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二环北路幼儿园
走进表征 与童心共长
– 儿童表征专题教研活动(二)-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有自己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思想探索表达对世界的认识,而“表征”就是儿童最直接表达自己情绪情感、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认知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聆听到孩子美妙、动听的语言,请“带”好耳朵,睁开“心”和“眼”,和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富有童趣、令人沉醉的表征世界。
教研回顾
结合我园现状以及教师存在的疑惑,让儿童表征更有意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园于2023年3月16日中午组织老师们齐聚一起,开展“走进表征 与童心共长”深度教研活动,开启了第二篇章。
在教研一开始王雪老师带领我们回顾了上学期的教研内容,并提出2个问题:
1.本学期关于表征你落实了哪些事?
2.通过表征,幼儿获得了哪些发展?
李老师
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内容,鼓励幼儿大胆开展表征表达。如:入园签到、进餐活动、阅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观察活动以及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表征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锻炼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语言、绘画能力的提升。
赵老师
儿童表征体现在日常的游戏或区角游戏中、让幼儿对游戏玩法、游戏后的结果交流分享等以多种表征形式进行展现比如绘画,手工,语言,表演,动作等还体现在植物角、主题墙以及班级环境创设中。
幼儿通过表征,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客观、真实的再现。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发挥幼儿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幼儿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均有所发展。
张老师
儿童记录与表征不仅体现在科学区、益智区还体现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区角,都可以让孩子记录和表征,特别是大班的“毕业倒计时” ,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征。当然,也发现了问题和困惑如关于每个幼儿的表征如何呈现的问题?
吕老师
托班幼儿通过各个环节的表征累积经验及表征的基本方法。如签到、进餐、喝水、游戏等。
李老师
在区域游戏结束后,我们班会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记录上来与其他小朋友进行分享,还会将好的表征张贴在墙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的幼儿。获得了言语能力的发展,幼儿的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各班儿童表征开展情况
案例分析 助力成长
案例一教研结论
问题:
-
儿童表征形式单一,呈现方式比较简单。
-
缺乏教师对儿童的倾听对话互动,缺乏表征的文字解读。
-
呈现的墙面空间不充足
-
表征墙呈现内容与幼儿的游戏情景联系不紧密。
适宜性策略
-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后表征时,可以适当引导幼儿,你在游戏中的问题是什么?你是如何展开探索的?
-
对于游戏记录墙教师的责任更多是只是排版、合并同类项、标注的作用。
-
重视集体表征分享,将问题抛给幼儿,助推游戏发展。
-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支持幼儿进行多元表征。
-
要对幼儿的表征一对一倾听和记录。
教师讨论
案例二教研梳理
我们一再强调游戏环境、主题环境的“隐性课程”作用,让教师摒弃传统的装饰性环境,多加入幼儿的表达和表征。但在研讨过程中,很多老师表示疑问,到底该如何在环境中凸显幼儿表征呢?聚焦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在线观摩了安吉游戏环境,从中找寻环境的价值和真谛。帮助教师扭转观念:环创不是幼儿照片和作品的堆砌,而是可以收纳存放孩子们的游戏。
研讨交流 经验分享
接着,王雪老师提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谈谈如何引发幼儿进行自主表征?”各教研组老师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小组研讨。
经验分享
老师们共同梳理一些支持幼儿多元表征的策略,可以从环境互动、鼓励支持、时间、空间等四方面来入手。
教研总结
最后,王雪老师对本次教研进行了总结,通过教研,老师要实现四方面的支持,第一是去观察幼儿的游戏,第二个倾听幼儿的心声,第三个是记录幼儿的语言,第四个支持幼儿的表征。期待通过儿童表征,老师们可以看见儿童,看懂儿童、发现儿童,从而不断支持与助力儿童的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