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游戏理念下,教师设置好开放性游戏区角,允许孩子的游戏在区域间流动起来,老师期待着孩子们玩出精彩而持续的游戏,然而现实却是材料满教室飞,游戏简单重复:有的孩子每天都固定玩简单的积木搭建游戏,一个孩子画画大家都涌过去画画,部分孩子还会在教室里漫无目地游荡,也有孩子抱着一团积木坐着地上东瞅瞅西看看却又不知道自己要用积木干嘛……
面对这样的场景,教师心慌了,说好的自主游戏促进孩子多元化能力的发展呢?难道就这样散乱盲目、简单重复?老师们不禁疑惑这样游戏究竟对不对?原本打开的“允许自主探索”的心扉又微微忍不住想要收紧……
其实,区角自主开放以后,孩子们可以自主使用各种材料,之前的“被动有限使用”变成现在的“主动无限使用”,孩子们各种材料都想去尝试,出现忙乱无章的游戏场景是极其正常的现象。那作为老师,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孩子们去缩短这段“瞎忙“的时间呢?那就不得不提到孩子游戏前的计划环节。
01/
游戏前制订计划
减少游戏的盲目性
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孩子究竟是怎样通过游戏实现学习与发展的?通常情况下,儿童的游戏始于某个经历或是故事片段等,这些片段能激发儿童头脑中的想象,他们会先在头脑中对他想要做的事形成一个头脑中的图像,再结合看到的游戏材料,生发出一个想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的想法和计划,从而开始操作材料进行游戏。
很多老师在观察游戏时,只关注孩子游戏玩耍时刻,误以为游戏仅仅就是玩,而忽视或轻视了游戏前幼儿制定游戏计划的环节。儿童在游戏中与同伴交流,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并调整游戏计划,游戏后对游戏经验进行梳理与分享,反思与回顾,这些环节可以激发孩子新的游戏想法,并帮助孩子进一步拓展与迁移经验。可以说儿童的自主游戏,不是从“玩”开始,而是从制订游戏计划这个环节就开始了。
教师可以在游戏前带着孩子做游戏计划,让孩子通过语言或是符号表征等方式把自己想要玩什么游戏,跟谁一起玩,想用什么材料玩以及怎样玩等抽象的想法以计划的具象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明确游戏主题,延伸游戏细节,梳理游戏思路。
强调游戏的计划与回顾环节可谓从游戏结构入手,增加有发展价值的游戏活动环节来促进幼儿有价值的发展。教师通过引导儿童制订游戏计划,减少游戏中的盲目性。如果说让孩子自主选择材料和空间是自主游戏低配版本,而加上了计划和回顾环节,则变成了游戏的升级版本。
02/
儿童计划能力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游戏前的做计划环节如此重要,《指南》上也反复强调重视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包括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注意力等。那是否老师就要对每一个孩子做计划的能力提出同样要求呢?其实,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计划能力发展也是有差异的,老师要求小班孩子做出一个长时间段的计划并严格执行,这也是不现实的。
小班孩子往往还是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对抽象想法的理解与执行并不那么完善,他们的行动就是思维本身,孩子往往是通过动作感知实现发展,且动作先于思考,就好比小班孩子会先自己捏好圆圆的形状,然后再看一看对老师:“老师,这是我捏的汤圆。”而4-5岁孩子的心理发展逐渐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发展,孩子大多会出现一边做一边说一边想的现象,孩子会一边捏汤圆一边说:“老师,我要用不同颜色的彩泥捏各种形状的汤圆。”而大部分5-6岁的孩子可以做到游戏前详细思考游戏的内容和细节,往往是先告诉老师他想要捏汤圆,然后他想要选择哪些材料捏出他心中想像的汤圆,捏好汤圆以后他下一步要请小朋友一起煮汤圆等等。
儿童谈论计划的能力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孩子最初可能只关注此时此刻,关注这儿和现在:比如,我现在想要积木,慢慢地孩子开始关注现在和非现在,也就是涉及过去和将来,昨天我和祺祺一起玩了积木,今天我要去画画,接着孩子开始将两个时间点联系起来;比如,我正在玩照顾宝宝的游戏,待会我会给宝宝喂奶,然后带宝宝去逛街,最后孩子才能发展到将几个时间点协调起来,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安排事情;比如孩子会说:“我要搭建一个表演剧场,先把舞台搭建起来,再把上舞台的梯子搭建好,然后再把舞台装扮漂亮,大家就可以上去表演啦!“
大部分学龄前儿童“主动性与做计划”的发展通常呈现三个阶段:
>>> 阶段一:儿童可以用动作,一个词或是短句表明自己的意图
即用语言表明孩子的选择或想做的事等等,通常这个阶段的儿童会表达意图,制订计划或是做出选择,但是不一定会执行计划。比如幼儿用“宝宝”这个词表达想玩照顾宝宝的的游戏;再比如游戏的计划时间,老师问乐乐: “你今天的计划是玩什么呢?”乐乐指 了指积木区说:“那儿。”老师回应: “哦,你今天的计划是去积木区玩大积 木。”乐乐点点头就去游戏了。
>>> 阶段二:儿童会做简单的游戏计划,能用短句陈述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游戏
也就是把想的,说的和做的三者建立起联系。比如计划时间慧慧对老师说我要搭建一座“溜滑梯”,然后游戏时间她去积木区花了十分钟搭建溜滑梯,完成了自己的游戏计划。当儿童能熟练地制定计划并执行计划后,他们可能制订两个或是更多不相关的简单计划并执行,这时孩子会说我今天的游戏计划是先去搭建游乐场,再去美术区给宝宝做生日蛋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相关计划“指相互独立的计划,不是同一个计划的不同步骤,这样的情况则属于同一游戏的不同步骤,比如在计划时间,菡菡对老师说:“我今天要到家庭区去扮演妈妈,哄娃娃睡觉!”游戏时间,她去给娃娃喂了奶,还抱着娃娃哄娃娃睡觉。
>>> 阶段三:幼儿能制订长期且详细的计划,并能持续推进完成
主要体现在儿童做的计划不再是简单计划,而是基于某个持续兴趣的扩展性游戏计划,通常这样的计划需要至少两天才能完成,且儿童在实现计划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比如祺祺的游戏计划是在艺术区完成绘本《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她第一天画了一条毛毛虫并上颜色,第二天再去图书区翻了绘本原文并跟同伴讨论,再补充了毛毛虫绘本细节。
03/
教师带孩子做游戏计划
的常见疑惑解答
老师对于孩子计划能力的发展规律有了一定了解后,真正困惑的却是现实运用过程中对于一些具体的流程模糊不清:比如班上孩子那么多,两个老师究竟要怎样做计划?大中小班孩子做计划的方式都一样么?孩子做好计划就自己跑去玩自己的,说的跟做的不一致怎么办?当我们与全国各地幼儿园老师交谈后,了解到这些常见真实性疑惑,这里也给老师们做了针对性梳理:
? 疑惑一:班上孩子多,教师少,如何全班孩子做计划?
针对班上人数多教师少的情况,教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带着孩子们做计划,有些幼儿园甚至保育阿姨也一起参与孩子做计划的环节,建议做游戏计划遵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物的原则,最好是在区角游戏之前的时间,即孩子做完计划立刻开始游戏最佳。当然班上孩子较多,利用其他过渡环节时间做计划也可以,例如,在早晨问候后,吃饭时间或点心时间,固定老师带着固定幼儿做游戏计划,小组在一起做计划更好,因为组内幼儿的想法可以启发其他幼儿。
? 疑惑二:做游戏计划需要多少时间?
做计划是要求全班孩子都做的,在面对有限的计划时间,每个孩子做详细计划也不现实,所以老师做计划前应该明确今天重点做详细计划的孩子,也就是教师即将在游戏环节重点观察和支持的游戏对象,这类孩子老师可以详细了解他的游戏计划,对于其他孩子则可以做简单计划,推荐做计划的时间一般是5到10分钟,不超过15分钟,通常地点选在幼儿能够看到所有区角材料的位置,因为让幼儿去想象每一种游戏材料是比较困难的。
? 疑惑三:做计划时老师需要做记录吗?
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记录幼儿的计划,也可以只记录关键词,一方面让幼儿觉得自己的计划受到重视,相信自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决定来行动的人;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在后期观察孩子的游戏时,能有所侧重。
教师可对重点观察对象做详细的记录,也对孩子接下来可能遇到的游戏困难预判并在游戏过程中重点关注,这部分孩子可以是接下来游戏过程中观察的主角,也可以是回顾环节的重点回顾对象。
? 疑惑四:如何让游戏计划不沦为枯燥的形式?
做计划是老师引导孩子提前思考自己接下来的时间安排,可以让孩子围坐在一起,以固定的形式开启对话。教师可以说:“现在是计划时间”来开启做计划时间,让孩子逐步养成游戏前的计划常规。为了让游戏计划不沦为一种形式,做计划环节也可以作为游戏的一部分,通过小游戏让它变得更有趣,让孩子对这个环节变得更期待。需要注意的是计划环节的游戏可以简化简单,方便孩子们理解操作即可,比如可以使用转瓶子、击鼓传花、巧用扑克牌配对、打电话等游戏方式,让孩子乐于参与并享受游戏的计划环节。
? 疑惑五:小班的孩子如何做计划?
小班孩子通常说话只言片语,前后缺乏连贯性,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让孩子做计划呢?还是小班孩子就先不做计划?其实,教师需要在小班就开始引导孩子游戏前有做计划的意识,一旦孩子养成了做游戏计划的习惯和常规,随着中大班孩子的计划表征能力和思维连贯性发展起来,游戏就会因孩子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变得更出彩。小班孩子经常会出现改变计划的现象,教师可以带着小班孩子做2-3个简单游戏计划,且在实际观察游戏过程中,描述幼儿正在做的事情,引导孩子理解说出来和做出来之间的联系,即做计划的真正含义,并逐步建立“计划”的意识,理解“计划”的概念。
? 疑惑六:可以直接要求大班的孩子用画的方式做计划吗?
画计划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前书写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幼儿意识到计划的过程与价值。它可以作为计划的一种表征形式,但是不应该把画计划作为指定的方式,每个孩子对于绘画技巧的掌握和表现能力存在差异,要求所有儿童把自己的想法以绘画的形式呈现是有难度的,孩子的绘画表征是有限的,而游戏和想象是无限的,让孩子自己画图做计划,久而久之,孩子的计划呈现难免会出现很多雷同的部分,甚至可能出现全班孩子都画相同游戏计划的现象。
我们更建议老师让孩子说出她的游戏想法,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重复、重构帮助孩子明晰游戏意图和游戏细节,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倾听者和引领者的角色,通过对话的形式帮助孩子梳理想法,让孩子对于即将做什么、如何做,有一个简单的逻辑认识。当孩子更明确自己的游戏意图后,游戏时间自然变得不再盲目游荡。
? 疑惑七:孩子完全不按照自己的计划来游戏怎么办?
这可谓是教师最头疼的问题了,也就是孩子 “说的跟做的不一样”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做游戏计划教师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孩子做完计划就必须坚持很长一段时间,却忽略了做计划的真正目的是让孩子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有一个提前思考的过程。孩子的游戏计划随着游戏情节和内容的开展而发生变化也是正常的现象,如果发现孩子的计划转移,老师可以了解孩子计划改变的原因:“我记得你今天的计划是照顾宝宝,你现在搭积木,你是改变了自己的游戏计划么?”如果孩子确实改变了自己的游戏计划,老师可以现场确认:“那你接下来的游戏计划是什么呢?“让孩子带着游戏意图从事游戏,而不是盲目游戏。
04/
老师带着孩子做游戏计划
的关键性提问小贴士
当我们试着去了解孩子是如何理解做计划这件事时,有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曾这样说:“做计划就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回答完问题了,我们就可以去玩游戏啦!”当然,计划环节绝对不是指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教师的提问方式也会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对于这个环节的感受,以及对做计划这件事的期待程度。
不要让老师跟孩子做计划的互动沦为一种“提问考试”,如果老师持续以“问题”轰炸,孩子可能因为挫败感而不愿再做计划。教师还应注意不要带有倾向性的引导提问,比如:“你这周一直去家庭区,这次我们去积木区好不好?“这样做破坏了孩子按照自己游戏意图进行思考。
教师应使用简单易懂的提问方式引导孩子去思考接下来他要做什么,并注意在丰富细节的过程中不超过3个连续提问,通常情况下,教师带着孩子做计划的经典提问方式可做以下参考:
? 我看出来你想去积木区,你今天想用积木来搭什么呢?
? 你可以看一看各个区角,有什么材料是你今天想要玩的?
? 你今天要自己一个人玩还是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呢?
? 当你完成这个计划后,你接下来准备做什么呢?
? 我记得你昨天在收拾玩具的时候,很想搭建一座长桥,也许你今天可以试一试。(孩子不知玩什么时)
? 这是你昨天开始画的“神奇的校车”,你今天想要怎样来完善它呢?
? 我记得你昨天的游戏是在艺术区装饰扇子,那你今天要装饰的扇子跟昨天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 你今天有两个计划,第一个是积木区搭建溜滑梯,第二个计划是去艺术区画画(帮助孩子确定计划)
? 我很好奇你会如何搭建你的游乐场,先搭什么,再搭什么呢?
? 如果在搭建过程中积木不够用了,你要怎么办呢?(帮助孩子预判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引导儿童学习思考和实施游戏计划的过程,增强了儿童游戏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如果儿童养成了按计划行事的习惯,对于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很有帮助;同时,计划环节也能够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让儿童学会选择并做决定、规划自己的行为、应对复杂的挑战。
让孩子的游戏不再简单重复,教师有必要对游戏前的计划计划环节予以重视,并在实际工作运用中反复练习,通过对儿童游戏前的支持改善游戏的盲目游荡状态,促进儿童主动学习。
封面 | 遵义市实验幼儿园
创作 | 冯然然
编辑 | 小白
审核 | 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