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每天都会发生的小事
这一次
我们以更为自由开放的脚步
建立与周围的亲密关系
伴随着班级心愿兑换行动的开展,涵涵的心愿是“可以自由自在地散步”,这个想法得到了其他孩子们的支持。
张桐:“最好可以不排队散步。”
张胜蓝:“我想找一个地方多呆一会。”
徐铭阳:“能离开老师自己散步吗?”
……
自由地散步
就如同自由地表达
隐藏着
我们的生活态度、思考方式
在幼儿园散步
是一件正经事
第一集:初次放飞
张智涵:“我感觉很棒很爽。”
刘思齐:“散步的时候我觉得很开心,因为在家里一直被管着,在学校可以和周曼怡一起散步。”
周曼怡:“我第一次这样散步,感觉很刺激,我们走到了地下教室,黑乎乎的。”
顾梓祺:“我觉得很吵闹,敲鼓的声音太大了。”
宫熙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要集合了。”
孩子到底喜欢怎么散步?
安全问题怎么保证?
怎样知道要集合了?
喜欢到哪里散步?
教师可以提供什么支持与帮助?
怎样散步可以“散”而不“散”?
宗白华先生曾说:“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在没有约束的路途中,每个幼儿的关注点和乐趣也不尽相同,于是衍生出了一些问题,如幼儿缺乏时间观念、突然的自我放飞,给班级常规和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散步地点、内容、规则倘若都由教师全程制定,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更好的发挥,这样忽视幼儿主体性的散步活动,达不到餐后散步的真正意义。 第二集:嘀嗒…嘀嗒… 散步日 也在时间中旅行 感知自己的25分钟 探索计时的多样性
时间,是否因人而生,也因人而异?我们又是否受困于时间?25分钟的散步时间对于投入又专注的孩子们来说,以无所希求的目光去发现,这世界是如此美好:小池塘、小羊、小兔子、花儿和蝴蝶都很美。孩子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第三集:事半功倍?事倍功半? 散步日 在自由中 去判断、选择、调整 周曼怡:“哈哈哈,我把娃娃家的水瓶都带去散步!”
赵璨:“周曼怡,你也带了太多了吧。” 随着活动推进,小曼在一次次选择、尝试材料中,开始慢慢关注工具的实际用途、便携性和探索内容的关系,渐渐从多而杂变为了少而精,从随意跟风变为专注聚焦。
散步可以独行,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见自己、见自然。 教育家陶行知曾讲道,要引导孩子自主、自动、自由地学习,要允许孩子充分享受自由的空间,有了足够的空间,孩子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创造潜能才会被挖掘。 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对于孩子们是一个问题、一次选择、一个挑战,但对于教师而言则是一个契机、一种视角、一次激励。当师幼高效互动后,亦是一次新生长。 第四集:脑洞大开N次方 散步日 与奇妙万物相遇 以最本真的视角 建构我、我们的“附近” 自然笔记
散步日vlog
儿童摄影
草地、树木、小山坡 石头小道、梅花桩、小池塘 …… 是一次惊险刺激的探险之旅 是一次收集植物图鉴的美好之行 是一次自由徜徉大口呼吸的悠闲之游 于是 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散步可以结伴,在思维碰撞中,或许会有所收获。散步活动中的自主看、听、摸、玩的感知思维活动,更好地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作为教师,要学会适度止步,在幼儿自主散步活动中,教师由一名引导者转变成旁观者。幼儿不仅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也是有能力的思考者,他们有自己面对问题的勇气和独特的解决问题方式。教师需要随时随地重新认识幼儿,在不同环节体现教育智慧。 第五集:强烈推荐 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值得被探索 需要用心去发现每一份美好 孩子们凭借以往的散步经验和回忆 制定了一份份独家“散步手册” 分享给每一个爱生活的人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关于“教育过程”的指标提到,应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在一次次的讨论以及再次实地观察后,孩子们的路线图逐渐有了雏形,教师把散步线路规划的权力交给孩子们,引导孩子设计散步的起点与终点,给幼儿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在设计路线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注意观察幼儿、收集相关信息,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散步路线可以得到良好的实施。 散步是身体与心灵的小憩,是保持张弛有度的生命哲学。从“领走”到“跟走” ,从“整班”到“小组”。沐浴阳光,漫步校园,不一样的散步之旅给孩子们带来了惊喜,也带给孩子们更多探索的可能。孩子们在行动中思考,在讨论中优化,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发展了自主性、开放性和随机性,在亲近自然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散步日 每一个行走的儿童 将各个地点、事物、人 编织在一起 过程中所有的体验、联结、创造 都将转化为儿童未来生活的能力 偶然发现的洞穴 开启了我们的想象 未来 一定有更多未知 等着孩子们去探索
注:本文来源于江苏省太仓市艺禾幼教中心万和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