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亲爱的们!
新一期的【智慧共享】
出炉啦!?▂?
选择怎样的绘本才是合适的,有意义的?
怎样提取绘本中的重要信息,更好的挖掘绘本价值?
在绘本阅读中如何设置关键提问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绘本内容?
如何把主动权还给孩子,让教学活动不再高控,幼儿更自主。
你是否也对孩子阅读有着诸多的困惑?
那么这篇干货你绝对不能错过。
睁大双眼,一起来看来自象山幼儿园陈雅萍老师的智慧分享吧!
杭州市象山幼儿园
一、基于绘本特点
寻找幼儿经验的生成点
候鸟慢慢地飞来,它飞到湖的上空时,吓了一跳。
它停在村子里最高的屋顶上,尖声大叫!
鲸鱼!
“鲸鱼!有鲸鱼!”
“这就是鲸鱼!”
“哪里?”
“哪里?”
“啊,鲸鱼!”
“弄错了。”
“快看,鲸鱼!”
“现在可不是抓鲸鱼的时候!”
没有找到
相信候鸟
有了新发现
二、基于经验发展
把准绘本阅读的优策略
立足经验,设定环节,导引幼儿阅读,陈老师手把手分享start:
01
封面导入,大胆猜测
通过封面的观察,可以让幼儿知道这本书的题目叫鲸鱼,这些人是渔夫,他们可能要去抓鲸鱼。在封面导读中,直接切入了正题,对接下来故事的发展与推进做好了铺垫。
02
讲述故事,情节铺垫
鲸鱼并非常见动物,大班幼儿对鲸鱼的认识仅限于书本知识和成人的阐述,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鲸鱼的特征,同时也在渔夫们的表情中让孩子知道:渔夫们根本没见过鲸鱼,而且他们认为这样很丢脸,所以才要大费周章地一起去寻找鲸鱼,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
03
初次阅读,观点分享
初次阅读时,幼儿都认为渔夫找到鲸鱼了。当老师出示抽水泵时又浇灭了孩子们激动心。通过观点分享,吊足了孩子们的胃口,到底有没有鲸鱼?再次激发了他们想探索的心。
04
深层阅读,碰撞观点
抽水泵的出现让幼儿走进了死胡同,而扉页小鸟的出现便让幼儿豁然开朗了,深层阅读时,幼儿带着提问“为什么小鸟能看到鲸鱼而渔夫们却不行?”这是一种暗示,更是给了幼儿进一步观察提供了方向。这次观察时幼儿更有针对性了,他们会将图片与鲸鱼的外形特征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渔夫们寻找的每一个地方其实就是鲸鱼身体的一部分。在观点碰撞中,幼儿发现自己离答案越来越近了,更有能干的孩子一下子便猜出来其实小鸟口中的鲸鱼就是湖泊的形状。
05
完整欣赏,揭晓谜底
在没有揭晓谜底之前,很多幼儿都怀着猜测地心认真地倾听老师的完整讲述,正是这种兴趣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当揭晓谜底时,孩子们恍然大悟,这也正是大胆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探索中大胆猜测,在探索中寻找答案。
大班幼儿已有了一些前阅读的经验,包括“会猜测”——能结合画面提供的信息猜测可以会发生的事情、“能想象”——针对某一特定画面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会验证”——结合已有的画面信息会到书本中去验证答案等。但幼儿又可能会忽略画面的细节,表象于画面的含义以及片段式地表述画面内容等。
陈雅萍
幼儿需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图片细节,反复看图等方法逐渐获得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如预期、假设、比较、验证等,这些策略的获得有助于幼儿准确理解图画书的内容。
陈雅萍
三、基于幼儿表现
设置教学活动的关键点
1
立足经验,设计提问,助推幼儿探索
封面导读,呈现经验
“绘本可能讲了什么?从哪里可以推测?”
该提问重在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内容引出主题,通过幼儿的已有经验、对画面中的人物肢体动作、表情等的观察引发幼儿的猜想:渔夫要出发去捕鱼!那么会是怎么样的鱼?很大的鱼?很多的鱼?从来没有见过的鱼?
重点细读,累积经验
重点细读
设计意图
“那你见过鲸鱼吗?那鲸鱼到底长什么样?”
“你们认为渔夫们间估计鲸鱼吗?为什么?”
老先生拿出的图书画,通过整张页面呈现鲸鱼的模样,大大的身体、一排白白的牙齿、元元的眼睛、两瓣式的尾巴,头顶有喷泉。这是对锦衣的一个具体介绍,为了后面找到鲸鱼奠定基础。
“找到鲸鱼了吗?”
“为什么渔夫会把扳手的一端当做鲸鱼的尾巴?”
渔夫因局部形状相似而造成的乌龙,作者一再利用左、右图的对照关系,陈述剧情先后变化,显然这样的“错的离谱”是因为渔夫们对鲸鱼的大小完全没有概念。
“找到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渔夫烟斗上也有喷泉一样的水柱,那这里一定是鲸鱼的喷泉吗?”
远处有一个喷泉一样的水柱,真的是鲸鱼出现了吗?那渔夫烟斗上也有小小的水柱,那也是鲸鱼吗?在这里抛出疑问,借此理解作者沉默的暗示,一句部分的外表形象来判断真像是不可靠的。
扉页回读,提升经验
“为什么小鸟能看到鲸鱼,渔夫们却找不到?”
我们往往会忽略扉页在图画书中的作用,其实它蕴含了关键的信息,那就是小鸟为什么能看到鲸鱼而渔夫们不能。
通过小鸟和湖面的远近方位,给予幼儿一种暗示。在反复的阅读中可以看出,第11页码头就像鲸鱼的头部,白色的长桥像鲸鱼一排白白的牙齿,第16页湖中唯一的小岛就是鲸鱼的眼睛,第17页就是鲸鱼尾巴的一半,第20页抽水泵喷出的水柱就是鲸鱼头顶的喷泉。
2
立足经验,设计互动,加深幼儿感悟
在操作体验中互动
活动中,教师前后两次请幼儿进行自主阅读,首次阅读时,教师围绕“渔夫们去哪里寻找鲸鱼?有没有找到?”通过观察梳理,帮助幼儿初步感知鲸鱼的形象特征。而二次自主阅读时,教师围绕“为什么小鸟能看到鲸鱼而渔夫们看不到?小鸟口中的鲸鱼和渔夫们想的鲸鱼一样吗?”较第一次的问题更加聚焦,也更具有针对性,而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也要求幼儿用“……像……”的句型来表现,让幼儿更加接近真相。
在猜想交流中互动
“抽水泵喷出的水柱会不会就是小鸟口中鲸鱼的喷泉?”“小鸟口中的“鲸鱼”可能是什么?” 看似简单的提问猜想,其实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的局部,也许我们永远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只有将角度进行一定的拔高,才能看清事物的全部,从而能更深刻的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围绕幼儿前阅读核心经验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把这些重点页面单独拎出来,通过集体阅读、结伴阅读、自主阅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复地去观察图片,让幼儿去猜测有没有鲸鱼(预期),看看渔夫去哪里找鲸鱼(假设),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比较),最后走近看一看是不是鲸鱼(验证)。其实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幼儿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逐渐获得的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
“前阅读”的核心经验是支持幼儿在终身学习中成为成功阅读者必备的经验,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能力的幼儿应该具备的态度、行为和能力。
老师们以上干货你们学到了吗?
▼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西·湖·儿·童·研·究
想每天都收到这样的信息吗?
赶紧关注吧!
风里雨里
我们在西湖儿童研究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