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人与人沟通的品质和技巧。教育中的倾听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和目的。 在幼儿园,教育者教育任务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的倾听具有特殊的意蕴,即倾听是教师关注儿童的一切行为,并对儿童的行为和情感进行积极、恰当反馈的过程。 倾听意蕴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的倾听具有教育性、理解性反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我们也不难发现,倾听的前提必须是关注,倾听的后续应该是反馈与帮助。 但是目前在幼儿园,我们的许多教师不能有效地倾听儿童无法对每个孩子实施有的放矢的个性教学和帮助,我们的老师变得有些冷漠与浮躁。 我们该如何转变,如何在实践中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我们今天一起来聊一聊“倾听”这个常见的话题。
01/
听过倾听的环境
02/
学会如何倾听
?1.真诚的倾听。
?2.理解性倾听。
反馈是教师在倾听中的最后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且恰当的反馈会使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是,在很多教育活动中,表面上看,教师在认真地倾听全体儿童,实际上,教师总是在有意识地选择与心中的标准答案相近、与预成方案相符的声音进行倾听、理解和反馈,其目的是为了严格地执行预定的教学计划,而对于那些与答案无关或相反的声音,教师要么只听不反馈,装作没听见,要么费尽口舌加以引导,其目的是要把儿童引到预设的轨道上来。
如活动主题“奇妙的水”,在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表达自已愿望的机会后,孩子们思维活跃、畅想联翩。但是,教师对儿童的畅想似乎并不感兴趣,她的关注点只集中在教学计划上。
因此,对于孩子们发自内心但与教学答案不符的话语,教师仅仅 是听到了而已,并没有做出任何反馈。
教师一直在期待着下一个儿童能说出令教师为之一悦的话语,然后抓住时机进行反馈。在教师的“引导”下,期待的声音终于出现了。这种声音虽然与教师的答案一致,但是,既不是儿童的需要,也不符合儿童的兴趣。
反馈是倾听的终极目的。
听而不答的倾听是无效的听,是做秀的听。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那些与答案有关的话语进行反馈,与答案无关的话语也要反馈。因为那都表达了儿童的欲望,反映了儿童的情感。生成性教学就是来自于儿童的奇思妙想和教师的随机应变。
03/
呈现倾听过程
?1.与幼儿一起生活
张华教授在《重建幼儿教育》 报告中认为幼儿的教学应当是:与幼儿一起生活,并指导幼儿生活:与幼儿一起研究,并指导幼儿研究:研究幼儿,欣赏同伴。
张教授认为儿童发展不存在普遍规律,惟一的选择是跟踪并理解每一个儿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可能的帮助。
张华把研究幼儿的基本方式理解为: 倾听儿童。
在倾听的基础上描述儿童,描述的过程中反思、理解儿童,在反思、理解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帮助,改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个方式就是纪录,保证倾听和被倾听是纪录的首要任务。
所以说纪录被视为可以看得见的倾听过程,被视为学习过程的建构,这不仅可以表明儿童个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而且意味着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可见的。
在《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 书中纪录了这样一段
孩子玩纸筒的过程:马特的注意力和肌肉紧张度加强了;他抬起这个纸筒,让它稍微倾斜,盯着它的开口看,并且试图把记号笔滑进去。他的努力使纸筒太过倾斜了,所以这一尝试没成功………
艾瑞卡紧紧盯住纸筒好像在等待什么?
记号笔停在里面不出来………
他们试着抬高纸筒的角度,直到两只记号笔从底部鱼贯而出,证实了两个孩子最初的假设,他们的满足感是巨大的,他们的努力和执着得到了回报。
这则片段是通过纪录的手段,使纪录者的思维和解释变成了资料并被明确地加以解释,孩子有效地探究学习过程因为有了倾听者的纪录而呈现在读者面前。
所以说我们可以用笔记、录音、幻灯片和照片等方式记录“倾听”的片段,使其变得更为客观和具有研究价值,促使研究者进一步地研究儿童。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多种多样的话语,所以我们必须去“倾听”他们富有个性的见解,并以此为依据研究和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这是近年学前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