胶水。
1、在操作台上铺上两层纸巾,将1汤匙液体胶倒入一个小杯子中。
2、在另一个小杯子中加入1/2茶匙盐和1/2茶匙水,搅拌杯子中的混合物直到盐最充分地溶解(可能在杯底还会残留一些盐无法溶解)。
3、将杯子中的所有盐水都倒入装有液体的杯子中并搅拌,你观察到杯子中的混合物有什么变化吗?这种混合物看起来像什么?
4、将混合物倒在双层厚的纸巾上,把纸巾对折并向下压以挤出多余的水分。
5、将你制作的塑料(即纸巾中间的混合物)拿起,并将它抻成一长条,用尺子量一量在不拉断的前提下,你可以将它拉多长(当你操作时,你的塑料物质会很快变干,因此你的动作一定要快一些)。
6、将塑料团成一个球,把它放在蜡纸上并向下压,直到它被压成一张“饼”。量一量“饼”的直径以了解你可以将它做多大,并仍然可以将它从蜡纸上揭下来。
将这张“饼”团成球形,并使它在一个坚硬干净的平面上弹起来。恭喜你!你已经完成你的玩具制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篇4】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垒高经验。在该活动中,我们以积木为操作材料,以垒高为主线,调动幼儿已有的垒高经验,运用对比观察、猜测、尝试等方法,组织幼儿进行合作学习,开展竞赛游戏。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垒高现象进行拓展与延伸。整个活动将学习科学知识与建构游戏合二为一,幼儿在垒高过程中体验到了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成功与满足。
目标:
1.探索垒高的方法,进一步积累有关垒高的经验。
2.能注意观察、学习他人的经验,进行迁移运用。
3.尝试用多种方法垒高,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1)人手10块相同的积木。
(2)两人一筐备用积木。
(3)高矮不同的立体长颈鹿玩具每组3只(长颈鹿爸爸、妈妈和宝宝的区分标志分别是领结、头花和围兜)。
2.积木垒高ppT课件中的对比照片。
第一组:用相同的5块积木分别垒出两组作品,左边作品的积木是依次平放垒高,右边作品的积木是依次竖放垒高。
第二组:用数量不同的积木分别垒出一样高的两组作品,左边的作品基底面积大,右边的作品基底面积小。
3.相机一部,ppT课件“生活中的垒高”。
4.易拉罐、彩泥罐、奶粉罐、薯片盒、方便面盒、纸巾盒、小塑料筐等若干。
过程:
一、玩游戏“堆馒头”,产生垒高兴趣
师:请小朋友四人一组,面对面坐好,一个人握另一个人的大拇指来玩“堆馒头”的游戏(游戏儿歌为:堆馒头,堆馒头,馒头堆得高又高。香喷喷,喷喷香,吃着馒头哈哈笑!哈哈笑)。
师:你们的馒头是怎么堆高的?(一个人握另一个人的大拇指,越堆越高。)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请你们像堆馒头一样,把积木垒高。该怎么垒呢?(幼儿自由表达。)
(析:教师以民间游戏“堆馒头”导入,借助游戏的趣味性自然引出活动材料——积木,明确任务——垒高,并通过让幼儿自由表达,调动幼儿已有的垒高经验,为操作活动做好铺垫。)
二、初次垒高,展示垒高水平
1.教师介绍垒高材料和规则。
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10块积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的积木垒得又高又稳。垒高的时候要遵守游戏规则,听到音乐声响起,立刻停止。准备好了吗?开始!
2.幼儿垒高,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的垒高水平。
3.请个别幼儿介绍垒高经验。
师:谁垒得最高?你是怎样垒才这么高的?积木容易倒怎么办?(鼓励幼儿积极表达,分享已有经验。)
(析:第一次垒高时,教师通过观察和个别交流,了解幼儿的垒高水平。接下来师幼共同交流“谁垒得最高”“怎样垒才这么高”,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分享已有的垒高经验。)
三、通过观察、猜测与尝试,学习垒高方法
1.观察积木垒高ppT中的第一组对比照片,感知积木的摆放方式与高度的关系。
(1)引导幼儿从两件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两边用的积木一样多吗?哪边的积木垒得高?高的这边是怎么垒的?
(2)教师小结:相同的积木竖着摆放垒得高。
2.观察积木垒高ppT中的第二组对比照片,进行猜测。
(1)师:这两件作品一样高吗?有什么不同?哪件作品的底部大?(引导幼儿重点观察作品底部的不同。)
(2)师:如果我还想往上垒,猜一猜,哪件作品能垒得更高更稳?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3.尝试两人合作垒高,验证结果。
(1)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现在请同桌的小朋友合作,把你们两人的积木合在一起,一块商量,一起垒高。
(2)师:照片上的两件作品一个底部大,一个底部小,你们可以两种方法都试一试,看看到底哪一种方法能垒得更高。
(3)幼儿合作垒高,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及时拍摄幼儿垒高的照片。
4.欣赏教师挑选的两张垒高照片,感知积木底部的大小对垒高的影响。
(1)师(出示底部小的照片):这件作品如果再往上垒会怎样?为什么会倒?
(2)师(出示底部大的照片):这件作品的底部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积木?底部大了积木会怎样?
(3)师(再次出示积木垒高ppT中的第二组对比照片):如果我还想往上垒,到底哪件作品能垒得更高?
(4)师(小结):底部大了,积木就站得稳,就能垒得更高。
(析:为了帮助幼儿理解“高”和“稳”这两个关键因素,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两组ppT中的对比照片,结合已有的垒高经验进行猜测与尝试。由于第二次垒高时积木增多了,教师及时提出合作垒高的要求,重点帮助幼儿了解影响垒高的关键因素,为下一步的操作游戏打好基础。)
四、操作游戏:和长颈鹿比高矮
1.准备游戏材料。
师:现在你们都是垒高能手。下面,老师要加大难度了,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先从桌子下面拿出备用积木,再把原有的积木也放进筐里。
2.明确游戏要求。
(1)师:今天我请来了长颈鹿一家和你们比高低,怎么比?(要垒得比长颈鹿高。)
(2)教师逐一介绍长颈鹿爸爸、妈妈和宝宝,引导幼儿按其高矮和标志进行区分。
师:你和你的好朋友想挑战哪一只长颈鹿?来试一试吧!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及时拍摄幼儿的垒高作品。
4.师幼共同欣赏拍摄的垒高作品,再次交流垒高经验。
(1)师:这件作品挑战的是哪一只长颈鹿?挑战成功了吗?
(2)师:怎样垒才能成功挑战长颈鹿?(底部要垒得大一些,要整齐摆放,要轻拿轻放,等等。)
(3)师:看了这件作品,你有什么感觉?它造型好看吗?(渗透对造型美的欣赏,如对称、交错、有规律摆放等,提高审美情趣。)
(析:第三次垒高时,教师巧妙地引入“长颈鹿一家”作为参照物,自然地激发了幼儿垒高的欲望。长颈鹿一家不同高度的设置,适用于不同能力的幼儿,有助于幼儿挑战自我,进一步提升垒高水平,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结合日常生活拓展垒高经验
1.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也会用到垒高的方法。想一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
2.演示ppT“生活中的垒高”,引导幼儿共同欣赏。
(1)师(演示超市饮料摆放的照片):这是哪里?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饮料?(整齐美观、节省空间、便于取放等。)
(2)师(演示汽车或轮船运输货物的照片):这是什么?货物为什么要这样垒?(便于运输、增加载重量等。)
(3)再次让幼儿欣赏ppT中的其他照片,引导幼儿感受垒高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3.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生活材料进行创意垒高。
(1)教师介绍生活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师:用同一种材料垒高的小朋友要合作垒出一件作品,作品要既高又稳,还要美观。
(2)幼儿合作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创意垒高。
(析:教师引导幼儿将所获取的知识经验应用于生活之中,使幼儿充分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有趣与有用。最后,教师提供了真实的生活材料,宽松、开放的操作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垒高的兴趣,幼儿在动手创造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与快乐。)
摘自:《幼儿教育》20xx.(1、2)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篇5】
设计意图
幼儿园附近有一片小树林,那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地方,捉迷藏,逮蛐蛐,看落叶,追逐嬉戏,欢笑声不绝于耳。一次,佳佳小心翼翼地捧着小手走到我身边,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你看,是蘑菇。我被她的样子逗乐了,忙问:你采蘑菇干什么用啊?我奶奶会炒蘑菇,还会做蘑菇汤,奶奶还带我采过蘑菇呢!我接过她手里的蘑菇,装在了盒子里。其他小朋友看到了,也争先恐后地采来蘑菇往盒子里放,不一会儿便装满了一大盒。回来后,我们把蘑菇放在了自然角。可第二天,孩子们入园的时候发现盒子里的蘑菇变软变黑了,有的还长了毛,蘑菇变成了一滩烂泥。看到孩子们那无奈的眼神,我提醒说:我们怎么保存蘑菇,蘑菇才不会长毛呢?孩子们的眼睛顿时重新绽放光彩,纷纷出谋划策,一次科学活动生成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探索欲望。
2.指导幼儿逐步填写简单表格,初步了解表格的作用,渗透有关统计的知识。
3.支持鼓励幼儿利用身边各种资源(经验丰富的长者、各种自然材料及废旧物)进行科学小实验,培养简单推理、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蘑菇的保存方法,记录在表格中我的保存方法一栏。
2.对本活动予以支持并参与活动的部分幼儿家长。
3.孩子们采集到的新鲜蘑菇、盐、水、小坛子、碟子、碎木屑、储物盒、可乐瓶、针线等。
1.阳光充足的好天气。
活动过程
一、叙述自己搜集的有关蘑菇的保存方法
活动开始之前,老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特邀家长,请小朋友们鼓掌表示欢迎。然后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搜集的有关蘑菇的保存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幼1:我的方法是把蘑菇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这样蘑菇就不会很快烂掉了。(在我的保存方法一栏画了个小冰箱)
幼2:我妈妈说可以用清水来保存,方法很简单,只要把蘑菇放在小坛子里,然后倒入清水。(在我的保存方法一栏画了一些水纹)妈妈补充:倒入的清水要没过蘑菇,如果蘑菇往上浮,可以压上比较重的东西,但千万不能用金属的。
幼3:我的方法和他的差不多,不同的是我们用的是盐水。(在我的保存方法一栏画了一些水纹,水纹中又画了些小点点,旁边由妈妈写了个盐字,后边又画一个箭头,箭头后面画了个长方形)先把蘑菇泡在盐水里,用手轻轻地攥干,再装入一个塑料袋里。妈妈补充:浸泡在盐水里10~15分钟即可。
幼4:我和妈妈想到的方法是把蘑菇放在白纸上,太阳一晒蘑菇就被晾干了,晾干后的蘑菇里面的水就会少了,这样蘑菇就不会烂掉了。
幼5:我爸爸说蘑菇是木头的孩子,把孩子放在妈妈身边,孩子就不会死了。爸爸补充:我的意思是把蘑菇用木屑养起来。
二、请幼儿和家长谈谈对几种保存方法的看法-猜测一下用哪种方法保存蘑菇时间长
小朋友们有这么多保存蘑菇的好方法,用哪种方法会更好一些,蘑菇的保存时间更长久呢?启发幼儿比较、思考、猜想。
幼1:我觉得晾干会更好一些,因为我看到过大集上卖的蘑菇干,我想干了的东西比湿的保存时间长。(很多幼儿也很同意这种说法)
幼2:干了的蘑菇失去水分就不鲜了,我觉得用冰箱冷藏得好,吃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
幼3:从时间上说,我认为晾干的蘑菇肯定保存时间最长,第二是用盐水泡过的,第三是清水泡的,第四是冷藏的,第五是用木屑保存的。
师:幼3小朋友按时间顺序作了排列,你能给这些方法排一排先后顺序吗?排好后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幼儿排列后教师不断肯定幼儿的想法及作出的推理判断)
家长:我觉得这些方法都挺好的,孩子们说得也很有道理。
三、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按保存蘑菇的不同方法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并分别命名为冷藏保存组、清水保存组、盐水保存组、晾晒保存组、木屑保存组,然后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和家长共同观察幼儿的操作,与幼儿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幼儿完成蘑菇的储存实验。
冷藏保存组:最先完成任务,他们把蘑菇放在碟子里,然后向伙房的师傅借冰箱一用,打开冰箱的冷藏室,直接放进去,关好冰箱门,美美地观看或参与到其他组幼儿的操作中。
清水保存组:把蘑菇放进坛子里,倒入浸过蘑菇的清水,盖上盖子。幼儿发现坛子不透明,看不到里面蘑菇的样子,把坛子改为玻璃缸或透明度较好的塑料瓶。
盐水保存组:在坛子里放入足够的清水,在家长的指导下放入一定量的盐,盐和水的比例为1:100,用筷子轻轻地搅动,盐慢慢地溶解在水里后,把蘑菇放进盐水里,浸泡1O~l5分钟后捞出沥干水分,装进小塑料袋里,袋口扎紧。
晾晒保存组:幼儿和家长来到阳台上,在窗台上铺好白纸,把蘑菇倒在纸上,轻轻拨开,在阳光下晾晒。蘑菇之间尽量不紧挨在一起,增加受热的面积,这样干的会快些。家长提示幼儿:这样晾干有一侧就接触不到阳光,提议把蘑菇用铁丝穿起来悬挂晾干会好一些。
木屑保存组:在储物盒里铺一层厚厚的木屑,木屑较干,撒上少许清水,把蘑菇散开放在木屑上,扣上盖子。
四、观察蘑菇现状并记录
请幼儿观察并小组讨论:蘑菇现在有变化吗?把你们发现的情况记录在表格的第二栏。
幼儿经过仔细观察并与同伴讨论后,记录如下。
冷冻保存组:画了一个完整的大蘑菇。
清水保存组:画了水纹样的清水,许多蘑菇倾斜着躺在清水里。
盐水保存组:蘑菇稍微有些萎缩,像褶皱的皮肤,但看上去很新鲜。(由家长帮助记录)
晾晒保存组:蘑菇表面水分已被蒸发掉,保持原有的新鲜。(由家长记录)
木屑保存组:用一些交错的线代表木屑,上面画了几个散落的蘑菇。
五、活动延伸
把储存好的蘑菇放置在自然角,请幼儿每天观察本组蘑菇有无变化,并随时记录,把观察结果与同伴或其他组幼儿共同分享。
比一比,看看哪种方法使蘑菇保存的时间长,按时间的长短给这些保存法排排队。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舣区尹家府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篇6】
活动由来:
开学初,班上的图书区开设了图书推荐角,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拿到班上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并说明自己的推荐理由。我们发现可可带来的《小侦探》很受大家的喜爱,孩子们不但经常翻阅,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经常说自己是“小侦探”,没过多久,“破案”、“侦查”等词汇就在我们班上流行开来。后来又有很多小朋友带来了小侦探方面的书。看到孩子们兴致这么高,我也开始觉得好奇,就和孩子们一起去看。我发现书上的内容很有挑战性,是把我们平时的《找不同》、《迷宫》、《数数》、《华容道》等益智书籍综合在一起,还加入了故事的情节,让书中的游戏有了连续性,随着游戏一关关被破解,各种案件的真相也就浮出水面。这本书非常符合大班幼儿对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感兴趣的特点,所以孩子们才会这么喜爱。看看孩子们的推荐理由也都是“喜爱小侦探的书很有神秘感”、“喜爱情节有意思”、“喜爱自己能破案”。
受《小侦探》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变得爱观察,爱分析,爱思考,常常会把自己设想成小侦探,主动去寻找各种“案情”,想办法破案。记得有一天,活动区刚结束,蕾静就跑来和我说:“白老师,班上来了23个小朋友,可是却挂了24块毛巾,怎么回事呀?”星媛也跑出来说:“我也发现了,怎么回事呀?”小川说:“我知道,一定是姜一昨天没摘毛巾,他今天没来,他的毛巾还在呢。”蕾静听了,竖着大拇指说:“你可真是侦探呀。”听到他们的对话,我发现孩子们已经可以发现一些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关联性,他们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依据、线索找到事情的答案。
但也有一些时候孩子们会只凭自己的印象就对事情下结论。比如,一次我发现班上有两个胶棒都没有盖帽,于是,就问孩子们怎么回事。马上,博文就说:“是艺璇,她去美工区了。”凯旋说:“是尔祺。”“是依一。”“是晨骁。”孩子们喊着一些小朋友的名字。我问他们:“你们怎么知道的呢?”有的小朋友说:“我以前见过尔祺没盖帽就走了。”有的说:“我觉得就是他,我可是小侦探,破了很多案件。”我又问:“那你们真的看见了吗?”很多孩子不说话了。尔祺大声说:“对,你们看见了吗?妈妈说了,眼见为实。”依一也说:“对,不是我,你们不能瞎说。”
我知道在小侦探的流行风中孩子们得到了很多,他们开始关心班上发生的事情,更善于观察周围的变化,他们也能够针对一个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但怎样能让孩子们明白只有善于观察、发现真相才能被称为小侦探,而不是被称呼为小侦探就可以随便猜测真相呢?
根据孩子们的现状,我们设计了“小侦探”的活动。首先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为什么喜欢小侦探?”孩子们都表示觉得小侦探能破案很棒,所以喜欢。我又问:“那小侦探是怎么破案的呢?”讨论中孩子们有的说:“是通过线索。”“是通过智慧。”有的说:“是在我们的帮助下能破案。”“那小侦探只是猜测能找到案件的真相吗?”孩子们都回答不能,他们还表示猜的不一定是对的,要根据线索仔细地寻找,运用智慧才能找到答案。通过和孩子们的讨论,我知道他们的意识里有初步通过线索找到真相的经验,为了能让孩子们进一步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官充分观察,并通过分析多重线索找到事情的真相,我为孩子们设计了“丢失的珍珠”的活动。
活动目标:
1.运用观察、分类、比较、猜想、判断、排除的科学方法探索盒子里的秘密,最后找到丢失的珍珠。
2.能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感受探索盒子的乐趣。
活动重点
乐于尝试,能运用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的方法。
活动难点
推断、探索“空盒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每组8个盒子。里面分别装能明显感觉到的物品(积木、珠子、胶棒、糖)和不易感觉到的物品(棉花、气球、餐巾纸、粘住的珍珠)。另外又准备了尺子、笔、铃铛、石头、小碗、积木、珠子、胶棒、糖。将破案线索制作成ppT方便呈现。
经验准备:有初步的侦探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共分三次探索盒子,每一次探索都比上一次有挑战性,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以此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感官,多维度多层次地感受盒子中的奥秘。
(一)引导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初次探索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激发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并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
1.活动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小侦探》的书吗?大家已经帮小侦探侦破了很多的案件,你们也常常说自己是小侦探。那今天小侦探又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孩子们兴趣高涨,都表示愿意帮助小侦探破案。
2.通过ppT出示“小侦探”给出的第一条线索。
小侦探:“布朗太太丢失了一样非常喜欢的东西,这样东西就藏在桌子上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面,你们能帮我找找,哪些盒子里面有东西吗?”
听完线索后,孩子们立即拿起盒子,因为不能打开盒子,孩子们开始使劲摇晃,有的还放在手上掂,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很快就把明显感觉有东西的4个盒子挑了出来。之后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判断盒子里面是否有东西可以用晃、听、掂轻重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有运用多种感官的经验。
(二)引导幼儿再次探索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并尝试利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思维方法,判断盒子里的物品。
1.通过ppT出示第二条线索,并出示准备好的尺子、笔、铃铛、石头、小碗、积木、珠子、胶棒、糖等物品。
小侦探:“柜子上放有一些东西,小朋友们能帮我想想,哪些东西会在盒子里面,哪些不会吗?”
线索一提出孩子们就开始热烈地讨论,他们都认为长尺子、小碗、笔肯定不在盒子里,因为它们都比盒子大放不进去。之后孩子们又排除了铃铛,因为盒子里没有铃铛的声音。确定可能装的物品有珠子、胶棒、糖。但在积木和石头中孩子们有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都有可能在盒子里。“可是只有4个盒子,不可能装5样东西。那我们怎么知道装的是哪一个呢?”我问道。王也说:“那我们就掂掂重量呗。”孩子们表示同意。于是我把石头和积木同时放到孩子手中,让他们轮流感受,之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是积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感受了排除和比较的方法,丰富了感知经验,并且进一步确定了盒子里面的东西有珠子、积木、胶棒、糖。
2.引导幼儿分小组探索盒子里的物品,并做记录。
师:“但是哪个盒子里放的是哪样东西呢?如果不打开盒子你们能知道吗?”
孩子们分别通过晃、听、掂轻重的方式认真细致地比较、感受,最终找到了珠子、积木、胶棒、糖分别放的盒子,并把结果按照盒子上的号码记录在了记录纸上,和小朋友进行了分享。
3.引导幼儿分享各自的探索结果和依据。
在分享中孩子们说出了他们的感受,他们感觉小珠子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而且很轻;胶棒是有轱辘的感觉;积木有点沉,没有咕噜的感觉;糖有糖纸发出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综合运用了各种感觉器官,调动了已有的感知经验。他们不仅发现了盒子里有没有东西,还能知道是什么东西。
4.共同验证盒子里的东西。
师:“到底是不是和小朋友猜的一样呢?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吧。”
话音刚落,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一一打开了盒子。在验证结果的这一刻,教室里一片欢呼声:“我的对啦!”“我是小侦探!”
师:“你们真棒,通过线索猜到了盒子的秘密,可是布朗太太丢的到底是什么呢?”
当我问到这句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但接着孩子们都猜是珠子。我说道:“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侦探是怎么说的吧。”
(三)引导幼儿第三次探索盒子的秘密,发现真相与自己的猜测、想象是有差距的,从而感受侦破案件的乐趣。
1.通过ppT出示第三条线索,引起孩子们的认知冲突。
小侦探:“布朗太太丢失的是一件白色的东西。”
这次看完线索孩子们并不像前两次那么兴奋,他们的表情有些惊讶,有些失望,到底怎么回事呢?布朗太太丢失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呢?孩子们猜测起来:“是不是线索错啦。”“是不是没丢呀。”这时可可说:“会不会在‘没有东西’的盒子里呢?”听到这儿,我对孩子们说:“小侦探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我们再看看还有没有新的线索吧。”
2.通过ppT出示第四条线索。
小侦探:“那个盒子上有点香味。”
听到这个线索,孩子们在每个盒子上闻起来,可可说到:“真的,没有东西的盒子上有香味,快闻闻。”孩子们都闻起来。以前很少会用到闻的感觉方式,在这个环节设计运用闻的感官,让孩子们感受到想要破案,就要更细致,不能放过任何的线索。
3.引导幼儿重新探索“没有东西”的盒子。
小侦探:“丢失的东西会不会真的藏在我们认为没有东西的盒子里呢?布朗太太到底丢了什么?我们怎么会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呢?小朋友们,快帮帮我吧。”
师:“有哪些东西装在里面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呢!”
幼儿大胆猜想起来,他们说出了餐巾纸、羽毛、头发、棉花等。通过猜想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物体的特征是有一定了解的,他们能抓住物体轻、没有声音的特点。
4.验证感觉“没有东西”的盒子。
当盒子被打开时,孩子们欢呼起来:“我发现了,是珍珠。”“怪不得布朗太太找不到呢,原来粘住了。”“我也发现了。”孩子们还在盒子里发现了一些他们猜到的其他东西,比如,棉花、餐巾纸等。
小侦探:“小朋友们太棒了,谢谢你们帮我侦破了案情。”
(四)引导幼儿总结回顾。
1.和幼儿共同回顾使用了哪些方式帮助小侦探破案的。孩子们纷纷回答用了听、闻、掂、比较、排除等各种方法。
2.和幼儿一起讨论今后如何当好小侦探。孩子们都表示要努力寻找各种线索,不放过任何细节。
喜欢《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精选》一文吗?“幼师课件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活动方案,同时,youshijiaoyan.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大班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