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合集
春又来,花再开。邀相见,同奋进。2023年3月7日,在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姚亚云和熊凌燕的带领下,如皋市幼儿园种子站全体导师及学员相聚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沉浸一场对“有准备环境”的再省思,再探游戏材料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效应。
合作搬运、自主搭建、大胆尝试、勇敢挑战,北开的每一个运动场都是孩子们的“主场”,他们自在流连于多层次、多样态的钻爬翻越、投掷投远、平衡攀登、跑跳躲闪等情境中,身形敏捷、动作轻快,释放着运动潜能与热情,更彰显着运动的酣畅与乐趣。纵观整个晨间锻炼,如同一幅充满生机与力量的动态画卷,让人不觉惊叹和欣喜!
聚焦“游戏后分享”,种子站的五位老师分别进行了活动展示,根据对孩子们游戏的观察与思考,分析和判断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生成分享主题。
任媛媛《跷跷板的秘密》:还原游戏现场、梳理游戏经验、扩展游戏认知,丰富了保持跷跷板平衡的方法,更推动了再次游戏的兴趣。
申婷婷《立交桥》:以思维导图链接原有经验,以生动形象的实物图片启发创造,在设计表征与互评交流中提升了对游戏主题的充分储备。
陈张龙《户外体能锻炼》:紧扣材料分享总结,感受同样材料一物多玩的奇妙,绘本阅读引发共情,体会解决问题和勇敢挑战的乐趣,唤发游戏与运动的更强自信。
王秋霞《堆塔游戏》:聚焦“堆塔积木建构作品容易倒塌”的共性问题,集体讨论和尝试“让作品更坚固”的方法,增强了对游戏方法实操、讲述、计划等一致性的感知。
周烨《有趣的绳子》:围绕偶发的“拔河”游戏,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讨论“拔河”的利与弊,增强游戏中的安全意识。同时,集体探讨绳子的花样玩法,感受绳子游戏的多样性与可变性。
走进幼儿园的每一处,都能让人深深感受环境蕴含的教育智慧。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件作品都满载着幼儿的心声。导师和学员们实地观摩班级环境,与班级老师细致交流环境创设的思路与做法。
全过程沉浸观察北开部分班级的室内区域游戏之后,大家先小组讨论再集中交流,围绕“室内环境之材料”进行了专题研讨。
观点一:大6班将“幼小衔接”渗透到了生活墙、阅读区、数学区、美工区等多个区域,并根据区域特质提供了基本笔画、数字描红,握笔姿势海报,以及“小学”主题建构、游戏任务卡等材料,立足前书写、任务意识养成、丰富关于小学的认知经验等创设了值得借鉴的有准备环境。
观点二:大2班充足的“雪花片”材料很好地调动了想象的意愿,齿轮多这一特点也很好地拓宽了创造的空间。雪花片投放时,还要更多地考量不同的齿轮数、厚度、大小、软硬度等与建构作品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建构需求合理考虑更替、增减的时机。
观点三:中7班的室内各区域协调完整,娃娃家有与当下“春天”主题相匹配的游戏内容,在材料投放时可以适当放大孩子们感兴趣的主题,提供与游戏高相关的材料,同时,还可以在生活材料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自然材料,提升孩子们玩新游戏的可能性。
观点四:中2班的美工区正在进行“花”的主题,虽然地方不大,但内容很全,有名画、实景图、步骤图等支架,也有各式各样的背景支架,孩子们取放运用材料表现美的过程很自然、自在。建构区的支持具有针对性,半成品基础上的继续搭建、与建构内容高度匹配的图片,让孩子们“如虎添翼”。
观点五:大3班的美工区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气息,提供了可移动材料架让操作便利更优化,特别是展示区充分利用三维空间,高低错落、立体与平面结合,不仅与区域游戏手册的大框架相吻合,而且极具个性特征,带着自己的观点做环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本土化尝试。
种子站的五位老师以材料为线索讲述室内环境的设置策略,他们结合自身日常实践中的问题或方法以例为证、借题拓展,力求明晰环境与材料间更加科学的关系。
刘存从自主餐点切入来介绍室内有准备的环境,通过提供适宜小班孩子的餐具、生活墙支架等,支持他们尝试自主进餐,不仅实现了预期目标,而且还由此缓解了入园焦虑,让孩子们初步体验到长大的自豪。
宫琳颖从阅读区现阶段的问题入手,调研孩子们阅读兴趣,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能力,对基础性材料、辅助性材料和支持性材料三方面进行层次性、适宜性调整,呈现了实践、思考与改变、优化相辅相成的效应。
程丹丹从什么是有准备的环境、谁为谁准备、怎样准备、有准备环境的根本这四个方面讲述了区域环境中材料投放的计划性、层次性与支持性,其中以一个区域为抓手,讲述了在区域中投放能促进儿童发展的材料的实践与思考。
章航语认为游戏材料的投放是游戏开展和实施的核心,材料的投放要以孩子为主体,需要考虑到其年龄段、课程经验等因素,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在成长中游戏。
徐晶晶就班级美工区为例,尝试打破常见的材料分类模式,形成更细化的方法,根据具体主题下可能呈现的作品方式,将美工区的材料进行了重新划分,支持孩子们有效迁移经验。
教研室姚老师和熊老师分别进行了总结和点评,给大家以提纲挈领般的启示。
姚老师勉励大家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打破思维的墙,在游戏主题预设、游戏材料投放的过程中,坚持以孩子们感兴趣的、能与他们发生作用为原点。并以科学区为例,畅谈对材料投放的看法,遵循渐进性、层次性,可聚焦一个内容的不同玩法,也可聚焦几个内容,但切忌多而满和脱离孩子当下经验、需求。同时,区域游戏的界定也可以不断扩大,敏锐地捕捉一日生活各个场景中的科学时机,让游戏材料的投放回到观察儿童、回到关注儿童到底要什么的初心,实现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熊老师赞赏每一位“种子”由内而生的研究动力,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大家都在积极前行,就是最好的抱团状态。同时,提醒每一位成员紧跟种子站的研究计划,把踏实于日常实践作为最基础的常态,不断学习和成长。
一次集中研讨,不仅是对有准备环境的再一次理解和认知,更是对专业素养的再一次洗礼和熏陶。让我们从这个春天,再出发——无畏播种的辛劳,常遇花开的惊喜!
收录于合集#种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